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常见问题探讨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7-02-28
2.2.1督促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充分的实验预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师应当在每学期开始时将教学历公布于学生,并且在每次实验课结束时告知学生下次实验课内容及预习侧重点,或者提出几个思考题。这样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在听讲时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如在实验标本复习之前,预先将各个标本有何观察要点之类的问题布置给同学,在上课时让其主动讲解,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2.2注重课堂教学过程,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 学生初次接触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内容,实践经验不足,难免存在操作不规范、认识不足、不注意无菌操作等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督促学生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实验,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对于注意事项较多的实验,教师要做好合理的示教。在示教操作时,语言要简练,动作要稍慢一些,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理会操作要领,尽快掌握基本操作技术。如革兰染色实验,由于学生第一次进行微生物学实验,应该对涂片、干燥、固定及染色过程等各个环节注意事项一一讲解,保证实验顺利进行。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多放手,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多动手,多参与整个实验过程。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分组实验中,注意相互协作,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
同时实验教学中要注意锻炼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只有善于观察,才能积累更多的感性资料,从而进一步升华为理性认识。观察是创新性思维的前提,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如培养基灭菌时,有同学发现在高压锅压力表升高到103.4kPa时,温度一直维持在IO0~C而不继续升高。于是让同学讨论、分析其中原因,发现是因为高压锅内冷空气没有排干净,打开排气阀排气后问题解决。通过这一现象,让学生意识到高压蒸汽灭菌法之所以行之有效,是利用了其中的高温而不是高压的道理,从而对高温灭菌法中的这一知识点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在课堂教学中应多提问、多讨论,多采取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教学法,使学生加深对理论教学的理解。例如在做抗溶血素0试验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使用还原态的链球菌溶血素0(SLO),为什么要使用人0型血红细胞,及饭后检测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等三个问题,并让学生展开分组讨论。最终使学生理解到链球菌溶血素0和链球菌溶血素S的区别及抗0试验的注意事项,从而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理论教学的延伸与补充。
2.2.3总结实验结果,让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是对实验结果的整理和分析过程,是实验课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实验课教学效果的手段之一。在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重视实验报告,每次实验课都要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并对实验结果做详细的分析,使得学生不仅可以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对实验报告的批阅,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3改革实验考核方式,综合评定实验课成绩 建立合理的实验考核体系,在实验教学改革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保证[5.6]。以往的实验考核往往只采用标本考试的方式,考试方式单一,不能确切的反应学生的平时学习,并且实验课所占分值较少,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我们改革了实验考试办法,采用综合评定实验成绩的方法,并且规定实验成绩所占比例不低于学科总成绩的30%。实验课成绩包括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实验报告、课堂提问及最后的标本考试几个方面。这一改革,可以更加客观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总之,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课在课程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加强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钻研的良好习惯,为以后的课程学习及临床或科研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以满足学科发展和社会对人才标准要求提高的需要。
2.2.2注重课堂教学过程,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 学生初次接触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内容,实践经验不足,难免存在操作不规范、认识不足、不注意无菌操作等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督促学生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实验,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对于注意事项较多的实验,教师要做好合理的示教。在示教操作时,语言要简练,动作要稍慢一些,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理会操作要领,尽快掌握基本操作技术。如革兰染色实验,由于学生第一次进行微生物学实验,应该对涂片、干燥、固定及染色过程等各个环节注意事项一一讲解,保证实验顺利进行。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多放手,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多动手,多参与整个实验过程。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分组实验中,注意相互协作,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
同时实验教学中要注意锻炼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只有善于观察,才能积累更多的感性资料,从而进一步升华为理性认识。观察是创新性思维的前提,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如培养基灭菌时,有同学发现在高压锅压力表升高到103.4kPa时,温度一直维持在IO0~C而不继续升高。于是让同学讨论、分析其中原因,发现是因为高压锅内冷空气没有排干净,打开排气阀排气后问题解决。通过这一现象,让学生意识到高压蒸汽灭菌法之所以行之有效,是利用了其中的高温而不是高压的道理,从而对高温灭菌法中的这一知识点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在课堂教学中应多提问、多讨论,多采取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教学法,使学生加深对理论教学的理解。例如在做抗溶血素0试验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使用还原态的链球菌溶血素0(SLO),为什么要使用人0型血红细胞,及饭后检测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等三个问题,并让学生展开分组讨论。最终使学生理解到链球菌溶血素0和链球菌溶血素S的区别及抗0试验的注意事项,从而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理论教学的延伸与补充。
2.2.3总结实验结果,让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是对实验结果的整理和分析过程,是实验课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实验课教学效果的手段之一。在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重视实验报告,每次实验课都要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并对实验结果做详细的分析,使得学生不仅可以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对实验报告的批阅,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3改革实验考核方式,综合评定实验课成绩 建立合理的实验考核体系,在实验教学改革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保证[5.6]。以往的实验考核往往只采用标本考试的方式,考试方式单一,不能确切的反应学生的平时学习,并且实验课所占分值较少,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我们改革了实验考试办法,采用综合评定实验成绩的方法,并且规定实验成绩所占比例不低于学科总成绩的30%。实验课成绩包括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实验报告、课堂提问及最后的标本考试几个方面。这一改革,可以更加客观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总之,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课在课程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加强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钻研的良好习惯,为以后的课程学习及临床或科研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以满足学科发展和社会对人才标准要求提高的需要。
下一篇:鸡大肠杆菌病的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