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血细胞参数的特征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蒋佩军 时间:2010-07-14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外周血血细胞参数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多器官、多系统受累的自身免疫病,临床表现多样,血液系统损害并不少见,而血小板减少是其中最常见的表现,同时,顽固性血小板减少在上比较棘手,是SLE患者预后不良及死亡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1,2]。及时监测SLE患者外周血血细胞参数,将有助于对该病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本文旨在分析SLE患者外周血血细胞参数的特征及其活动性指数与血细胞参数的相关性。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组55例均为本院2004年3月至2007年1月住院与门诊患者,其中男4例,女51例,年龄13~57岁,平均(34.18±11.41)岁,诊断均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修订诊断标准[2]。SLE患者活动性指数根据SLEDAI评分[3]。另取本院体检健康人40例对照组,其中男10例,女30例,年龄23~56岁,平均(38.33±10.45)岁。

  1.2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于入院即刻或第2天早晨抽静脉血,K2-EDTA抗凝,采用STKS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在1~4h内完成检测,使用仪器配套试剂,并每天进行室内质控。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1.5软件,组间数据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及两样本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血细胞参数比较  SLE患者外周血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详见表1。
 
  表1  55例SLE患者外周血血细胞参数与40例健康组比较(略)

  2.2  SLE患者活动性指数与血细胞相关性分析  见表2。SLE患者活动性指数与外周血血细胞参数的相关性显示, SLE患者活动性指数与白细胞计数显正相关(r=0.366,P<0.01),提示与患者的感染和炎症相关;与血小板平均体积显负相关(r=-0.423,P<0.01),提示与患者体内的血小板激活有关。

  表2  SLE患者活动性指数与外周血血细胞参数的相关性分析(略)

  3  讨论
   
  SLE是累及全身多脏器的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加之发病早期症状不典型或以某系统为主,易误诊或漏诊。血液系统损害中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约7%~26%[1],其中严重血小板减少发生率约为5%~10%,成为狼疮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目前,外周血血细胞参数的检测极其普及和方便。本资料结果显示SLE患者外周血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虽然本资料中白细胞计数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SLE患者活动性指数与白细胞计数显正相关(r=0.366,P<0.01),而感染和炎症又是SLE患者的一个重要死因[4],因此了解SLE患者外周血血细胞参数的特征,对提高SLE诊断有一定的意义。


   
  外周血血细胞参数中,血小板平均体积(MPV) 国内相关研究较少,并且该指标易被临床忽视,然而国外在该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5]。MPV是血小板活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在正常情况下,体积较大的血小板有较多的蛋白酶和血小板颗粒,其代谢功能旺盛,且是较年轻的血小板[6]。随着血小板存活时间的延长,颗粒物质从浆内脱出,体积缩小。本研究显示,SLE患者活动性指数与MPV显负相关(r=-0.423,P<0.01),提示SLE患者活动性指数越高时血小板释放物质越多,而血小板体积缩小。研究表明[1,3],SLE主要与其免疫发病机制有关,循环免疫复合物所致广泛组织损伤过程中释放组织因子及促凝物质以及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激活补体,引起血小板凝集及释放效应。因此,分析SLE患者外周血血细胞参数的特征,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对疾病的、预后判断都有着一定意义。

【】
    1 Mok CC, Lee KW,Ho CT, et al. A prospective study of survival and prognostic indicators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in a southern chinese population. Reumatology, 2000,39:399~406.

  2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and a committee o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guidelines for referral and management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in adults. Arthritis Rheum, 1999,42:1785~1796.

  3 蒋明,DAVID YU,林孝义,等.主编.中华风湿病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934.

  4 张晓.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感染.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05,9:110~112.

  5 丁志祥,张乐之,王鸿利. 血小板平均体积检测的临床意义. 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4,25:316~318.

  6 丛玉隆,金大鸣,王鸿利,等.人群血小板各项参数的调查分析.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368~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