地方政府绩效预算改革:动因、过程与影响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3-02-17

【摘要】地方政府绩效预算改革发展迅速,学界对于改革的动因、过程和影响还缺乏深入了解。通过A 省A 市案例分析,本文总结了地方政府绩效预算改革的动因,描述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过程,分析了绩效预算改革产生的影响,指出它面临着政治支持等方面的挑战。

【关键词】绩效预算;预算改革;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地方政府

部门预算改革以来, 一些地方政府在试点的基础上开始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以此为突破口,地方政府绩效预算改革蓬勃发展。广东、浙江、江苏、河北等具有代表性的省和南海等一大批市政府建立了专职机构进行项目绩效评价。以项目支出为突破口, 一些市开始对部门支出进行绩效评价,进而对一级政府的支出进行绩效评价。绩效信息从事后的评估开始对事前的预算分配产生影响,无锡市甚至按绩效分配预算。“财政转型引导国家治理转型”(王绍光、马骏,2008),预算改革更是财政制度改革的突破口, 活跃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蕴含着地方政府治理制度的一些重要变化:对竞争优先权的支出部门按绩效信息排序,根据绩效信息削减支出部门的预算,地方人大以绩效评价的形式对政府部门进行预算监督,逐步建立结果为导向的财政责任,预算过程变得公开透明等。

为什么地方政府要推行绩效预算改革? 该项改革是如何组织实施的? 已经取得了哪些成果? 还面临着什么问题和挑战? 在长达两年的参与式观察、访谈和大量一手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对A 省A市绩效预算改革案例进行描述和分析,回答上述四个问题。由于绩效预算改革以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为突破口展开,本文中绩效预算改革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同义语。

一、A 市地方政府开展绩效预算改革动因分析

绩效评价是个敏感的话题,财政部门把项目的初步评价结果向各部门单位函送之后,各部门就有了强烈的反应。一些部门单位① 不断地向财政部门反馈情况,对绩效评价初步审核结果做出解释,或者要求财政部门对评价结果做出调整。原A 地铁老总在省人大小组讨论会上“痛批”十年不变的“只问花钱不看效果”的预算管理及绩效考核机制。“地铁2 号线的概算是106 亿元,执行概算到结算时是88 亿元。省了几十个亿啊,但是到头来,没有一句赞扬的话,还批评你,说你没‘达概’,搞得你心灰意冷。”②

面临巨大的阻力和压力给财政局开展绩效评价带来很大困难,那么财政局为什么还要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呢?

(一)支出需求膨胀,而支出进度缓慢

A 市财政收入大幅增长,但支出比收入增长得更快。2007 年,A 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23.79亿元, 比2006 年决算数427.08 亿元增收96.71 亿元, 增长22.6%; 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623.68 亿元,为年度预算709.72 亿元的87.9%,比2006 年决算数506.79 亿元增支116.89 亿元,增长23.1%。而2006 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2005年决算数增长15%;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为年度预算的86.8%,比2005 年决算数增长15.6 %。预算改革后,尤其是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中国普遍出现了钱花不去的现象。A 市2007 年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数据表明,2006 财年有多个项目一分钱都没有花出去,一些项目预算完成率在50%以下,占全部参评项目的四分之一多。基建项目支出进度缓慢的问题比较严重, 常常因为征地、拆迁、管线迁改等原因完不成用款计划。农业土地开发项目也是如此,立项审批、预算编制、招投标使拨款较之以往增加了近六个月的时间,加上农业项目的季节性因素,预算执行情况非常差。根据2007 年、2008 年支出部门的自评报告表明,A 市大量预算资金被闲置,预算的分配效率和运作效率非常低下。

一方面预算安排捉襟见肘,另一方面预算到项目的钱却花不出去。“我们局长想通过绩效评价抓资金,来要钱的太多,最后都不满意。通过绩效评价就抓这些项目,对绩效不好的项目或占用资金的项目,就有了理由。钱花不出去,就不给他们做预算。”除绩效评价处工作人员的访谈外,该处官员在初评人员的培训中也有类似的讲话:“去年做了400 多个项目,6 个专项,抓钱花不掉的问题。”

(二)省级预算改革的影响

由于A 省财政厅首先在省内开展评价工作,A 市绩效评价受其影响很大。如省厅2004 年绩效评价文件是市局绩效评价的依据,市局还在一些文件中说明绩效评价是“参照省厅的做法”。在2007 年的评价中,市局将省厅的评分表修改了一下就拿过来用,基本评价过程也和省厅比较类似,只不过模仿之外又有了自己的特点。此外,市局还到南海区、江浙一带的财政部门“取经”。

(三)政治家的支持

A 市绩效预算改革受到了市长的支持,市长想通过绩效评价评估各部门执行政策的情况。经过几个项目的试点后,A 市直接对部门支出进行绩效评价。2006 年制定了《A 市政府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办法(试行)》,选择了市政府直属48 个部门作为试点,探索开展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市政府为这个办法召开了两次常务会议,市财政局三次征求部门意见,数易其稿,并选择了部分单位进行模拟测算验证。

(四)使命转换

从个人因素考虑,绩效评价处的领导和科员也有动力开展绩效评价工作。A 市财政局绩效评价处原为统计评价处,专门负责决策和财政统计工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统计评价处企业统计的工作日益萎缩,决算也是阶段性工作,迫切需要开展新的业务。恰在此时,省厅的统计评价处寻找到了新的业务增长点,地位也随着绩效工作的重要性而提高,这启发了市局统计评价处,使之有愿望提出并实施绩效评价。

(五)其他因素

人大介入绩效评价是后来的事情,尽管预算是它的重要权力,但没有证据表明它要求财政部门开展项目绩效评价。支出部门没有一个主动提出对其实施绩效进行评价。专家的建议有可能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试点和推行产生影响,但肯定没有发生在制度化的机制里。其他外部的力量,如国际组织或国内的发展研究基金会,也没有倡议A 市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所以,尽管绩效评价遭到支出部门或明或暗的反对、应付,财政局还是顶着压力全面推开。尤其是2006 年,财政局直接搞部门绩效评价,部门对此意见很大。2007 年,财政局转而对超过500 万元的项目进行评价,2008 年支出部门和财政部门评价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财政部门已经开始着手做2009 年度的绩效预算,市人大也要对卫生和教育两个支出部门进行绩效评价。

二、A 市开展绩效预算改革的过程考察

2004 年,A 市财政局成立了绩效评价处(原统计评价处),拉开了绩效评价改革的序幕。

(一)2005 年试点

2005 年,A 市财政局在摸查近年市政府重点支持的财政支出项目的基础上,按照“先简后繁,先易后难,由点及面”的原则,选择“麻雀学校”改造和农村“五通”中“通水、通路”两个专项作为试点,探索开展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工作,迈出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改革的第一步。

(二)2006 年部门绩效评价

2006 年2 月,经市人民政府同意,财政局发文给A 市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对部门的财政支出进行绩效评价。文件下发后,支出部门积极应对,纷纷按要求成立了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开展本单位自我评价工作,在完成自我评价工作后撰写自评报告,并向市评价工作组报送材料。市评价工作组会同专家对各部门的自评结果进行审核, 再对几个部门进行抽评,抽评工作9 月完成后,形成评价结果,上报市政府。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