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螺旋CT诊断肝血管瘤的影像学评价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旭 时间:2010-07-14

【关键词】  螺旋CT;肝血管瘤;诊断

  [摘要] 目的:评价螺旋CT诊断肝血管瘤的影像学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明确诊断的41例肝血管瘤病例的螺旋CT征象。结果:肝血管瘤于平扫为境界清楚,密度均匀的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影,部分较大病灶中央可见星形或不规则更低密度区。增强扫描为特征性动脉期边缘结节样或中心强化(密度与同层腹主动脉接近),强化区进行性向中央扩展,延迟扫描病灶呈等密度填充,较大病灶中央可见始终不填充区同平扫。其较以往普通CT可发现动脉期的典型征象并不受呼吸影响,且不宜遗漏病灶,诊断准确率很高。结论:应用螺旋CT诊断肝血管瘤是最佳、最有效、可确诊的方法。

  [关键词] 螺旋CT;肝血管瘤;诊断

  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占良性肝脏病变的41.6%,直径>5 cm者为巨大肝血管瘤。该型血管瘤有潜在破裂出血的危险,有时需与其他病变相鉴别。随着CT造影技术的,特别是螺旋CT的应用对肝血管瘤的诊断起到确诊的水平,临床及实践已证实这一点。本组41例患者均采用螺旋CT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结果与临床诊断,随访均证实其是诊断肝血管瘤的最佳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回顾1999年至2005年41例经临床诊断及随访证实为肝血管瘤患者CT资料,其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23岁~72岁,平均51岁。大多数无临床症状,于体检或因其他原因检查偶见。其中3例因上腹不适而检查发现。扫描机为Peker PQ-2000型机,MEDRAD高压注射器。检查前空腹,扫描前20 min口服1.5%~2.5%的造影剂500 ml~600 ml,使肠道充盈,并训练患者呼吸运动。常规平扫肝脏后增强扫描,造影剂量为100 ml以4 ml/s经肘静脉注射后15 s~20 s进行动脉期全肝扫描,再于注射造影剂开始后60 s进行静脉期全肝扫描,再于注射造影剂开始后90 s进行肝实质期全肝扫描,必要时适时进行全肝复扫。其中<10 mm病灶采用5 mm薄扫。

  2 结果

  2.1 平扫表现  

  肝血管瘤呈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影,边界清楚,密度均匀(见图1)。较大血管瘤病灶中央可见更低密度区,呈星形或不规则形。

  2.2 增强表现  

  均表现为肝血管瘤被造影剂充填的表现。大部分肝血管瘤于动脉期可见边缘呈结节样强化,且环绕病灶周围,其密度和同层腹主动脉接近(见图2),强化区进行性向中心扩展。

  2.3 延迟扫描  

  病灶呈等密度填充(见图3),较大病灶的中心区可以始终不填充,与平扫时所见的中央更低密度区一致或更明显。等密度填充时间与病灶大小有关,病灶越大所需时间越长。部分肝血管瘤(如直径<2 cm~3 cm)表现为从中心或/和一侧边缘强化开始,甚至其强化不明显,低于正常肝组织,延迟扫描绝大多数病灶均有等密度填充表现,个别不填充,但显示比平扫更清晰。 

  3 讨论

  肝血管瘤为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属肝动脉分支畸形,为囊状血窦组成,与门静脉无关,较大的肝血管瘤易从瘤体中心开始纤维化。

    3.1 扫描原理  

  根据人体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一般在注射造影剂后15 s~20 s时,造影剂随血流经肝固有动脉进入肝脏,从而充分显示血管的分布及组织的血供情况,此时显示的图像为动脉期图像。这时肝血管瘤可显示边缘呈结节样高密度强化,随时间变长,增强区域进行性向病灶中央扩散。在注射造影剂60 s后扫描可得到门静脉期图像,这反映的是静脉血回流肝脏表现的脏器形态及功能变化,特别可以显示血管瘤中造影剂的填充情况。此后适时延迟扫描可进一步显示血管瘤中造影剂的填充情况。

  3.2 双期扫描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  

  以往CT由于扫描及重建速度的限制,动脉期常错过,大多数层面落在门静脉期及肝实质期,失去肝血管瘤于动脉期的典型表现,从而肝血管瘤不能被检出。由于螺旋CT扫描速度及重建快,配合高压注射器的应用,在动脉期可发现肝血管瘤的强化情况,即其特征性边缘结节样强化及强化区逐步向病灶中心填充,给肝血管瘤的诊断提供了可靠依据。另外其他疾病强化程度低于同层腹主动脉密度,且病灶中心强化速度比肝血管瘤快,而肝血管瘤呈速升慢降表现。门静脉期及肝实质期图像虽然不具有特殊性,但对肝血管瘤的诊断起辅助作用,因此对这两期扫描也很肝血管瘤有必要。此外,普通CT又因扫描受多次呼吸运动的影响,常不易及时抓住病灶,采集关键征象,而由于螺旋CT是快速容积扫描,一次屏气可完成全肝扫描,避免呼吸影响,且不漏病灶,显示病灶全像。

  4结论

  由于螺旋CT扫描及重建速度快,常不受呼吸等因素影响,较普通CT能更好的显示肝脏病灶动脉期门静脉期及肝实质期表现,从而显示肝血管瘤的特征性表现,可以准确的作出诊断。所以说,应用螺旋CT诊断肝血管瘤是最佳、最有效、可确诊的方法。

  :

  [1]曹丹庆,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440442.

  [2]卢光明,陈君坤.CT诊断与鉴别诊断[M].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304306,324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