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毒灌肠液的制备及临床应用
【关键词】 解毒灌肠液;制备;质量控制;临床应用
[摘要] 目的:制备一种重型肝炎和肝炎肝硬变合并内毒素血症有效的纯中药制剂。方法:根据处方结合制剂技术制备解毒灌肠液,并对120例重型肝炎和肝炎肝硬变合并内毒素血症患者进行观察。结果:解毒灌肠液治疗组有效率86.67%。结论:处方配伍及制备过程合理,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 解毒灌肠液;制备;质量控制;临床应用
重型肝炎和肝炎肝硬变患者合并内毒素血症发生率较高,据有关资料报道,急性肝功能衰竭内毒素血症的发生率高达58%~100%,重症肝炎又以慢性重型肝炎内毒素血症发生率为高,其中有腹水者发生率最高。肝硬变腹水患者内毒素血症发生率达59.5%~75.9%。我院研制的解毒灌肠液是纯中药制剂,并于1999年3月至2003年4月,运用解毒灌肠液结合西医综合疗法,治疗重型肝炎早、中期及肝炎肝硬变合并内毒素血症60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药材鉴定均符合2000年版药典标准,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注射用水。
1.2 方法
1.2.1 处方
大黄30 g,金银20 g,蒲公英20 g,丹参20 g,赤芍20 g,枳壳(头)10 g,厚朴10 g,白头翁20 g。
1.2.2 制备
以上8味药除大黄、金银花外,除去泥沙清洗后,加入10倍量水浸泡,使药材充分膨胀后,煎煮两遍,第一遍煎煮沸后30 min,100目筛过滤后再加入大黄,金银花;第二遍煎煮沸30 min后过滤;两次滤液合并加热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4~1.06;pH值为5.0~6.0,共制400 ml。每1 ml相当于原生药0.375 g,分装于200 ml的瓶中,115 ℃热压灭菌30 min即可。
2 质量控制
2.1 性状
本品为黄棕色的液体,味微苦。
2.2 鉴别
取本品2 ml,加乙醇30 ml,加热回流30 min,过滤滤液蒸至约2 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大黄素、大黄酚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 ml含1 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的溶液,以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3种溶液各4 m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 ℃~60 ℃)甲酸乙酯甲酸(15∶5∶1)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凉干,置紫外线灯(365 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有相同的橙黄色荧光斑点,置氨蒸气中熏后,日光下检视,斑点变为红色。
2.3 相对密度
比重计测为1.04~1.06。
2.4 pH值
精密试纸测为5.0~6.0。
2.5 其他
应符合中国药典2000版一部合剂项下有关规定[1]。
3 临床应用
3.1 一般资料
共120例均系我院住院患者,男43例,女77例,年龄20岁~60岁,平均38岁。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其中急性重型肝炎10例,慢性重型肝炎20例,肝炎肝硬变30例。对照组60例,男41例,女19例,年龄19岁~60岁,平均39岁。其中急性重型肝炎2例,亚急性重型肝炎9例,慢性重型肝炎22例,肝炎肝硬变27例。两组患者均有腹水及自发性腹膜炎,血内毒素定量45 ng/L,排除有严重痔疮出血,消化道出血倾向者及极度衰竭体弱的患者PTA>26%。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及病程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全部病例均符合1995年北京全国传染病寄生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3.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方法,予以保肝、退黄、降酶、促肝细胞修复再生、抗感染,利尿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患者加用中药解毒灌肠液150 ml~200 ml,药液温度约28 ℃~30 ℃,肛肠点滴或灌肠,肛管插入约15 cm,灌完之后,采用胸膝体位或左侧卧位,使药液在肛腔内保留30 min以上,每日2次,10 d为一个疗程,根据病程可做2个疗程。
3.3 疗效判定
显效:症状、体征消失或明显减轻,内毒素定量<45 ng/L。肝功能好转,PTA上升,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有效:症状、体征均好转或减轻,内毒素定量下降或停药后再次上升,再次用药仍有效,肝功能无变化,PTA无变化,有并发症出现,但较轻,对症处理即好转;无效:症状、体征无变化或加重,内毒素定量继续升高,肝功能加重,PTA下降,有其他并发症发生。
3.4 结果
经过对照治疗,两组综合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18例,有效3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25例,无效27例,总有效率55.0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其中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内毒素水平比较,见表1。表1 治疗前后内毒素水平比较(略)
表1中显示,治疗组内毒素水平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说明解毒灌肠液能清除、拮抗和中和内毒素,减少内毒素的吸收和产生。
3.5 安全性检测
所有患者在灌肠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
3.6 急性毒性试验
测得小鼠灌胃给药每日最大耐受量为150.0 g/kg生药量,相当于临床成人每日用量120倍以上。
4 讨论
重型肝炎和肝炎肝硬变合并内毒素血症是在肝脾肾功能严重受损的基础上,又因饮食不节,感受湿热疫毒之邪或内有郁热蓄积成毒,而形成的一个坏证,一种“标”急症候。重型肝炎和肝炎肝硬变合并内毒素血症发生率较高。肝硬化伴腹水患者体内免疫功能紊乱及呈高动力循环状态,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密切相关。肠道细菌过度生长,肠道通透性增加及细胞移位是造成肝硬化伴腹水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及高动力循环状态的重要原因。解毒灌肠液采用拮抗、中和、排除内毒素及抑制细菌,减少内毒素产量的中药组成。方中、大黄、性寒、味苦,能泻热遁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络。主用于治疗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湿热黄疸。大黄有显著的泻下作用,它在经灌肠后,由肠内细菌代谢转变为8葡萄糖大黄酸蒽酮并进一步变成大黄酸蒽酮,产生泻下活性成分,直接作用于大肠。另外,大黄对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多种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大黄还可以降低血清尿素氮,对清除肠道毒素作用明显。金银花清气分之热毒,白头翁清血分之热毒,蒲公英清热利湿解毒,三药与大黄相配和,清中有泻,导热下行;枳实、厚朴行气散结,消痞除满,并助大黄推荡积滞以加速热结之排泄;丹参、赤芍凉血活血瘀化热消。诸药合用共为“菌毒并治”、“清下并用”之剂,主治重型肝炎和肝炎肝硬变内毒素血症。本方组方合理,临床疗效确切,不失为治疗重症型肝炎和肝炎肝硬变内毒素血症的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证实。
:
[1]药典.一部[S].附录.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