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侗医药资源现状调查及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5-05-19

             作者:欧立军,曾汉元,周红灿,赵持云,佘朝文

【摘要】  目的侗医药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技术源远流长,理论体系独特,但一直是处于封闭和自给自足的境地,面临失传的危险。通过对侗族主要聚居地—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民间侗医药资源现状进行调查与整理发现,侗族用于药用的植物品种多,特别是珍稀频危药用植物资源多,具有较好的开发价值;同时具有收费便宜,多为水熬,兼顾食疗,易于饮用等特点。但同时也存在侗医保守、年龄偏大、医术濒临失传,部分药方带有“迷信”色彩等不足。调查结果表明,必须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挖掘、抢救和发扬光大侗族医药。

【关键词】  侗医药; 调查; 对策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对于天然药物、传统医药等现代医学的替代疗法的认知度越来越高。侗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历史的一个民族,总人口296万,主要分布在湘、黔、桂、鄂四省(区)毗邻地方,全国现有通道、新晃、芷江、玉屏、三江5个侗族自治县。侗族医药源远流长、古朴实用、独具特色。近年来,许多医药人士对侗药单方和复方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相继出版了《侗族医药》、《侗医吴定元小儿推拿经验》等专著,目前已初步查明侗族药用植物有489种,涉及150科[1]。侗药作为民族药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国外同样具一定的影响,曾有许多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药商多次到广西龙胜、柳州,湖南芷江、靖州、通道,贵州黎平、榕江等侗族县采购侗药,如板蓝根、黄姜、雷公藤、绞股蓝、艾叶等[2]。民族药中藏、蒙、维、傣、苗药等因具有较完备的理论体系、深厚的群众实践基础和广泛的社会影响而发展较快[3],而瑶、土家、侗等民族药发展相对较缓。特别是对侗药的研究起步晚,侗族医药发掘整理工作滞后,具体表现为对侗族医药理论和经验整理及文献整理研究比较零散、口头传承的医药文化发掘收集尚欠深入、侗族民间医药知识流失严重、侗族药用植物资源破坏严重、开发利用混乱、知识产权保护不够,所以深入开展侗族药用资源及其利用研究,有着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

  民族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与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位于侗族主要的聚居地-怀化,是以挖掘新的民族药用、食用植物资源和保护民族药用植物资源多样性为目标,运用生物学、生态学、民族学的方法系统调查湘西地区民族药用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挖掘新的民族药用、食用植物资源;研究民族药用植物资源的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及其保护措施的实验室。实验室于2009-07-09组织人员对通道侗族自治县进行了侗医药文化的系统调查,旨在为侗药开发利用研究打下重要基础,同时为促进侗药发展提供对策。

  1 调查地概况和调查方法

  1.1 调查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概况通道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西南部,怀化市南端,东邻邵阳的绥宁城步,西边贵州黎平县,北靠本市靖州,南接广西的龙胜三江,处湘、黔、桂三省六县交界之地,是湖南省南下两广的咽喉要道。通道处在侗族人口居住中心,为南北两个侗语方言部系的纽带位置,侗族人口达17.8万,是全国第2个成立的侗族自治县。根据考古发现,在通道“大荒遗址”、“安南遗址”、“所口遗址” 等古文化遗址发掘出土的大量史前时代文物;根据文献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古通道就成为“西南要服之地”,素称“南楚极地、百越襟喉”。通道土著侗族吸纳百家之长、融合中原文明,使通道侗族得以在历史上长期占据着侗族医药领域的主导位置。

  1.2 调查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人物访谈、问卷调查、生态学调查和标本采集等方法对通道县主要乡镇的侗族侗医药情况进行调查。

  2 调查结果

  对10个主要乡镇的民间侗医和乡间诊所进行了走访、问卷调查并上山采集得到如下主要结果。

  2.1 植物资源概况通道植物起源古老,区系成分复杂多样,种类繁多。通过调查并上山实地考察,共整理通道侗族常用药用植物资源六百余种,找到了珍稀频危药用植物资源二十余种。如小檗科的八角莲,我国特有,3级保护,近年种群急剧减少,用于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祛痰消肿等;陆生蕨类的金毛狗,2级保护,有止血、补肝肾、强腰、祛风湿等功效;蜘蛛抱蛋属的九龙盘,我国特有,极危种,1级保护,有祛风解毒、散淤止痛功能;紫金牛科的走马胎,我国特有,1级保护,有祛风活血、强壮筋骨、散淤消肿功效等。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