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干预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彦平 时间:2017-03-19
【关键词】  甘露醇  静脉炎  干预
        静脉炎是血管壁内膜的炎症,是一种进行性并发症,快速静脉输注20%甘露醇可降低颅内压,是神经内科常用的脱水药。甘露醇的渗透压为1098mosm/L,有资料显示,渗透压大于600mosm/L在24小时之内即发生化学性静脉炎[1],当静脉输注20%甘露醇时,血浆渗透压升高,血管壁内皮细胞脱水,进而局部的血小板聚集,并释放前列腺素酶,静脉壁通透性增强,白细胞浸润产生炎症改变,同时释放组织胺,使静脉变硬、收缩而导致静脉炎,发生率高达81.76%。
        1  预防措施
        1.1血管的选择  根据治疗方案选择的静脉能容纳输液量的传输及提供必需的血液稀释。选择柔软、直、弹性好的血管,有完整的皮肤支持。静脉壁外膜的弹性纤维及疏松组织起支持和保护作用,脆性大,失去弹性的静脉会影响穿刺成功率。中膜的弹性纤维、平滑肌、神经有维持静脉的张力功能。外界温度的变化、物理刺激、激动会导致痉挛,热敷可以使静脉舒张,增加血流流速。内膜由平滑肌的单层弹力内皮细胞组成,在光滑内膜的下层是粗糙的表面,允许血小板聚集。内皮细胞层损伤或异物的入侵,将产生炎症反应。正常情况下,血管的血流率外周小静脉1ml/分,此时血液稀释药物的能力下降,甚至为零,导致渗出进而发生化学性静脉炎,不易选择手足背部的小静脉。
        1.2输液器具的选择  良好的开端是输液成功的关键,根据美国静脉输液协会(INS)的标准,在满足治疗需要的情况下尽量选择最细最短的导管,在外周浅静脉输液的情况下选择套管针,外套柔软而且表面光滑,组织相溶性好,在血管内对血管壁刺激性小,不会刺破血管,可保证输液治疗的安全性,避免了对病人造成医源性伤害。付喜秀等研究的两种型号静脉留置针发生置管并发症比较表明[2],采用24G静脉留置针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反复静脉穿刺给病人造成的痛苦。而且由于24G静脉留置针直径19mm,小于22G静脉留置针(直径为25mm),前者进入肌体血管后,漂浮在血管中可减少机械摩擦及血管内壁的损伤,从而降低静脉炎,同时24G静脉留置针输注流速最快能达到95滴/分,完全可以满足病人用药需要。
        1.3 20%甘露醇温度是预防静脉炎的基本条件,适宜的温度是25℃—36℃。因体表温度为36℃—37.2℃,血管内温度是37.8℃,静脉溶液温度在35℃时对组织刺激性小,发生静脉炎发生率最低[3],根据血液流变学的规律,液体的粘稠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粘稠度下降,血流相对流速快,药物进入肌体后很快稀释。另外,加热后的甘露醇溶液中小于25ug的微粒明显低于常温状态时溶液中的结晶微粒,因此应将20%的甘露醇放置在30—35℃的恒温箱内。
        1.4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护士穿刺技术不熟练或手法过于粗暴,使血管内膜受损,把促发凝血的内皮下细胞外基质裸露发生静脉炎。静脉的损伤与静脉炎发生成正比,同一条静脉连续使用最好少于4次,两次穿刺点距离尽可能远。
        2  静脉炎的处理与治疗
        2.1停止在此外渗处输液,抬高患肢,在24小时内冷敷,24小时后给予湿热敷。
        2.2马铃薯片贴敷外渗处,将马铃薯切成0.2—0.3cm的薄片,贴敷患处。马铃薯含有大量淀粉,具有高渗作用,而且还有各种盐、维生素,所含的龙葵树具有缓解痉挛、减少渗出、抗组织胺的作用,能消炎抗过敏,维生素B、钙、磷等无机盐参与蛋白质及脂肪的代谢,可保护皮肤免受炎症侵害,维生素B12为细胞合成核酸的重要辅酶,对黏膜上皮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修复再生功能。维生素C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止痒、消炎止痛的功能。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