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素治疗眩晕的临床效果观察
【关键词】 葛根素;眩晕;纳洛酮
[摘 要] 目的:比较葛根素与纳洛酮眩晕的疗效。方法:住院眩晕病人70例,随机分为葛根素组38例,男性30例,女性8例,年龄(49±7)岁,用葛根素注射液500 mg;纳洛酮组32例,男性26例,女性6例,年龄(47±8)岁,用纳洛酮注射液1.2 mg,均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点滴,每天一次,7 d为一个疗程。结果:葛根素组总有效率95%,纳洛酮组总有效率94%,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葛根素治疗眩晕疗效与纳洛酮相仿。
[关键词] 葛根素;眩晕;纳洛酮
葛根素(puerarin)为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n lobata (Willd.) Ohwi的干燥根中提取并分离出来的一种单体,属异黄酮类化合物。葛根素具有广泛的肾上腺素β受体阻滞作用,能改善高黏血症和高凝血症,改善微循环,扩张冠状动脉和脑血管,降低心肌耗氧量,抗血小板聚集,清除自由基和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等多种药理活性。临床用于治疗冠心病、脑梗死[1,2]。在治疗眩晕的古方中,有用葛根素升清治清阳不升眩晕的记载[3]。我们应用葛根素治疗眩晕38例,并与纳洛酮(naloxone)比较。
1 临床资料
本组眩晕病人均为住院病人,眩晕呈持续性,发作性加重,生活不能自理,加重时伴心悸、头胀、恶心等症状。诊断根据内科疾病诊断标准及《实用内》第9版中有关标准[4,5]。眩晕病人共70例,以抓阄法随机分为葛根素组38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8例,年龄(49±7)岁,病程(8±13)个月(7 d~5 a),颈椎性眩晕18例,脑动脉硬化性眩晕20例;伴高血压病30例,冠心病14例,腔隙性脑梗死6例。纳洛酮组32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6例,年龄(47±8)岁,病程(8±13)个月(6 d~5 a),颈椎性眩晕15例,脑动脉硬化性眩晕17例,伴高血压病25例,冠心病12例,腔隙性脑梗死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及并发症等方面均相近,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葛根素组给予葛根素注射液(商品名普润,每支500 mg)50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点滴,每天一次;纳洛酮组给予纳洛酮注射液(商品名金尔伦,每支0.4 mg)1.2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点滴,每天一次;两组均7 d为一个疗程。疗程结束,统计疗效,并观察副作用。
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眩晕症状完全消失,随访1周无复发者;有效:眩晕症状明显减轻,偶有发作性加重,头晕和(或)轻微飘浮感;无效:眩晕症状无明显改善或虽有改善但未达到有效标准者。
4 结果
葛根素组显效30例(79%),有效6例(16%),无效2例(5%),临床总有效率95%;纳洛酮组显效24例(75%),有效6例(19%),无效2例(6%),临床总有效率94%。两组经Ridit分析,R葛=0.5,R纳=0.5197,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用药之初,两组均有3例轻度头胀感,不影响,继续用药,症状消失。
5 讨论
纳洛酮治疗眩晕疗效显著[6],本研究结果与之相符。证明葛根素与纳洛酮治疗眩晕临床疗效相仿。葛根素治疗眩晕的机制与其扩张脑血管,改善微循环,清除自由基等作用有关,且有轻度降压作用,无纳洛酮可能导致心动过速和升高血压的副作用。因此葛根素更适用于伴高血压病、冠心病的眩晕病人,较纳洛酮为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眩晕是机体对空间关系的定向感觉障碍,在疗效评定标准中缺乏量化指标,是本文之不足。
:
[1] 徐济民,郑慧君,黄震华,等.葛根素静脉输注治疗冠心病[J].新药与临床,1996,15:207210.
[2] 门琼,崔怀静,张正英.葛根素治疗脑梗死152例[J].新药与临床杂志,1998,17:120121.
[3] 杜力军,徐治国,於兰等.从葛根黄酮的药理作用探讨其中药药性[J].中医杂志,1998,39:626628.
[4] 朱文炳.梅尼矣病[A].第9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实用内科编辑委员会,1993:2034.
[5] 陈灏珠.实用内[M].第9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实用内科编辑委员会,1993:1100.
[6] 盛举成,张桂仙.纳洛酮治疗眩晕[J].新药与临床,1995,1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