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周静脉输注全营养混合液的护理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4

                  作者:苏晓丽,李彩玲,彭春贤

【关键词】  ,外周静脉;全营养混合液;护理

  [关键词] 外周静脉;全营养混合液;护理

  Nursing of Outside Vein Inject TNA

   美国肠外与肠内营养协会把机体所需要的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脂肪乳、电解质、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水等七大营养素按比例混合在一个输液袋中,称为全营养混合液(Total Nutrient Admi xture,TNA)[1]。外周静脉已越来越成为输注全营养混合液的重要途径。近2年来我们对46例危重患者和围手术期患者通过外周静脉进行营养代谢支持,取得满意效果。我们认为短期输注全营养混合液时可优先选用外周静脉。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46例患者共配制TNA235袋。其中,重症胰腺炎12例配制72袋,多脏器功能衰竭4例配制28袋,各种消化道术后患者19例配制76袋,严重多发伤患者11例配制59袋。本组患者年龄27岁~78岁。最长时间9 d,最短时间2 d。均采用美国BD公司Y型套管针,型号为20号。美国进口的3 M透明针贴,上海曹杨医药用品厂的一次性使用静脉营养输液袋,所用药物均为华瑞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输注期间观察患者有无高热、寒战、胸闷、气短、恶心、呕吐、皮疹等不良反应;置管期间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肿胀,疼痛不适,静脉炎发生。

  2 结果

  64例患者输注过程中均无高热、寒战、胸闷、气短、恶心、呕吐、皮疹等不良反应;无感染;有液体外渗的及时拔除,重新穿刺;有2例静脉炎经用硫酸镁湿敷后好转;无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治愈率,取得满意效果。

  3 护理对策

  3.1 掌握输液速度       

  TNA液输注时应从小量开始,首日应60 ml/h速度输入,次日增至80 ml/h,第3天增至100 ml/h,以年龄和耐受程度调节输入速度。输注时不能时快时慢,保持恒速有利于营养成分的吸收和利用。太快易产生高血糖、糖尿、渗透性利尿及脱水等,太慢高营养的优势不能体现。

  3.2 观察患者反应      

  输注期间观察患者有无高热、寒战、胸闷、气短、恶心、呕吐、皮疹等不良反应。混合液配制后立即输入,不利于细菌繁殖和生长,可减少输液反应。留置针置管期间应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肿胀,疼痛不适。

  3.3 准确记录出入量       

  在配制后的营养袋上要做好床号、姓名、配制时间、输注时间及液体总量标签填写,便于核对及输液量每班次的记录。

  3.4 配合医生做好血糖、尿糖、尿素氮、电解质、血脂、肝功能监测。每周测体重一次。便于根据病情的及时调整全营养配置处方单。

  3.5 与代谢有关的主要并发症高血糖和低血糖防治       
  每6 h测一次尿糖,每日测一次血糖,每周测1次~2次电解质,根据结果预以调整。对于突然发生的多饮多尿,应警惕。病情好转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促进内源性胰岛素的分泌。

  3.6 外周静脉主要并发症静脉炎预防       
  穿刺时若不能一针见血,在寻找中损伤血管,随着留置针在血管内时间的延长,可导致静脉炎发生频率高[2]。因此,要提高穿刺成功率,避免损伤血管内、外膜。在输注全营养混合液后应彻底冲洗管道,输液疗程在5 d以上,且液量大,药物刺激性强者,应选择血流速度快、粗大、弹性好,远离关节和静脉瓣的血管进行。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目前国内无统一的标准,根据美国公司产品说明书建议留置时间为3 d~5 d,最好不超过1周。加快血液回流,缩短药液和液体在下肢静脉的滞留时间,可减轻对其静脉壁的刺激,减少静脉炎发生。所以如果留置针在下肢静脉,输液时可抬高下肢20°~30°。早发现、早处理,置管期间要经常观察穿刺部位的情况,注意有无液体的渗漏及局部炎症的发生,一旦出现异常及时采取相应措施[3]。

  4 讨论

  外周静脉操作方便,经对46例患者进行外周静脉全营养输入的临床观察。只有部分患者因输液速度过快而出现局部胀痛和输入肢体的冰凉感。当调慢输液速度时症状即减轻或消失。另有的患者出现液体外渗,由于发现及时,渗出液少,经处置,无一例发生组织坏死,无一例患者出现输液反应。也无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发生。我们认为短期营养支持经外周静脉途径是有效、安全及可行的。全营养混合液输入途径有中心静脉和外周静脉两种,中心静脉置管难免会发生并发症:如局部血肿、气胸、空气栓塞、导管栓子形成、导管相关脓毒症等[4]。而外周静脉输注全营养混合液一样可以达到疾病,增强了体质,促进切口愈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目的。因此,短期输注全营养混合液时,在周围静脉与中心静脉置管之间应优先选用经周围静脉给药。

  :

  [1]宋志芳.呼吸机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139141.

  [2]药晋红,胡牧,张平.静脉留置套管针与静脉炎[J].实用护理杂志,1997,13(7):365367.

  [3]张虹,胡旭东.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和体会[J].实用护理杂志,1994,10(2):35.

  [4]江志伟.肠外营养支持的基础理论及临床应用[J].实用外科杂志,2001,21(12):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