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莨菪碱治疗新生儿感染性休克的观察及护理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4

                  作者:张雪岚,唐吉荣,郑肇敏,刘瑞英   

【关键词】  山莨菪碱;新生儿休克;感染性休克;护理

  [摘要]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新生儿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疗效和护理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03年1月至2005年11月感染性休克的新生儿53例,其中山莨菪碱治疗组28例和非山莨菪碱对照组25例,对照组给予吸氧、抗感染、补充血容量等常规治疗、观察护理,治疗组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加用大量山莨菪碱治疗。结果:山莨菪碱治疗组总有效率及死亡率分别为92.85%、7.15%,对照组总有效率及死亡率分别为64.00%、36.0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山莨菪碱辅助治疗新生儿感染性休克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 山莨菪碱;新生儿休克;感染性休克;护理
  
  The Examination and Nursing of Neonate Infection Shock Treated by 6542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reatment by 6542 with neonate infection shock.Methods 53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ast group.The contrast group was administered with oxygen,antiinfection,supplement blood capability et al.The treatment group was administered with 6542 except for general treatment.Results The efficiency rate in treatment group was 92.85%,and the death rate was 7.15%,but the contrast group was 64.00% and 36.00%.There was statistic meaning(P<0.01).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by 6542 in neonate infection shock was an efficiency method.

  Key words:6542;Neonate shock;Infection shock;Nursing

  新生儿休克是多种病因引起的急性有效循环血容量骤减,组织灌注量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受损、微循环功能不全综合征。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单纯的抗感染治疗效果欠佳,病情快,当发现时多在晚期,病死率高。我科自2003年1月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尽早加用山莨菪碱辅助治疗新生儿感染性休克,与非山莨菪碱治疗组比较,取得较好疗效,现将临床治疗及护理工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3例患儿均为2003年1月至2005年11月在我科住院的感染性休克的新生儿,均符合感染性休克诊断标准[1]。原发疾病为:重症肺炎16例,新生儿败血症22例,新生儿脓疱疹1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其中男16例,女12例,日龄为3 h~27 d,体重为2 200 g~3 500 g。对照组25例,其中男13例,女12例,日龄为5 h~28 d,体重为2 100 g~3 600 g。两组性别、年龄、体重、病型、病情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1),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扩充血容量、吸氧、纠酸、激素、积极处理原发病及肠内营养支持等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尽早加用山莨菪碱改善微循环,按病情轻重以0.3 mg/(kg・次)~0.5 mg/(kg・次)缓慢静脉推注山莨菪碱,每15 min/次~30 min/次,至面色肢端皮肤转红润、温暖,尿量增加,呼吸改善,心跳有力后改为1h1次,以后再适当延长至2 h/次~4 h/次,维持24 h左右。如病情反复,可再重复给药。

  1.3 观察指标(疗效标准[2])       

  显效:4 h内血压回升并稳定,末梢循环障碍改善,有尿排出,每小时1 ml/kg~3 ml/kg;有效:大于4 h血压回升但不稳定,末梢循环障碍好转,有尿排出,每小时1 ml/kg~3 ml/kg;无效:血压不能回升,并持续时间较长,周围循环衰竭,死于休克期。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新生儿感染性休克疗效比较情况见表1。由表1可见,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略)注:两组比较,χ2=10.000,P<0.01。

  3 讨论

  3.1 山莨菪碱的药理作用      
 
  感染性休克主要由于细菌的内毒素和类毒素进入血循环,引起迷走神经的M受体和交感神经的α受体兴奋,导致以微循环障碍为主要改变的急性循环衰竭。应用山莨菪碱能直接阻断肾上腺素能α受体;既能对抗乙酰胆碱引起的血管平滑肌痉挛,又能对抗去甲肾上腺素所致的微动脉及较大动脉痉挛,还可对抗儿茶酚胺、组胺等血管活性物质的血管收缩作用。因而除能扩张血管,还能增加微循环血液的流速与流量,对休克时机体脏器的血液再分配起重要的作用。此外,山莨菪碱还能减少心肌抑制因子的形成,稳定溶酶体膜,保护线粒体,提高细胞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还可防止血小板聚集,对休克时的循环功能及小肠均有保护作用[3]。该药对早期、中期和一部分晚期休克病例均有较好的疗效,但主要是对早期休克者疗效显著。对于休克晚期已出现微循环衰竭,成为不可逆性休克时则无效。另外,应用本疗法要注意补充血容量,力争早补、快补、补足,以恢复有效循环血量,维持重要脏器的功能。本药安全有效,毒性与不良反应很小。在使用过程中,未见有毒副作用,是临床治疗新生儿感染性休克的一种有效方法。

  3.2 用药观察与护理

  3.2.1 保持环境安静       

  尽量将患儿安置于新生儿病房婴儿辐射床或恒温箱以保持其在中性环境中接受及护理,治疗护理动作轻柔,减少不必要的刺激以避免体位的变化血压波动过大。

  3.2.2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感染性休克患儿病情严重复杂,临床用药种类多,常常需要输血或血制品及多巴胺等刺激较强的药物,最好建立两条静脉通道以便高效用药及输液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要密切观察输液部位有否肿胀,防药物渗出。

  3.3.3 供给氧气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呼吸形态、监测动脉血气、了解缺氧程度,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或呼吸机辅助呼吸,改善缺氧状况。

  3.3.4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持续监测血压、心率、呼吸及体温,记录每小时尿量,观察皮肤色泽及温度等周围末梢循环情况,如心率快、尿量少、皮肤苍白、四肢湿冷、发绀或呈现花斑状征象,表明循环血量不足。要及时通知医师,及时处理。

  3.3.5 用药剂量要准确,护士在给药过程中应严格查对,准确配药,用1 ml注射器抽吸药液,按量给药。

  3.3.6 控制输液速度       

  因为新生儿不易建立血流动力学监测来调整输液速度,仅根据血压及尿量粗略判断血容量是否足够,输液过程严防止速度过快而发生肺水肿。故需详细记录出入量,可用称尿布前后的重量记算尿量。使用输液泵准确调整输液速度。

  3.3.7 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山莨菪碱的特点是毒性小(是阿托品毒性的1/20),有效量与中毒量间距离大。但并不等于说山莨菪碱不会中毒,其中毒表现为抗胆碱综合征:皮肤、黏膜干燥、潮红,高热、呼吸快,肠鸣音减弱和消失,甚至腹胀、尿潴留,有时有瞳孔明显扩大、抽搐[4]。一旦发生中毒症状,要立即停药。本治疗组并无药物毒副作用。

  3.3.8 注意保暖       

  休克时体温降低,应调节保暖箱或辐射台的温度,也可用棉被、毛毯保暖,但切忌应用热水袋和电热毯进行体表加温,以防心脑等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进一步减少,不利于休克的纠正。

  3.3.9 预防感染       

  休克时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容易继发感染,应加强口腔及皮肤等护理。每天用生理盐水清洗口腔3次~4次,保持口腔清洁,及时更换尿布,保持皮肤干爽。

  :

  [1]樊寻梅.实用儿科急诊医学[M].第2版.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171.

  [2]王翠林,赵伟,孙成梅,等.6542加快速扩容救治流行性出血热休克64例疗效观察[J].危重病急救医学,1996,8(8):495.

  [3]王少辉.大剂量山莨菪碱治疗感染性休克[J].中国医学,1997,25(3):36.

  [4]马立芝,程尉新,盛志勇,等.山莨菪碱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作用及用法[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1,13(9):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