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例肺癌的中医治疗探讨
【摘要】 本人自1995年11月起至2007年4月底止,在近12年期间共研究肺癌160例。其中原发性肺癌140例,继发性肺癌20例。在140例原发性肺癌中有93例癌转移。男性患者106例,占总病例的66%,最大年龄89岁,最小年龄18岁。女性患者54例,占总病例的34%,最大年龄77岁,最小年龄23岁。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下(含40岁)12例,41~60岁75例,61岁以上73例。
【关键词】 肺癌 中医中药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日趋增加。临床表现以呛咳、咯血、胸闷、胸痛、气急、声音嘶哑、发热、消瘦、关节胀痛、皮肤改变为主,中年以上患者居多,男性多于女性。肺癌除初中期手术切除外,放疗、化疗及各种药物很难控制,死亡率极高。如何控制肺癌的及转移,减轻患者痛苦,延长生命,是肺癌治疗上极为重要的问题。
笔者从事中医药治疗各种恶性肿瘤已十余年。曾对各种恶性肿瘤直接用中药治疗或手术、放疗、化疗后改用中药治疗,获一定疗效。现将收集肺癌患者160例有关资料进行分析,并对中医治疗问题进行讨论。
1 治疗经过
1.1 确定诊断
接受中药治疗的肺癌病例,均有市级或市级以上CT或气管镜检查,绝大部分是晚期病例。其中直接用中药治疗者121例,手术后改用中药治疗者12例,术后合并放化疗后改用中药治疗者8例,放疗、化疗后改用中药治疗者19例。
1.2 治疗效果
以上病例用中药治疗,其中有效143例,占总病例的89%;无效17例,占总病例的11%。①生存期3个月以上有86例,占总病例的53.8%。②生存期6个月以上有55例,占总病例的34.4%。③生存期1年以上有26例,占总病例的16.3%。④生存期2年以上有8例,占总病例的5.0%。⑤生存期3年以上有3例,占总病例的1.9%。⑥生存期9年以上有1例,占总病例的0.6%。
2 辨证施治
肺癌患者,多因正气虚损,突受六淫邪气侵袭,邪乘于肺,肺失宣降,痰凝气滞,瘀阻脉络,久而成块。此外,肺癌的发病与长期重度吸烟,多种环境因素、遗传因素、个体因素等有关。在临床上,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型。
2.1 邪盛正虚型
原发性或继发性肺癌,未经手术切除或放化疗。其症见:呛咳气急,痰中带血,胸闷疼痛,痛连胁肋肩胛,声音嘶哑或有发热,饮食渐减,肌肉消瘦,四肢乏力,关节胀痛,皮肤干燥或发痒,渴喜热饮,便秘或便溏,小便短赤,舌质红或青紫,苔厚腻或黄腻,脉浮紧或弦滑。证系肺经湿热、脾虚痰阻、气滞血瘀,治宜清肺化痰、健脾益气、活血化瘀,且清肺化痰理气化瘀汤。方中以川贝、百合、射干、蒲公英、鱼腥草清热化痰;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健脾益气;杏仁、款冬花、远志、厚朴、五味子、苏子降气止咳定喘;白芍、元胡、丹参活血化瘀;柴胡和解退热;白茅根凉血止血。若挟食积中阻,纳呆苔腻可加炒内金、麦芽、谷芽、神曲之类以消食导滞;腹痛肠鸣加木香、砂仁、防风、苏叶;胃脘疼痛拒按、口苦加黄连;胸腔积液加葶苈子、泽泻、猪苓、车前子;便秘加大黄、枳壳、枇杷叶;黄疸加茵陈、枝子、黄柏;皮肤发痒加苡米、苦参、蒺藜;喘咳痰多加白芥子,咳血量多加仙鹤草,目赤加甘菊,鼻塞加桔梗,头痛加川芎,便血加地榆,四肢乏力加黄芪。
2.2 邪衰正虚型
肺癌切除或放化疗后,肿块消失、抑制,邪气已衰,正气更损,故见邪衰正虚征象。其症见:面色微黄或浮肿,纳减气短,头晕目眩,神疲乏力,肌肉消瘦,胸胁隐痛,痛连肩胛,便溏溲赤,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数。证系余邪未净、正气大损,治宜扶正祛邪。用六君子汤加川贝、百合、远志、五味子、蒲公英、鱼腥草、白芍、淮山、黄芪。方中以六君子汤健脾益气,川贝、百合、远志、五味子润肺化痰止咳;蒲公英、鱼腥草清余热;白芍、淮山、黄芪补气养血。
3 病例介绍
3.1 例1,陈某,男,57岁。患者于2001年3月27日经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CT检查,诊断:①左下肺癌(周围型),其团块约7cm×6cm;②双上肺大泡;③左肺门淋巴结转移。同年4月10日来我科门诊,主诉喘咳痰多粘腻,咯吐不爽,痰中带血,左侧胸胁闷痛,痛连左背肩胛,胃脘胀满,腹痛肠鸣,食减消瘦,四肢乏力,便溏溲赤,舌质淡红有紫斑,苔厚腻,脉弦滑。治宜清肺化痰、健脾益气、活血化瘀,用清肺化痰理气化瘀汤去柴胡加炒内金、麦芽、谷芽、神曲、木香、砂仁、防风、苏叶、泽泻、猪苓、车前子、白芥子、葶苈子。患者服药二个疗程。第一个疗程,每日1服,连服8个月;第二个疗程,3天1服,连服17个月,计服药387剂。患者在过程中,病情明显好转。因家庭困难,在服药期间,每天仍开摩的载客,追踪观察至2003年10月28日,因疲劳过度死亡,存活期2年6个月。
3.2 例2,翁某,女,62岁。患者于2003年6月6日经福清市医院CT检查,诊断:①左上肺中央型肺癌,其团块约4.9cm×3.1cm。②纵隔淋巴结肿大。同年7月1日来我科门诊,主诉喘咳痰多,咯吐不爽,痰中带血,左胸胁闷痛,胃脘胀满,腹痛肠鸣,饮食渐减,肌肉消瘦,四肢乏力,便秘溲赤,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浮紧。证系肺经湿热、脾虚痰阻、气滞血瘀。治宜清肺化痰,健脾益气,理气化瘀用清肺化痰理气化瘀汤去柴胡、元胡、丹参、射干加炒内金、麦芽、谷芽、神曲、木香、砂仁、防风、苏叶、桔梗、白芥子、葶苈子。患者服中药治疗9个月,计服药115剂,病情明显好转。因家庭经济困难,无法继续服药,追踪观察至2006年7月5日死亡,存活期3年。
3.3 例3,董某,女,72岁。患者于2004年10月5日经福清市医院CT检查,诊断:①右肺上叶结节影,考虑周围型肺癌。②双侧胸腔积液较前增多。③心包少量积液。同年10月12日来我科门诊,主诉呛咳气急,痰中带血,右胸胁胀痛,痛连右背肩胛,声音嘶哑,时有发热,饮食极少,肌肉消瘦,四肢乏力,便溏溲赤,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细。证系肺经湿热、脾虚痰阻、气滞血瘀,治宜清肺化痰、健脾益气、活血化瘀,用清肺化痰理气化瘀汤加谷芽、木香、泽泻、猪苓、车前子。患者服中药治疗2个月,计服药40剂,病情明显好转。同年12月29日再经福清市医院CT复查。诊断:①右肺上叶结节影较前有所吸收。②双侧胸腔及心包积液已大部分吸收。患者照上方继服中药60剂,诸症均消失,饮食正常,体重增加,能料理家务。追踪观察至今(2007年4月30日)患者一切如常。
4 临床体会
4.1 重在清热利湿。湿为阴邪,易遏气机,进而伤阳。湿郁化热可形成湿热证候。湿热困于脾胃,湿浊残留不清,气滞血瘀,结于肺脏,渐成肿块,故治宜清热利湿,使湿从小便而出,脾胃运化功能增强,喘咳痰多、胸闷疼痛、胃脘胀满、饮食减少、便溏溲赤、苔厚腻等湿困征象自会消除。因此,我认为重用清热利湿、和胃消食的药物,能增进食欲,改善症状,消除或控制病灶,从而达到早日康复的效果。
4.2 重在健脾化痰。脾主运化、主肌肉、四肢、脾统血。古人云: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补肾虽为固本之举,惟须缓图,难收近功。健脾则为当务之急,脾运得健,水谷精微得以生化不竭,充养周身,饮食渐减、肌肉消瘦、四肢乏力、便溏溲赤等虚损征象自会消除。因此,在治疗肺癌时,应当顾及患者的胃气,重用健脾益气的药物,以增进食欲,增强患者机体的抵抗力,对消除或控制肿瘤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3 除上述外,活血化瘀亦不宜忽视。肺癌为正气虚损,突受六淫邪气侵袭,邪乘于肺,肺失宣降,痰凝气滞,瘀阻脉络,久而成块。血属有形,阻结于肺脏,因而痛有定所。治以清热利湿、健脾化痰为主,佐以活血化瘀。肺癌术后或放化疗后的治疗,关键是除邪务尽问题。如果余邪未清,死灰复燃,则邪势鸱张,常不可制约。因此,在肺癌治疗过程中应以连续治疗2年以上为妥,不宜间断,以防复发或转移。
总之,肺癌属难愈之疾,且病程较长,必须说服患者注意精神生活,饮食调养。应忌食高脂肪、高蛋白食物,以免助长癌细胞发展。如病退之后,亦宜继续调理,以扶养脾胃为主,俾能巩固疗效。
【】
[1] 张民庆,龚惠明,主编.抗肿瘤中药的临床应用[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2] 贾立群,朱世杰,主编.名中医肿瘤科绝技[M].第1版.北京: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3] 蒋玉洁,李一明,主编.肿瘤秘方全书[M].第1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