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例药源性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病例分析
【关键词】 神经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应用后出现的与药物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随着临床用药数量及品种的增加,ADR时有发生。神经系统结构复杂,发生ADR,不仅使患者病情加重、病期延长,而且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作者收集到有关神经系统ADR报告进行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收集本院2001年1月至2005年8月有关神经系统ADR报告共68例。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分类、统计其一般情况(年龄、性别、过敏史)、基础疾患、引起神经系统ADR的药品、剂量及给药途径、ADR发生时间、临床表现、结果。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ADR报告表713张, 其中神经系统68例。男29例,女39例;年龄15~89岁。未成年人组(<18岁)2例,成年组28例,老年组(>50岁)38例。
2.2 合并用药
68例中,50例合并使用≥2种药物;老年组37例存在合并用药。
2.3 ADR因果关系
根据WHO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指定的药品不良反应判断标准[1]及Karch和Lasagna评定方法评价,68例中,评为肯定的3例(肯定评定标准必须是再次用药时出现不良反应),其他病例均采用用药排除法65例。一旦怀疑某种药物引起不良反应时临床常不再使用。
2.4 引起神经系统ADR的药品种类及发生频次
本文收集的68例报告分析,引起神经系统副反应的药品有8类,42个品种。见表1。表1 引起神经系统ADR的药品种类及例数(略)
2.5 不同给药途径与神经系统ADR的关系
在所调查的68例报告中,给药方式静脉注射33例、口服32例、吸入、皮下注射、外用各1例。其中,静脉注射和口服给药共65例,占总例数的95.59%,静脉注射以喹诺酮类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最多,与[2]报道相似。口服给药主要是四环素类中的美满霉素及神经系统的治疗药物如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及思诺思、抗癫痫药物、解热镇痛药等。
2.6 神经系统ADR的临床表现及转归
主要包括头晕、头痛,各种疼痛、抽搐、睡眠障碍、感觉异常、步态异常、眼部异常、躁狂或焦虑、幻觉、幻视等(见表2)。停药后几天症状和体征逐渐消失,3例比较严重的癫痫发作,在停用药物的同时予以安定、鲁米那后好转,1例视觉异常予停药、对症处理后好转。表2 ADR临床表现及相关药品(略)
2.7 严重神经系统ADR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对严重ADR的相关定义[3]:调查中发现,发生严重ADR共4例,分别是复方感冒冲剂引起的变态反应性脑炎、思诺思导致的谵妄精神行为异常、美满霉素引起的共济失调及氧氟沙星引起的癫痫大发作,相应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2d。中度64例,主要表现在睡眠障碍、感觉异常、步态异常、四肢疲软、视力下降等。轻度不良反应未统计入内。
3 讨论
在68例ADR报告中,老年组患者的发病率最高(55.88%),未成年人组的发病率最低(2.94%)。因为老年人身体代谢机能处于衰退状态,血浆蛋白与药物的结合力降低,血中游离性药物浓度增高;且肝肾代谢及排泄功能下降,药物代谢速度减慢,均可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时间过长,出现不良反应。未成年人由于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发育尚未趋完善,对药物较敏感,据报道儿童ADR的发病率也较高。这与本文未成年组ADR发病率最低不相符,其原因可能与本院未设儿科有关。
引起中枢神经系统ADR涉及药品42种,抗感染药物是引起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主要药物之一,尤以喹诺酮类和米诺环素多见,这与文献[4]报道有些不符。可能与喹诺酮类药物免做皮试、广谱,临床广泛应用有关。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的神经系统反应为头晕、头痛、失眠、烦躁等,但也可能导致严重神经系统反应如癫痫发作。由于喹诺酮类药物可与多种药物(华法令、H2受体拮抗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合用发生相互作用。与非甾体类抗炎药合用有致中枢神经兴奋性增加的危险。另外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合用可引起血糖紊乱症发生[5],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曾收到1例在外院使用洛美沙星过程中引起癫痫大发作,经静推安定后好转。对易诱发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药物,特别对有脑血管病及其他神经系统病变基础的患者应慎用。有癫痫病史者禁用喹诺酮类药物。本文68例ADR,合并用药73.53%;老年组97.37%。多种药物合用可使ADR的发生率增高。老年人可能身患多种疾病,合并用药机会较多,因而产生药物相互作用,这也是老年组ADR发生率较高的原因之一。在确保临床疗效的前提下,应尽量避免或减少合并用药。应重视对患者既往用药的咨询,尤其是慢性疾病患者。
在68例ADR报告中,严重不良反应4例,用药前要关注患者肝、肾、脑等重要脏器功能指标是否正常,用药过程中护士应加强巡视,及早发现并及时做好ADR发生后的处理工作。一般认为静脉给药者,由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无肝脏的首过效应,对静脉制剂的要求也较高,若制剂不纯,杂质过多也易引起不良反应,因此静脉给药的不良反应较其他途径为多,口服给药较静脉给药安全。但本资料收集到的神经系统ADR静脉给药与口服给药几乎相等(33:32),这可能与68例ADR由神经科口服药物引起占有一定比例有关。可见任何给药方式均可发生不良反应,只有合理用药,才能减少ADR的发生。解热镇痛药出现的神经系统ADR均来自口服给药方式,且有66.67%来自非处方药,致应提高公众对解热镇痛药安全性的认识,以确保药品的安全使用。
【文献】
1 洪明晃.药品不良反应因果联系的推断.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北京地坛(培训教材),2003. 54.
2 张谨福,李栋.抗菌药物所致的药物障碍. 临床药学杂志,2003,12(1):43..
3 陈燕萍.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条文释义.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北京地坛医院(培训教材),2003. 23.
4 贾公孚,谢惠民. 药害临床防治大全.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2~263.
5 陈瑞红,梁建华,张石革. 第四代喹诺酮类药物的合理应用.首都医药,2003,4(4):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