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药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模式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武重阳 时间:2017-02-28

【摘要】  探讨中医药在冠心病的二级预防中的思路与模式。应用中医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研究结果,根据本病的发生因素与演变发展情况,从中医学的基本原则出发,贯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观点,探讨新的冠心病防治观点。

【关键词】  冠心病; 二级预防; 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必须从年轻时开始预防,根据COURAGE临床研究的结果[1,2],许多专家提出了注重预防冠心病的观点, 生活方式的干预可促进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有利于冠心病的二级预防,强调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早期预防来降低冠心病事件,以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
    
  冠心病常在中、老年以后发病,对已患有冠心病者,控制其发展和防治并发症,使其更好地康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二级预防显得尤为重要,包括生活方式的改变、药物治疗、控制影响预后的各种危险因素等。其最终治疗目的应该是预防心肌梗死和猝死的发生,减轻或消除症状,应该对患者进行长期的管理及随访治疗。
    
  大量的临床试验已经证实,抗栓药物、抗凝药物的选择、调脂治疗、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对于冠心病改善预后和缓解症状,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冠心病治疗的基本用药,但每个患者的病情有着很大的差异,其治疗亦应遵循个体化的原则。
    
  另外,由于药物治疗效果的欠佳和副作用的发生导致了治疗依从性差等问题的发生,亦是值得关注的,如:他汀类药物可以导致严重的横纹肌溶解症、重症肌无力、多发性神经炎等[3],在老年人中应用有引起消化道肿瘤发生增加的趋势[4],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可以引起严重的肌肉疼痛,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ACEI的治疗可能不会使更多的患者受益,尤其是在低危冠心病患者中[5~7],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而且随着联合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也会增加。同时,这些药物均有其适应的人群、种族、禁忌症,布新洛尔对严重心衰和LVEF低于或等于35%的患者来说,能够降低由心衰导致的住院治疗和心血管疾病引发的死亡,但对黑人或具有严重心衰的则不能延长生存年限,而可使非黑色人种和较轻心功能不全的病人的生存受益[8]。其次,药品的价格问题也是影响依从性的原因。
    
  虽然,冠心病循证治疗的应用已有所改善,国内外的冠心病治疗指南多次更新,但由于种种的因素,冠心病患者长期服用有效药物的比例和剂量降低,多数患者难以获得联合用药所带来的累加效益,但仍需对长期坚持服药的认识和改进更多地加以关注[9,10]。尤其在我国,不可忘记中医药的重要性,更值得我们反省目前的治疗现状和对中医药的思考。有必要在中医药领域探寻冠心病二级预防的模式,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更好地为基层群众服务。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明确的疗效,现代研究发现中药可以调节血脂异常,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具有抗炎、抗凝、改善心肌缺血、抗栓等作用[11],达到整体调节的综合治疗效果。国家九五攻关课题“中国冠心病二级预防研究(CCSPS)”是首次在中国进行的冠心病二级预防试验[12~15],此项研究共纳入了4 870例中国冠心病心肌梗死后患者,年龄为18~75岁,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在4.40~6.47 mmol/L之间,4 87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血脂康组(n=2 429)和安慰剂对照组(n=2 441),血脂康组患者口服常规剂量血脂康胶囊(红曲发酵产物,含有天然他汀及多种有益活性成分)1.2 g/d,平均随访时间为4年,最长达7年,结果显示,长期常规剂量的调脂治疗可安全有效改善中国冠心病患者的多种血脂异常指标、减少心肌梗死等不良事件发生率。
    
  麝香保心丸经过多年的药理研究与临床应用[16,17],发现其具有保护血管和心肌的作用,大量临床病例分析显示:长期使用麝香保心丸的病人,发生猝死、心肌梗塞、死亡、需要做手术或介入治疗的比例明显减少,而且副作用少,在冠心病的二级预防中,有着极其深刻的意义。
    
  中医药在冠心病的二级预防中应该以怎样的模式来发挥作用,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