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及思考
【关键词】 医学;课堂;教学
[摘要] 课堂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医学教育课堂教学的思考,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提高医学教育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 医学教育;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除了传授知识外,还具有形成技能、培养智能和个性等方面的功能,是实施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决定教育质量的主要环节。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医学教育规模有了巨大的发展,但医学课堂教学和20年前几乎没有什么两样。一些僵化的条条框框仍在制约着师生头脑,阻抑着人的创造潜能的发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创新潜能,提高教学质量,值得思考和探讨。
1 目前医学教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重“教”有余重“学”不足
现行的医学教育只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强调知识就是能力,认为只要掌握了知识,学生将来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忽略了在知识获取过程中知识能转化为学生能力的过程。学生学到的是知识的结论而不是知识发生的过程和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方法。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代学,缺少教与学的互动,把教学中的教与学的统一活动割裂开来,忽视了学生的思维活动,限制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及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医学教学内容是以“学科教学为中心”,强调知识的逻辑性、完整性和系统性,注重纵向的知识体系而忽视了医学知识相互之间的横向联系和综合应用。有内容脱节、基础与临床衔接不紧密的现象,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心理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2 “灌输”有余 “创新”不足
长期以来,医学教育多是采用被动式的教学模式,以知识的记忆与复现为基本目标。教师“满堂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学生是知识的“接受器”,“记忆储存”成为他们学习的全部。教学中注重继承人类现有的认识成果,即现成的书本知识,强调掌握知识的数量和掌握的精确性,重经验而轻创新。学生的学习以模仿和背诵为主要特征,不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去多思,去多想。教学过程被理解为主要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创造性都受到了压抑,失去了自主性和主动性。
1.3 “求同”有余“求异”不足
学生的评价指标单一,基本以书本为核心,以学生的成绩是否优秀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忽视对实际能力、学习态度的综合考查,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往往注重对后果的评价,忽视对过程的评价。考试的实质就是检测学生已经学过并掌握了哪些医学知识,而不是检测他们能够掌握何种知识,解决多少问题。不能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水平,更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不注重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强调共性忽视个性,对学生提出统一的培养规格和要求,确立统一的评价标准,形成统一的教学模式,要求每个学生按一个模式去发展,每一个受过教育的大脑都是教育生产流水线产出的思维标准件,整齐划一,循规蹈矩,造成“千人一面”的局面。学校人才培养失去了个性特色,同时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潜能的释放。
1.4 “权威”有余 “民主”不足
教师明显存在着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在课堂上是以教育者、医学知识的传授者身份出现。不仅是教育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知识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动者、支配者,而学生是被动者、是服从者。这种居高临下的师生关系,使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甚至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探讨知识。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感到有压力,小心翼翼,顾虑重重,创造的灵感与激情就有可能扼杀在摇篮中。
2 对策与思考
2.1 树立新的医学教育理念
教师的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它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行为。要解决医学教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应树立新的“人才观”、“教师观”、“学生观”。
2.1.1 树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质量观
在21世纪,衡量一个人是否是“人才”,不只看他占有医学知识的多寡,更应看他运用所学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医学问题的能力和素质。在课堂教学中,要贯彻医学创新教育思想,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医学创新人才。
2.1.2 树立“教”为“学”服务、为学生服务的教师观
教师要从“独奏者”的角色过度到“伴奏者”的角色。教师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1]。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营造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的学习氛围,引导、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最充分地发挥其内在的潜能。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和合作者。
2.1.3 树立主体性学习观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而不是存储知识的“容器”。在课堂教学中,要认识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主动学习获得主动发展。
2.2 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程结构
2.2.1 改进教学方法
建立和推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将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可采用启发式教学,如问题式、讨论式、案例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是用临床病例为先导,引导学生发现某个医学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探求欲望地驱使下,查阅资料,反复思考,开展病例讨论。充分发掘本学科的内在魅力,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引导他们将本学科知识与基础知识、临床问题相互联系,用自己“发现”的方法获取问题的答案。不惟书,不惟上,不惟师,不惟权威,敢于质疑,敢于不断提出问题。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是消极的听众,而是主动的求知者。这样不仅可达到传授知识的教学目的,而且锻炼了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实际能力的培养。
2.2.2 优化课程结构
课程的设置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中心,应注重知识的综合性、整合性和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基础学科之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渗透与融合,消除课程内容的不必要重复,减少授课学时,留给学生更多自由学习和实践的时间。在保证医学内容性的基础上,对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筛选、更新和重组。浙江大学医学院对此做了有效的探索[2],把生、病理生理学、药理学三门学科的试验教学归集为一门“生理科学实验”课程。加强了教学过程中三门课程之间的衔接,促进了教学研究的有效开展。不仅压缩了学科门类,减轻了学生负担,且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克服学科局限,学会主动求知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综合动手能力。
2.3 改变教学评价标准
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主要解决“评什么”和“怎样评”的问题。应以重视个性,重视多种能力测验(、技能、素质、创造性等),重视过程评价为原则。以面向学生的未来发展,注重学生的长远需要为方向。可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如小、口头答辩、病例讨论等,既可以了解学生掌握医学知识的数量,又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医学问题的能力。改变“一考定终身”,以期末考试作为成绩的唯一依据的作法,注重学习过程,把平时的作业、课堂发言、实验、实习、测验等按一定比例记入课程总成绩。还可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并注重定性评价,用激励的语言使学生形成努力学习的巨大动力。采用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等多种评价方式。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总之,要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导向功能。使学生在评价中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发现自己的潜能,促进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2.4 加强继续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教师的素质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人才质量。要提高教师素质,应树立终身教育观念。加强教师医学专业素质、教学业务素质的继续培训,使其不仅拥有深厚扎实的医学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而且要有教育专业、信息技术及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定期培训、进修、学术会议、自学及函授等多种途径了解信息,更新观念,增长知识,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另外,应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观摩教学、讲课比赛、教学评议等活动,交流经验,增长才干,提高教学水平。医学课堂教学活动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分析医学教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能进一步了解医学生学习的特点及,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1996:136137.
[2]陆源,厉旭云,夏强,等.基础医学研究性课程的开设和实践[J].高等医学教育,2003,2: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