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反应的因素及预防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程祺 时间:2010-07-14

【关键词】  静脉;输液反应;预防

  [关键词] 静脉;输液反应;预防 
      
  Factor and Prevention of Vein Lose the Liquid Reaction

  我院2004年发生静脉输液反应6人,2005年10人,均为门诊静脉输液患儿。发生期为每年11月~12月,经封闭当时的输液药品,输液器具进行院感测试,未发现致热原及任何病菌。为防止该现象再次出现,分析诸多因素。

  1 与静脉输液反应有关的因素

  1.1 药物因素

  1.1.1 药物本身因素       

  输液药品自身的质量至关重要,同样组成的药物,因不同生产技术差异而不同。现在我院使用的输液药品都是国家认证达标的合格药品。不符合输液要求的药物坚决不能用于临床输液。

  1.1.2 运输储存大批量液体       

  虽经严格质量检查出厂,但仍有不严格的运输储存方式。如在搬运时玻璃瓶装的药品相互碰撞,挤压使包装破损,密闭性降低,玻璃的碎屑进入药液而不易查觉。储存药品的库房不符合要求的温湿度,温湿度使药品变质。

  1.1.3 热原累加       

  临床上合并用药很常见,由此产生的热原累加机会也相应增多,尤其是三联、四联用药。

  1.1.4 微粒增加       

  有些粉针,中药注射液与大输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多,原因是中草药的成分比较复杂,粉针药未完成溶解即开始输液。

  1.1.5 药物配伍       

  临床上输液多数被作为药物载体,通过静脉输液1种或多种药物达到治疗目的。比如钙剂、先锋必、酚妥拉明等药应单独输液,不应与其他药物配伍。否则易出现药物变质,混浊絮状而无法完成输液。

  1.2 输液器具       

  一次性输液用具质量至关重要,操作不当及储存时间过长,也会造成污染。

  1.3 输液操作因素

  1.3.1 输液环境       

  输液环境的卫生条件影响输液的安全,一般由护士在治疗室完成。环境中的细菌和微尘可进入药液而造成污染。

  1.3.2 无菌操作       

  部分护士无菌操作观念不强。例如:我院随机抽样,正在操作2名护土的手均不合格。正常要求手的消毒标准5个/cm2细菌数。护士要做到操作前后洗手。病员高峰期为临床快速有效工作,我院选用上海利康消毒高科技有限公司的消毒凝胶,经测试使用后3 min内手部细菌数可达到1个/cm2。

  1.3.3 静脉穿刺针头斜面置换的微粒污染       
  对重复穿刺者要更换针头。需静脉推注药液时尽量合理安排,避免多次推药使污染机会增加。

  1.3.4 输液速度       

  过快则在单位时间内进入机体热原超标,使机体发生输液反应。特别是针对儿童和老年人。

  1.3.5 患者方面的因素       

  多见个别患者,如体质过弱或平常体健偶而输液时不重视的患者。

  2 输液反应的预防

  2.1 加强责任心,严把药物器具关       
  
  药液使用前认真查看瓶签有无松动及缺损,瓶身瓶底瓶签处有无裂纹,药液有无变色、沉淀、杂质及澄明度的改变。输液器具及药品的保管要做到专人专管,按有效期先后使用。输液器使用前认真查看包装袋有无破损,有无漏气。禁止使用不合格的输液器具。

  2.2 应用理论把好药液配制关       

  改进安瓿的割锯与消毒,即在折断安瓿前后我院采用安尔碘Ⅱ型和75%酒精各消毒一次;改进加药的习惯进针方法,使针头斜面与瓶塞成75°角刺入;垂直刺入可增加瓶塞皮屑量而影响药液质量;避免加药时使用大针头及多次穿刺瓶塞,我院采取化药大液体上,固定一枚消毒大针头,外套消毒的安瓿保护针头外露。每日更换化药的大液体,要求开瓶后不超过6 h,并更换固定的大针头;加强注射器的使用。加药注射器要严格执行1人1具,不得重复使用。

  3 严格执行消毒制度,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3.1 环境空气的净化      
   
  室每日紫外线照射1 h,每周用2%过氧气酸8 ml/m3沸煮蒸30 min。每日用0.2%漂白粉或1%84消毒液进行室内、门窗、台面、治疗车、地面湿式擦试2次。每周将治疗盘,加点盘高压消毒2次并注明消毒日期。

  3.2 避免液体输入操作污染瓶塞、皮肤、穿刺部位消毒要彻底重复穿刺更换针头       

  据有关报道,使用一次性静脉输液器在不影响治疗效果前提下,排出初液5 ml~10 ml可使致热原反应率为0.125%。而排出3 ml~5 ml热原发生率0.53%。

  3.3 合理用药,注意配伍,配制后观察药液是否变色、沉淀、混浊配制粉剂药品要充分振摇,使药物完全溶解方可使用。在无可见微粒时可加药。

  4 讨论

  综上所述输液反应的发生应该防微杜渐任何一个细菌的传播媒介。护士在操作前后洗手是很重要的,应严格执行七步洗手法。为提高护士综合素质,建议对全院护士定期定批进行院感知识的培训,做为年度考核的一个指标。对用易造成污染的隐患。治疗室不应堆放与治疗无关的东西,防止物多积尘。非工作人员禁止入内。工作中加强相互监督,有错必改,责任到人。我院院感科曾在洗手肥皂上培养出绿脓杆菌,在开水器的开关上,检测出痢疾杆菌。护士应警惕病区死角的消毒管理。对刚入院的医务人员,勤杂人员应进行院感知识的培训。使院感、无菌观念深入每个工作人员的意识形态中。加强交流改进操作技术,使护理工作精益求精达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