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毒转染人骨髓间质干细胞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ZHANG Xu, 时间:2010-07-14

【摘要】  目的: 分离培养人骨髓来源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并进行慢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转染研究。方法: 采取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人骨髓MSCs。利用脂质体法进行慢病毒感染人骨髓MSCs。结果: 分离培养出人骨髓来源的MSCs,并用携带绿色荧光蛋白(EGFP)报告基因的慢病毒成功感染人骨髓MSCs。结论: 获得人骨髓MSCs并进行慢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修饰,为间质干细胞基因工程和组织工程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间质干细胞; 慢病毒; 转染

  [Abstract]  Objective: To isolate and culture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 derived from human bone marrow and transfect the cells by lentiviral vectors.Methods: The tissue adherent culture method was used to isolate MSCs from human bone marrow. The MSCs were transfected by lentiviral vectors using lipofectamine 2000. Results: Human bone marrow MSCs were successfully isolated and efficiently transfected by EGFP-expressing lentiviral vectors. Conclusion: Human bone marrow MSCs have been  transfected by lentivirus, which will play a role in researching on the function of MSCs in gene and tissue engineering.

  [Key words]  mesenchymal stem cells; lentiviral vector;  transfection

  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存在于多种组织,主要包括骨髓、脂肪组织、骨骼肌、肝脏、脐血及外周血等,骨髓是最常用的MSCs体外分离培养的组织来源。MSCs增殖能力强,体内外均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基因修饰后保持原有多潜能性的同时可持续稳定表达外源基因;体外转染和培养一段时间移植至体内仍可存活,并能够迁移至病变部位,因而其成为基因研究领域令人关注的靶细胞[1]。因此,本研究从人骨髓组织中分离培养出MSCs并体外扩增用于慢病毒转染,为进一步利用MSCs进行基因治疗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和主要试剂
 
  成人骨髓(江苏大学附属),慢病毒三质粒系统FUGW,pCMVR-delta8.9和VSVG(上海医学遗传所惠赠),人胚肾293 T(本实验室保存),胎牛血清和L-DMEM(Gibco公司),胰蛋白酶(Sigma公司),lipofectamine 2000转染试剂盒(Invitrogen公司),Polybrene(Sigma公司),Trizol试剂(Invitrogen公司),RT-PCR试剂盒(Toyobo公司),PCR试剂(Takara公司),质粒提取试剂盒(Axygen公司),限制性内切酶BamHⅠ和EcoRⅠ(NEB公司)。引物设计采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由上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

  1.2  主要仪器
 
  二氧化碳培养箱(Forma公司),Beckman SW28 Rotor超速离心机(Beckman公司),PCR仪(Thermo Hybaid公司),流式细胞仪(FACS Calibur, BD公司),倒置式生物显微镜(TE300, Nikon公司),细胞培养瓶和培养皿(Corning公司)。

  1.3  方法

  1.3.1  人骨髓MSCs的分离扩增  根据本室建立的方法分离培养人骨髓MSCs[2]。主要操作如下:新鲜分离的骨髓液5 ml加入含青霉素和链霉素的磷酸盐缓冲液中,用吸管吹打混匀后,800 r/min离心10 min去除含脂滴上清。细胞沉淀种在含10%胎牛血清的L-DMEM营养液中,37℃、 5%CO2饱和湿度培养。5 d后半量换液, 第7~10天后见有较多贴壁细胞后全量换液,此后每3天换液1次。细胞80%左右融合时, 用含0.1 mmol EDTA-Na2的0.25% 胰酶室温消化, 细胞沉淀按1∶3比例传代。待其生长接近融合层时,即得到人骨髓来源的MSCs。

  1.3.2  人骨髓MSCs表面标志检测  取1×105第3代人骨髓MSCs与FITC或PE标记的鼠抗人CD13,CD29,CD44,CD105,CD31,CD34,HLA-Ⅰ及HLA-DR在4℃作用30 min后,经流式细胞仪检测。阴性对照为FITC结合的鼠IgG1和PE结合的鼠IgG1。

  1.3.3  慢病毒包装  在包装前1天种植293 T细胞,10 cm盘中细胞密度为6×105个细胞/盘,含10% FBS的L-DMEM 10 ml/盘培养过夜。第2天转染前换成无血清培养液,然后将15 μg FUGW与12 μg辅助质粒pCMVR-delta8.9,9 μg包膜质粒VSVG用无血清培养液稀释至1.5 ml,同时将30 μl 的lipofectamine 2000脂质体复合物稀释至1.5 ml,室温静置5 min后将脂质体复合物加至质粒复合物中,混匀后室温静置15 min。将上述混合体系加入293 T细胞中,8~16 h后换成含10% FBS的L-DMEM,每盘10 ml,37℃、5%CO2培养。48~72 h后收集病毒上清,1 000 r/min离心15 min去除细胞碎片后,15 000 r/min,4℃超速离心2 h浓缩病毒,用无血清培养液溶解病毒沉淀后分装保存于-70℃低温冰箱。

  1.3.4  慢病毒滴度测定  滴度测定前1天种293 T细胞,6孔板中细胞密度为5×104个细胞/孔,含10% FBS的L-DMEM为2 ml/孔,第2天取1 μl浓缩病毒液加入事先种好的细胞中,加入终浓度为8 μg/ml的Polybrene置培养体系中以提高感染效率。37℃、5%CO2培养箱培养,1周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阳性率。滴度公式:滴度(TU/μl)=阳性率(%)×细胞总数×病毒液稀释倍数/病毒液体积(μl)。

  1.3.5  慢病毒感染人骨髓MSCs  取第3代生长旺盛的人骨髓MSCs消化并计数,将5×104个细胞与病毒液在8 μg/ml的Polybrene存在下,30℃,2 500 r/min离心作用2~4 h后,种回至12孔板中,每孔加含10%FBS的L-DMEM 1 ml继续培养过夜。12 h后换液,此后每2~3 d换液1次并观察荧光表达情况,培养1~2周后流式分析转染效率。

  1.3.6  PCR分析  酚氯仿异戊醇法抽提转染前和转染后人骨髓MSCs的DNA,Trizol法提取转染前和转染后人骨髓MSCs的RNA。分别以DNA和逆转录得到的cDNA为模板,检测病毒载体FUGW的基因片段。反应体系为: 10×PCR缓冲液 2.5 μl、模板 0.5 μl,dNTPs 0.5 μl(10 mmol)、MgCl2 1.5 μl(25 mmol)、上下游引物各0.5 μl(10 μmol),40 U Taq聚合酶0.2 μl、用ddH2O补足至25 μl 。PCR循环参数为:94℃预变性,5 min,94℃ 30 s,59℃/56℃(内参β-actin) 30 s,72℃ 30 s,35个循环扩增,最后72℃ 10 min结束反应。1.5%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扩增片段大小。同时将10 μl慢病毒浓缩液100℃煮沸10 min后置冰上15 min,取2 μl作模板,PCR检测载体基因片段,反应同上。引物序列和PCR扩增产物长度见表1。

  表1  PCR引物序列(略)

  Tab 1  Primer sequences for PCR

  1.3.7  细胞动力学检测  取生长状态良好的未转染人骨髓MSCs(对照组)和转染后人骨髓MSCs(实验组),消化成单细胞悬液,种植于24 孔板,细胞数量为3×103/孔,在相同条件下培养,每24 h取出2孔计数取均值,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细胞数量为纵坐标绘制转染前后人骨髓MSCs的1~12 d胞生长曲线。

  1.3.8  诱导分化实验  取转染后人骨髓MSCs于35 mm培养盘中进行诱导。细胞数量为3×104/盘, 在1.5 ml的含10% FBS的L-DMEM中进行培养。成骨分化诱导体系为: 1 μmol地塞米松、50 mg/L 维生素C,100 mmol β-磷酸甘油、4 mg/L bFGF;成脂诱导体系为:1 μmol地塞米松、0.5 μmol 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10 μmol胰岛素、200 μmol吲哚美辛。对照组不加入任何诱导剂。培养14 d后取出进行碱性磷酸酶和油红O染色。

  2  结果

  2.1  人骨髓MSCs分离培养和表面标志
 
  全骨髓组织原代贴壁培养5 d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见单个或少量集落生长的贴壁细胞,呈短梭形或针尖状。随细胞培养时间延长,细胞集落不断地扩大并形成融合单层,细胞形态大多呈长梭形或多角形(图1)。流式分析显示CD13,CD29, CD44,CD105,HLA-Ⅰ表达阳性,CD31,CD34,HLA-DR阴性表达(图2),表明获得人骨髓来源的MSCs。

  (a) 骨髓组织原代培养第7天(×100)  

  (b) 骨髓组织原代培养第7天(×200)

  图1  人骨髓MSCs的形态学特征(略)

  Fig 1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of human bone marrow MSCs

  依次为CD13,CD29,CD44,CD105,HLA-1阳性表达;CD31,CD34,HLA-DR阴性表达

  图2  流式检测人骨髓MSCs表面标志(略)

  Fig 2  Immunophenotypes of human bone marrow MSCs

 

 2.2  慢病毒包装
 
  脂质体法介导慢病毒三质粒系统包装人胚肾293 T细胞后48 h达到最强,效率达80%以上(图3a,3b)。以1 μl浓缩后病毒液感染人胚肾293 T细胞测定病毒滴度,48 h后荧光显微镜观察可见明显荧光(图3c),流式分析显示约70%的293 T细胞表达EGFP(图3d),表明成功包装出有活性的慢病毒。根据滴度公式出浓缩后的病毒液滴度为3.5×107 TU/ml,适用于感染人骨髓MSCs。
 
  2.3  慢病毒感染人骨髓MSCs
 
  以不同病毒感染复数(MOI)进行慢病毒感染人骨髓MSCs,可见转染效率随MOI增加而增加,但超过一定MOI值时转染阳性率反而出现下降(图4a)。在MOI=5时,离心力作用下的转染效率是静态转染的2倍左右(图4b)。慢病毒转染人骨髓MSCs后传代培养可见EGFP高效稳定表达(图5)。
 
  a:不同病毒感染复数,1~5依次为0.25,2.5,5,12.5,25; b:不同转染方式,1~2依次为静态感染和离心力作用感染

  图4  不同MOI或转染方式下慢病转染人骨髓MSCs(略)

  Fig 4  Lentiviral transfection of human bone marrow MSCs in different MOI and ways

  2.4  PCR分析
 
  以慢病毒浓缩液以及慢病毒感染人骨髓MSCs的DNA和cDNA为模板进行PCR检测慢病毒载体基因,均可见目的条带,条带大小为412 bp(图6)。
 
  1:空白; 2:阳性对照; 3:慢病毒感染hBMMSCs的DNA; 4:慢病毒感染hBMMSCs的cDNA; 5:慢病毒浓缩液;M:标准参照物

  图6   PCR检测病毒载体质粒基因(略)

  Fig 6  PCR analysis for gene sequence of lentiviral vector FUGW

  2.5  细胞生长曲线
 
  慢病毒转染后的人骨髓MSCs生长曲线呈典型“S”型,倍增时间约45 h,与未转染组基本一致(图7)。
 
  图7  慢病毒感染人骨髓MSCs生长曲线图(略)

  Fig 7  Growth curve of lentiviral-transfected human bone marrow MSCs

  2.6  诱导分化
 
  慢病毒感染后的人骨髓MSCs在成骨和成脂诱导条件培养液中诱导14 d后进行碱性磷酸酶和油红O染色分析。成骨诱导盘中可见大多数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呈阳性(图8a)。成脂诱导后的细胞中有大量的油红O阳性的脂肪滴(图8b)。而对照组在14 d培养后没有成骨细胞及脂肪细胞的形成(图8c,图8d)。

  3  讨论
 
  间质干细胞最早发现是存在于骨髓的一类非造血干细胞,是骨髓的造血微环境。后来研究发现还分布于体内多种组织器官如肝脏、脂肪、骨骼肌等。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体内外可向骨、软骨、肌腱、韧带、脂肪细胞、心肌细胞及神经细胞等分化。此前,本实验室已经分离培养了大鼠、胚胎和成人骨髓的MSCs,并且成功地在体外将人骨髓MSCs诱导为心肌细胞、神经细胞、成骨细胞[3-6]。最近我们又成功从人脐带组织分离培养出MSCs[7],随后的鉴定也证实其具有与人骨髓MSCs相似的形态学、生物学和遗传学特征。但骨髓组织仍然是目前MSCs的主要获取来源,由于MSCs来源简便、易于分离和扩增稳定,所以是很好的基因工程靶细胞。
 
  与其他病毒载体系统相比,慢病毒具有能够转染分裂和非分裂的细胞并稳定表达基因,无明显免疫反应等特性,同时能够转染广泛的组织、能够被浓缩成高滴度等优点。EGFP作为报告基因具有观察简单方便和直观的优点,EGFP在470 nm波长处可吸收激发光,在510 nm发射绿色荧光,只要有足够的表达,可以直接进行活体状态下的活性观察,克服了其他报告基因如LacZ,β半乳糖苷酶和荧光素酶等需要底物及维持时间短的缺点。
 
  本研究用携带EGFP报告基因的慢病毒载体转染人骨髓来源MSCs,转染后的人骨髓MSCs的生长状态、增殖与转染前相一致,说明慢病毒载体携带EGFP转染在一定范围内不影响人骨髓MSCs的生长特性。研究发现慢病毒转染效果与转染MOI值和转染方式有密切关系,转染效率在所用的MOI值范围内随其增加而升高,但超过一定MOI值时转染阳性率反而出现下降。原因可能是在过高的MOI值下,病毒的细胞毒性致使细胞死亡,引起转染效率的降低。此外,发现离心力作用下的转染效率相对静态转染效率要高,可能是离心力作用增加了病毒与细胞接触机会从而增强感染效率。体外传代培养发现慢病毒转染后人骨髓MSCs可稳定表达EGFP。本研究分析了慢病毒载体基因在人骨髓MSCs的表达情况,PCR结果表明可从人骨髓MSCs的DNA和cDNA中扩增出病毒载体基因,说明慢病毒将其自身基因稳定整合于人骨髓MSCs基因组中。本研究证明了转染后的人骨髓MSCs体外具有成骨和成脂分化特性,这说明慢病毒转染人骨髓MSCs没有改变其多向分化的潜能。
 
  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了一种有效、稳定、持久的人骨髓MSCs荧光基因标记技术,研究表明慢病毒转染的人骨髓MSCs保持了其基本生物学特性和多潜能分化能力,为研究MSCs的转归、可塑性及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本文图3,图5,图8见彩色插图)(略)

【】
    [1] Van Damme A,Vanden Driessche T,Collen D,et al.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as targets for gene therapy[J]. Curr Gene Ther,2002,2(2):195-209.

  [2] 孙晓春,许文荣,许化溪,等.不同来源的人间质干细胞分离与基本生物学特性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15(5):369-372.

  [3] Xu W,Zhang X,Qian H,et al.Mesenchymal stem cells from adult human bone marrow differentiate into a cardiomyocyte phenotype in vitro[J].Exp Biol Med,2004,229(7):623-631.

  [4] 孙晓春,许文荣,姚 堃,等.胎儿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外诱导为神经细胞的初步实验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3,23(1):40-43.

  [5] 朱 伟,许文荣,孙晓春,等.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外分化为成骨细胞的实验研究[J].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03,22(3):41-43.

  [6] 孙晓春,许文荣,朱 伟,等.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外分化为成骨细胞的实验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14(5):369-374.

  [7] Qiao C,Xu W,Zhu W, et al.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solated from umbilical cord[J]. Cell Biol Int,2008,32(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