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粘附分子在慢性肾功能衰竭中的变化及意义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蒋亚平 时间:2010-07-14

【关键词】  血小板

  关键词:血小板;慢性肾功能衰竭;凝血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存在着明显的出血倾向或凝血紊乱,一般认为此与血小板功能异常有关。本文系统地观察了3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小板表面标志物P选择素(CD62P)、溶酶体膜糖蛋白(CD63)、纤维蛋白原受体GPⅡb-Ⅲa(PAC-1)的变化,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3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非透析患者,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56±17岁。原发病中慢性肾小球肾炎17例,高血压肾病10例,多囊肾3例。按肾功能状态分为两组,A组:10例,慢性肾功能不全,20ml/min<Ccr<50ml/min。B组:20例,尿毒症组,Ccr<20ml/min。对照组:20例,为健康成人,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51岁。以上患者全部排除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近期有肺部感染或明显的全身感染,近两周内无输血和服用过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

  1.2 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全血血小板活化的标志物CD62P、CD63、PAC-1。采用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常规方法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清尿素氮(BUN)、肌酐(Scr)、血清脂蛋白a(Lpa)、血胆固醇(Chol)、甘油三脂(TG)、C反应蛋白(CRP),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根据Cockcroft-Gault公式。

  1.3 统计学处理:所有结果用均值±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相关分析用直线相关与回归。

  2 结果

  2.1 A组、B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显著高于正常组,差异显著。见表1。

  表1 各组的生化指标(略)

  2.2 A组、B组的CD62P、CD63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B组CD63更高于A组,差异显著。B组PAC-1显著高于A组和正常对照组。见表2。

  表2 各组血小板粘附分子及血小板指标的比较(略)

  2.3 血小板表面CD62P与CD63成正相关,CD63与血清脂蛋白a成正相关,血清脂蛋白a与FIB成正相关。见表3。

  表3 CRF患者粘附分子与其它因素相关性检验 略

  2.4 30例慢性肾衰病人中12人经丹参静脉滴注,30ml/d,10d为一疗程,血小板CD62P由前12.55%±6.99%降至5.21%±2.92%,P<0.01,差异显著。

  3 讨论

  CD62P、CD63是血小板活化的重要标志物,与凝血、抗凝、纤溶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之间存在密切关系。CD62P是粘附分子选择素家族中的主要成员,又称P选择素。CD63是溶酶体膜糖蛋白,血小板活化时,CD62P、CD63从静止血小板胞浆颗粒中释放,移位到血小板质膜,不仅可作为血小板活化标志,而且使血小板与炎性细胞粘附,激活凝血系统,释放各种炎症因子,激发活性氧生成,加重和扩大了肾脏损害。以往研究表明[1],在肾小球肾炎发病中,P选择素介导了肾内血小板聚集活化、炎细胞浸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血小板活化、细胞增生及硬化情况,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密切相关。CD62P及其粘附机制可能是肾炎时介导细胞浸润、细胞增殖乃至肾小球硬化的分子基础[2]。

  本组资料显示,A组、B组的血小板CD62P、CD63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B组CD63更高于A组,差异显著,提示慢性肾功能衰竭时血小板高度活化。而CD63更与病变程度相关。CD62P、CD63在肾衰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CD62P与CD63具有明显正相关性。PAC-1是活化的GPⅡb-Ⅲa,而GPⅡb-Ⅲa 活化是血小板α-颗粒释放的前提,并介导了最初的血小板凝集。本组资料显示,B组PAC-1显著高于A组和正常对照组,提示尿毒症时,更易出现血小板凝集血栓形成倾向,可能介导了高凝及肾脏疾病发展。A组、B组的PLT、MPV、PDW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提示慢性肾衰时,主要是血小板功能异常,而血小板的数量体积基本不变。

  A组、B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显著高于正常组,但A组与B组之间并无明显差异。研究表明,纤维蛋白原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动脉粥样硬化(AS)的危险因素[3]。报道[4],Lpa的升高可能发生在肾衰的早期,Lpa为AS主要及独立的危险因素。本组资料也显示,A组血清脂蛋白a(Lpa)水平高于B组和正常对照组,与文献报道趋势一致,但差异无显著性,可能与病例数少有关。Lpa与CD63、FIB成正相关,提示脂代谢紊乱更易发生血小板活化,易有高凝血栓形成倾向,易有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

  本组30例慢性肾衰病人中12人经丹参静脉滴注后血小板CD62P由前12.55%±6.99%降至5.21%±2.92%,P<0.01,差异显著。文献报道[5],血小板活化是血淤证产生的病理生理基础,予活血化淤治疗可以延缓肾小球疾病的进展。研究表明阻断CD62P甚至在再灌注后也可保护小鼠由于缺血再灌注时引起的急性肾衰[2]。本组资料提示丹参活血化淤治疗有助于改善慢性肾衰患者的血小板活化状态。

  总之,慢性肾功能衰竭时,血小板CD62P、CD63 、PAC-1均较正常对照组升高,而CD63 、PAC-1在肾衰晚期更加升高,提示血小板表面CD62P、CD63 、PAC-1在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CD63与Lpa成正相关,通过血小板粘附分子的检测,有助于我们预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而活血化淤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血小板的活化状态。

  文献:

  [1]周同,李晓,郝翠兰,等.粘附分子P选择素在人类肾小球疾病中表达及意义[J].中华肾脏病杂志,1998,14(3):155-158.

  [2]刘莉莉,张忠英.CD62P与肾脏疾病[J].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2001,21(3):128-129.

  [3]Foley RN, Parfrey PS, Sarnak MJ. Clinical epidemiolog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J]. Am J Kidney Dis, 1998, 32 Suppl: S112-S119.

  [4]邬碧波,钱家麒,倪兆慧.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清脂蛋白(a)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1,17(5):305-307.

  [5]石志芸,施赛珠,李晓明,等.血小板活化在肾小球疾病进展和中医血淤证中的关联研究[J].中医研究,1999,12(3):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