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诊客观化研究进展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7-02-28

  3  中医问诊信息分析方法的研究
   
  问诊被视为“诊病之要领,临证之首务”,是中医辨证的重要依据。中医辨证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临床上往往因为医生经验的不同辨证也有所差异,科研中也因遵循辨证标准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结果,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医药研究的发展,因而建立统一的、客观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成为目前中医药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医问诊信息分析方法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医辨证的客观化、规范化起到积极作用。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中医四诊客观化的深入探索及新的成果不断出现,为中医规范化、客观化研究做出了许多创新性的尝试,亦为中医问诊信息分析方法的规范化研究提供新的途径。
   
  中医诊断是基于中医知识的推理过程,是把机体看成一个统一整体,直接找出输入、输出的关系。这些关系是从大量的实践中总结出来,能反映一定的客观规律性,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疾病诊断是医生的最基本的工作,中医专家系统就是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来模拟中医专家的综合、分析、判断等处理中医临床四诊信息的过程。也就是将四诊或其他诊断信息输入计算机,中医专家系统将模拟医生的思路进行辨证施治,从知识库中提取中药或针灸的治疗方案。自从20世纪70年代关幼波老中医诊治肝炎的专家系统诞生至今,中医辨证系统已经遍及中的内、外、妇、儿、五官以及针灸等各科[18],技术涉及多维空间数学、贝叶斯网络、神经网络等现代数理、统计及计算机等专业的理论及方法。包含了许多的核心理论和方法。如:基于多维空间数学模型的智能化辨证论治研究[19],广泛采用神经网络模型建立中医辨证系统[20~23],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和决策树方法进行中医证型分类,采用基于信息熵的决策树算法[24],基于粗集理论的中医诊断模型的建立[25],基于贝叶斯网络的中医专家系统构建[26],基于模块化思维的模糊ISODATA中医证候诊断体系[27],基于隐结构法的肾虚辨证模型的研究[28]等,相关研究不断涌现,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丰富了中医问诊信息分析的方法。

  4  回顾与展望
   
  综上所述,目前中医问诊规范化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①中医问诊症状的规范化,包括症状的描述及其内涵的的规范、症状的量化。②中医问诊信息的规范化采集,包括量表的制作及使用、问诊采集系统的研制和使用。③中医问诊信息分析方法的研究。这些也为中医辨证的规范化及客观化奠定了好的基础。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中医症状体征繁多,文字深奥,描述及内涵难以统一;没有统一的症状量化分级标准;量表的制作多是参考国外的资料,不能完全适应中医问诊的需要;中医问诊信息采集系统不够成熟和完备;中医问诊信息分析方法的局限性,为了计算的方便,筛选症状参与分析计算,删除部分症状,而且没有统一的量化标准,所以不能完全反应中医辨证的实质,等等。
   
  中医四诊客观化、规范化关系到中医辨证规范化、病证诊断标准化及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中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第一,组织中医专家、语言学家等多方面专家对中医症状体征进行描述及内涵的规范;第二,建立在群体调查的基础上的统一的症状量化分级标准;第三,制作并使用有中医特色的中医问诊信息量表及采集系统,实现中医问诊信息的规范化采集;第四,寄希望于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多维多息的柔性分析方法,等等。进一步为中医问诊的规范化、中医的现代化研究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天芳,王庆国,薛晓琳,等.中医症状规范化研究的现状与思路[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9.

  [2]杨小波,胡镜清,赖世隆.中医症状规范化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9):10.

  [3]崔锡章.论中医症状的语言规律及对规范化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11):646.

  [4]朱咏华,朱文峰.中医症状的规范化研究[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2,22(3):35.

  [5]王忆勤.中医诊断学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9.

  [6]王奇,谭芬来,梁伟雄,等.中医证候量化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初探[J].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92,9(4):224.

  [7]赵玉秋,陈国林,潘其民,等.流行病学在中医肝证临床辨证标准研究中的应用[J].中医杂志,1991,3:49.

  [8]梁茂新,洪治平.中医症状量化的方法初探-附虚证30症的量化法[J].中国医药学报,1994,9(3):37.

  [9]徐迪华,徐剑秋.中医量化诊断[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

  [10]李联社,曹贵民,赵广刚,等.中医症状定量方法浅见[J].中医杂志,2006,47(2):155.

  [11]王哲,胡随瑜,陈泽奇.简明抑郁症中医证候自评量表初步编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10):945.

  [12]胡随瑜,王哲,尤劲松,等.中医肝脏象情绪评定量表的初步编制[J].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1,11(9):84,89.

  [13]夏大胜,蔡太生,胡随瑜,等.中医肝脏象情绪量表的编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1):104.

  [14]刘凤斌,王维琼.中医脾胃系疾病PRO量表理论结构模型的构建思路[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5 (1):12.

  [15]巫秀美,倪宗瓒.因子分析在问卷调查中信度效度评价的应用[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8,6(1):28.

  [16]张永涛,梁嵘.关于研制中医数字问诊系统的构想[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3,19(Z1):138.

  [17]杜布尔.应用问诊对颈椎病快速分型的微机程序[J].医学信息,2000,13(7):376.

  [18]陆志平,李媛媛,魏方方,等.人工智能、专家系统与中医专家系统[J].医学信息,2004,17(8):458.

  [19]杨殿兴,彭明德,林红,等.运用多维空间数学模型建立中医智能化辨证论治系统探讨[J].四川中医,2003,21(9):8.

  [20]樊晓平,彭展,杨胜跃,等.基于多层前馈型人工神经网络的抑郁症分类系统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40(13):205.
  
  [21]王震宇.人工神经网络在中医专家系统知识挖掘中的应用[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6,34(10):146.

  [22]孙桂香,袁肇凯.人工神经网络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7):1450.

  [23]白云静,申洪波,孟庆刚,等.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中医证候非线性建模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7):3.

  [24]徐蕾,贺佳,孟虹,等.基于信息熵的决策树在慢性胃炎中医辨证中的应用[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4,25(9):1009.

  [25]谢国明.基于粗集理论的中医诊断模型的建立[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5,18(4):302.

  [26]王瑞祥,崔利锐.基于贝叶斯网络的中医专家系统构建方法[J].中国医药导报,2007,4(7):58.

  [27]许晓娟,王庆国.基于模块化思维的模糊ISODATA中医证候诊断方法[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28(4):289.

  [28]张连文,郭海鹏.贝叶斯网引论,第1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1.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