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科临床护士职业暴露研究
【关键词】 传染病;护士;针刺伤;职业暴露
[摘 要] 目的:通过对传染病科临床护士职业暴露调查,分析容易发生的情形、时间以及影响因素,为避免职业暴露探索更完善的对策。方法:采用半开放式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从事护理工作年龄、从事护理工作以来有否发生过针刺伤等、针刺伤情况以及对针刺伤的一些认识。结果:136份问卷中,127人(93%)经历过针刺伤等职业暴露共180人次,其中有53人(42%)经历过2次以上;138人次(77%)暴露时有不良情绪;125人(92%)担心被感染相关疾病;171人次(95%)认为暴露的情况不可以预料;151人次(84%)没有戴手套。结论:传染病科临床护士长期护理传染病病人,相对于其他科的护士工作压力大,加上其他一些主、客观的影响因素,职业暴露的潜在危险非常之大,不容忽视。管理者要给予医护人员人性化的关怀,要重视医护人员岗前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培训,保障投入针刺伤等职业暴露防护的专项资金,应有相应的有效的预防针刺伤措施,尽可能全面实现普遍防护措施,使临床医护人员能在安全的环境中宽心地工作。
[关键词] 传染病;护士;针刺伤;职业暴露
感染科的职业暴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日渐增多。2004年11月30日在上海召开的“2004国际护理管术会议”上,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黄人健表示:“针刺伤已经成为一个必须重视的风险,我国有八成以上的护士曾经被针刺伤”。本文通过对我院感染科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对职业暴露进一步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问卷设计 采用半开放式调查问卷,针对探索的问题自行设计。内容涉及从事护理工作以来有否经历过针刺伤以及过程的相关情况,对高风险操作、易致刺伤的利器、容易发生的时间及进行高危操作时戴手套防护的情况进行调查。
1.2 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均为现职传染病科临床护士,从事护理工作最少1 a,最多30 a。2005年3月至4月发出问卷150份。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调查结果用率表示。
2 调查结果
2.1 发出150份问卷,收回136份,回收率90.66%。其中93%(127/136)经历过针刺伤等职业暴露,共180人次。其中有42%(53/127)经历过2次以上。92%(125/136)回答都担心职业暴露会被感染相关疾病。
2.2 180人次职业暴露情况 见表1。
表1 180人次职业暴露情况 (略)
3 讨论
3.1 职业暴露的客观影响因素
3.1.1 不可预知性 结果显示,95%认为暴露的情况不可以预料。众所周知,在临床护理中存在着较多不可预料的潜在的危险情况,护理对象有较多不合作者,如不能配合的小儿、神志不清的病人、操作中病人有意无意的突然运动,这些情况在抢救病人的过程中难以避免,都可造成刺伤,或被其他操作者无意刺伤。且发生的时间多在工作最繁忙、最疲倦、最困乏的时段。提示护理管理者更应合理利用人力资源,弹性排班,安排人力要忙闲有别。
3.1.2 临床易发生针剌伤的高危科室 主要包括传染科、急诊科、手术室、产科、接触化疗药物的护士(包括血液科、肿瘤科等)。问卷结果显示[1],在传染病科临床一线工作的护理人员,大部分都不同程度地发生过针刺伤,换言之,被针刺伤、玻璃碎片割伤是经常发生的事,在工作中,如不慎被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艾滋病(HIV)等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就有被感染HBV、HCV、HIV等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潜在危险,其感染率分别为6%~30%、1.2%~10%、0.2%~0.5%。问卷中的绝大多数(92%)都担心发生暴露后被感染相关疾病,此担心是有依据的。传染病科接触的都是传染病患者,因此更是职业暴露的高危科室之首。
3.1.3 护理人力配备不足 工作负荷重,身心疲惫。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在2004年5・12国际护士节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和诊疗技术的不断相比较,护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制约自身发展的问题。由于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医院在改革中片面理解减人增效和成本核算,为了追求效益不惜将护理的人力成本和必要的物质成本一减再减。现实中,护理任务日益繁重,护理人员配备不足难以保证医疗护理质量。
近年来,我院领导班子采取人性化的管理,建立后勤配送服务队,以减轻护理人员跑外勤的杂务,减轻部分压力;给感染科的AIDS病区配备多2名护士,在奖金制度上给予适当多一些的补贴,并在每年12月1日的AIDS宣传日与该区的医护人员举行茶话会。使护理人员感受到领导的关心和爱护。
3.1.4 护理人员身心压力过大 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可避免地引入竞争机制 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对护士的要求越来越高,减员增效,优胜劣汰是必然的趋势。同时护士在单位在家庭不同的多元化角色,承受来自病人、家庭、社会及心理等多方面的压力。传染病科临床护士长期护理传染病患者,面对的压力更多一些。医院管理者除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外,也应注意培养护士的社会活动的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护士服务质量,同时也使护士本身能得到更大的工作满足感[2]。
应多关注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尽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多开展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
3.1.5 防护用具配备专项资金不足 由于缺乏充足的专项防护资金,或受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临床一线医护人员还不能够充分使用安全性能好的防护用品。如静脉抽血、输液所用的一次性头皮针,出现针刺伤的几率较大,本结果显示职业暴露中的63%(113人次)被静脉抽血、输液所用的头皮针刺伤。国外已有带保护防刺伤类型的头皮针,但进货到国内价格太高。这一方面由于政府没有专项费用,医院又承受不了,一方面又不能向病人收费增加病人的负担。医院管理者对着一些防护作用好,但价格贵的防护产品,望而却步。我们倡导护理人员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做好标准防护的同时,发扬奉献与牺牲精神。同时呼吁国内厂家加紧研制价廉物美的有效防止医护职业暴露的好产品。
3.2 职业暴露的主观影响因素
3.2.1 不良情绪的影响 本结果显示,职业暴露的危险不因从事护理工作的时间长短而有所差异。来自多方面不良情绪对职业暴露的影响较大,其中来自病人的原因排第一位,其次是家庭方面的原因。可见,病人的因素和不良情绪的影响,是职业暴露潜在危险的主要因素。60%(108人次)在一般操作过程中发生职业暴露。这从另一方面提示,带着不良情绪操作,即使在最简单的一般操作过程中,也会发生职业暴露。因此护理管理者对护理人员的培养中,灌输“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排除干扰专心投入的工作态度,要重视学习与病人沟通的技巧,同时要关心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状况,关注护理人员的情绪变化,尽可能为她们排忧解难,必要时给予心理辅导。
3.2.2 自我防护意识不强 本调查结果显示,护士在进行抽血、静脉注射、静脉输液等操作时绝大部分没有戴手套,180人次暴露,151人次(84%)没有戴防护手套,仅29人次(16%)有戴手套。虽比显示的护士在取静脉血及输液时戴手套率很低,仅7.7%[3]高一些,仍显得防护意识比较薄弱。护理管理者必须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教育。
4 结论
我国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指出: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工作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黏膜,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或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我们认识到,职业暴露不但存在于收治艾滋病的病区,收治其他传染病的科室同样存在职业暴露的危险。我院参照卫生部的《指导原则》重新制定针刺伤等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操作防护指引,受到临床护理人员的认可。对医护人员提出高要求的同时,要给予人性化的关怀。加大投入针刺伤等职业暴露防护的专项资金,尽可能全面实现普遍防护措施,使临床医护人员能在安全的环境中宽心地工作。
文献:
[1] 申良荣.护理人员被针刺伤的研究现状[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3):216217.
[2] 苏娟,蓝荣英.护士压力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医院杂志,2005,5(7):135136.
[3] 毛秀英.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