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诊断及随访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4

                  作者:张文奇 方金忠 王善军 陈本宝 王泽 陶云年

【关键词】  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CT诊断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encephalopathy,HIE)是新生儿窒息后遗的严重并发症,是新生儿死亡及导致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1]。作者回顾性分析本院1999年2月至2006年10月31例早产儿HIE及其后遗症脑CT表现,并与20例足月儿HIE的脑CT表现进行对照,着重探讨其形态学改变在CT的征象及与病理、临床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1例早产儿HIE,其中胎龄<32周 14例,32~37周17例,男19例,女12例;对照组足月儿HIE 20例,男11例,女9例。 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2]。31例早产儿HIE临床轻度11例,中度15例,重度5例。表现为兴奋23例,其中惊厥7例,尖叫4例,肢体颤动1例,凝视3例,肌张力增高8例;表现为抑制8例,其中昏迷2例,嗜睡1例,刺激反应低下5例,肌张力消失2例,拥抱反射减弱4例。

  1.2  检查方法 

  CT扫描采用SOMATOM AR机和GE Lightspeed16层螺旋机,以眶耳线为基线,向上作连续水平扫描,层厚5mm,层距5mm,扫描前30min用10%水合氯醛灌肠,使其安睡后扫描。初次CT检查时间为出生后30min~10d,出院后31例均进行2次或2次以上CT复查,复查时间为20d~6岁。并由儿保科医生进行体检和行为神经测定。

  2  结果

    31例早产儿第1次CT检查后,表现为脑室周围白质内均有低密度灶(图1~4),根据低密度区分布范围以及CT值的高低,作者以CT值12Hu为界,将31例早产儿HIE患儿在CT分度上分为轻度和中重度两组,其中轻度11例,中重度20例,轻度表现为脑室周围白质内呈枫叶状、斑片状低密度阴影,边界欠清,CT值在12~15Hu,分布在二个脑叶,中重度表现为脑室周围白质内呈花瓣状、蘑菇状低密度阴影,灰、白质分界不清。CT值在5~11Hu,分布超过二叶,也可出现圆形软化灶(图3)。31例早产儿HIE患儿中有8例合并有颅内出血, 其中基底节出血3例(图4),脑实质内出血1例,混合性出血4例;20例足月儿HIE患儿,其中轻度9例,中度8例,重度3例,CT表现为大脑皮层内均有低密度病灶,轻度CT值在15~18Hu,中度CT值在12~15Hu,重度CT值低于12Hu,有3例合并脑室周围白质内有低密度病灶,有6例合并颅内出血,其中脑室出血3例(图2),脑实质出血2例,混合性出血1例。第2次CT复查后,31例早产儿HIE患儿,CT发现异常26例,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23例,侧脑室局限性扩大18例,脑积水3例,脑内软化灶2例,脑萎缩1例。20例足月儿HIE患儿,CT发现异常5例:脑外间隙增宽5例,脑萎缩3例,脑积水、脑囊性改变各1例。在本组随访和复查中,早产儿HIE 23例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足月儿HIE 5例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3  讨论

    新生儿HIE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有宫内缺氧的产科病史,严重宫内压迫,出生后窒息,尤其是出生后重度窒息及出生后严重心肺疾患的病史[2],其主要病理改变是脑水肿、软化、坏死及颅内出血等。随着孕周的增加,至胎龄32~34周生发层的活跃细胞渐移至大脑皮层, 因此足月儿缺血缺氧时,它的脑损伤部位则在大脑皮层及皮层下的动脉供血分水岭区。

  3.1  脑部损伤CT表现  

  (1)早产儿HIE的CT表现:①脑水肿:脑水肿是HIE时早期脑损伤的主要表现,轻度表现为脑室周围白质内呈枫叶状、斑片状低密度阴影,边界欠清,CT值在12-15Hu,分布在二个脑叶,中重度表现为脑室周围白质内呈花瓣状、蘑菇状低密度阴影,灰、白质分界不清。CT值在5-11Hu,分布超过二叶。②生发基质出血和脑室内出血(图2,4):表现为脑室周围室管膜下区域圆形高密度阴影,出血穿破室管膜后,在脑室内形成高密度阴影。③脑室周围出血性脑梗死:表现为脑室周围斑片状高密度阴影。(2)20例足月儿HIE患儿:CT表现为大脑皮层及皮层下区域有低密度病灶,呈花瓣状、蘑菇状低密度阴影。

  3.3  HIE的预后评估及后遗改变    

  (1)本组第2次CT检查为出生后20d~6岁,出生后2周左右CT扫描所示脑实质低密度变化,主要反映脑水肿程度,而3~4周以后脑CT扫描可客观反映病灶的恢复及严重程度[3],PVL终末期表现为脑室扩大伴侧脑室外侧壁的边缘不整齐;脑室周围白质量减少,主要为侧脑室三角区周围;脑沟抵近侧脑室外侧壁。本组20例中重度患儿均留下不同程度的脑部后遗改变。(2)早产儿HIE患儿,其主要CT后遗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而脑室周围白质中,有皮质脊髓束通过,因此运动功能受损是最常见的后果。而临床上表现为双侧肢体痉挛性瘫痪,且下肢较上肢重,本组有11例。视放射行走于侧脑室后部周围白质中,本组有8例同时伴有视力障碍,主要为视敏度下降,视野缺失等。5例有明显的智力低下。3例有颅内高压,表现为头围增大,前囟隆起,呕吐及头痛。CT表现为中~重度脑积水。

    HIE的影像检查有头颅超声(US)、CT及MRI三种方法,而CT临床应用在于确定病变的大小、范围和位置。有报道US,CT,MRI对诊断HIE的正确率及阳性率依次为CT>MRI>US,三者阴性率均为100%[4],但US对早期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分辨率明显高于CT和MRI,MRI能清晰地诊断以往US和CT未能诊断的旁矢状区损伤,因此三者结合起来才能比较客观地反映是否有脑损害的存在。对CT表现异常的患儿进行早期干预,以减少神经系统的后遗症。

【文献】
    1 金新安,蔡淑芳,江锐松,等.早产儿与足月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CT对照分析.实用放射学杂志,2001,17(6):462~464.

  2 韩玉昆,许植之,虞人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05.

  3 施玉麒,杨华姿,高建惠,等.脑CT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评估的价值.新生儿科杂志,2001,16(1):24~25.

  4 谢利娟,陈惠金,陈冠仪,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三种影像学诊断特性比较.中华儿科杂志,2001,39(9):533~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