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刺放血配合腕踝针治疗带状疱疹40例疗效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菊艳 杜宏斌 时间:2010-07-14

【关键词】  疱疹 带状 放血疗法 针刺

  带状疱疹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以簇集状丘疱疹、局部疼痛明显为特征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多发于腰腹之间,其次是头面、颈项等部位,呈带状排列,刺痛或跳痛剧烈,不及时易遗留神经痛。2004-03—2007-07,我们采用三棱针点刺放血配合腕踝针治疗带状疱疹40例,并与药物治疗38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参照《皮肤性病学》[1]和《临床皮肤病学》[2]确诊。

  1.2  一般资料  全部78例均为陕西省安康市中医针灸科和陕西省安康市中心医院康复科门诊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针刺组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17~70岁;病程1~10日;部位:头、颈、前胸、上肢12例,背胸、腰腹22例,臀及下肢6例;疼痛程度:轻度
(不服止痛药)8例,中度(服止痛药可夜间睡眠)24例,重度(服止痛药彻夜不眠)8例。药物组38例,男17例,女21例;年龄16~68岁;病程6 h~9日;部位:头、颈、前胸、上肢9例,背胸、腰腹21例,臀及下肢8例;疼痛程度:轻度8例,中度21例,重度9例。2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程、发病部位及疼痛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针刺组  用75%酒精棉球依次对疱疹部位皮肤消毒,先在最先出疱疹部位用三棱针对每个疱疹逐一点刺放血,并用闪火法在所刺部位拔罐3~5 min,放血3~5 mL,擦干血迹清洁皮肤;然后在最后出疱疹部位行点刺放血拔罐,方法同前;最后将剩余疱疹点刺放血、拔罐,方法同前。点刺放血完毕,按疱疹所在部位属区,取相应的腕踝针针刺[3],留针30 min,每日1次。

  1.3.2  药物组  病毒灵0.2 g,每日3次口服;聚肌胞2 mg,每周3次肌肉注射;消炎痛50 mg,每日3次口服;干扰素300万单位,隔日1次皮下注射。

  1.3.3  疗程及其他  2组均3日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后均统计疗效,共治疗3个疗程。由于点刺时较痛,年老、体弱患者应多注意观察。

  1.4  疗效标准[4]  痊愈:皮疹消退,临床体征消失,疼痛消失,无后遗神经痛;显效:皮疹消退70%,无新出,疼痛明显缓解,无需镇痛剂;好转:皮疹消退50%以上,新出少,疼痛有所缓解,无需镇痛剂;无效:疱疹结痂30%以上,新出多,疼痛依然或加重,仍需镇痛剂。

  2  结果

  2.1  2组3个疗程后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组3个疗程后临床疗效比较(略)

  经Ridit分析,2组3个疗程后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组优于药物组。

  2.2  2组痊愈和显效的患者时间比较  见表2。

  表2  2组痊愈和显效的患者治疗时间比较(略)

  经Ridit分析,2组痊愈和显效的患者治疗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组优于药物组。

  3  讨论
   
  带状疱疹属中医学蛇串疮、缠腰火丹等范畴。多因肝胆郁热或脾经湿热内蕴,复感风热邪毒,湿热蕴蒸侵淫肌肤、经络所致。其发病急骤,疱疹成簇,疼痛剧烈。治宜泄热排毒,祛邪外出。遵“急则治其标”、“热则疾之”及“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之原则,采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加拔罐,使邪毒随血尽出,从而达到泄热排毒、疏通瘀滞之功。瘀祛毒清,则气血通畅,经脉条达,通则不痛。针刺堵截法[5]在治疗带状疱疹中已有应用。笔者点刺放血采用截头断尾法,腰腹部的疱疹以前、后分头尾;头、颈、上肢及臀、下肢以上下分头尾。通过治疗,使邪毒随血尽出,避免了热毒走窜,有效地控制了病情,直捣病灶,使疱疹不能继续扩散、蔓延和新生,迅速阻断对神经的进一步损坏。医学研究表明[6],放血疗法能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提高淋巴细胞吞噬能力和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调动局部抗病能力,减轻或解除无菌性炎症状态,促使疱疹早日结痂,减轻了疼痛,缩短了病程,抓住了时机,起到了治愈的关键作用。
   
  腕踝针是在腕踝处各有6个点,分别代表躯体上、下6个分区[3],查明疱疹所在的区,就在腕、踝部选相应同一区进针点进针,从而疏散该区瘀滞经气,达到散瘀清热、活血化瘀、调和气血之功。通则不痛,则疼痛自止。腕踝针着眼整体调节,又起到扶正祛邪之效。点刺放血配合腕踝针治疗带状疱疹疗效确切,起效迅速,且无毒副作用,适于临床应用。

【】
    [1] 陈洪铎.皮肤性病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71-72.

  [2]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技术出版社,1989:254.

  [3] 陆寿康.刺法灸法学[M].北京:中医药出版社,2003:136-142.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44-145.

  [5] 宋守江.隔蒜围灸加针刺治疗带状疱疹66例[J].中国针灸,2003,23(9):539.

  [6] 李伟广.药灸配合刺血治疗带状疱疹110例[J].中国针灸,2006,26(1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