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外胆管癌的螺旋CT三维重建与ERCP对比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姚吟秋 徐少真 时间:2010-07-14
肝外胆管癌发生的影响因素较复杂,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诊断较困难。术前诊断主要靠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CT、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B超(US)等检查[1]。现对2002年2月至2006年8月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6例肝外胆管癌的螺旋CT(SCT)三维重建与ERCP的诊断价值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96例,其中男74例,女22例,年龄35~72岁(平均51.1岁),病程1~11个月。主要临床表现为阻塞性黄疸85例,并发胆管结石73例,上腹部疼痛腹胀65例,发热24例,消瘦42例。

  1.2方法   

  所有病例在术前均进行螺旋CT扫描并三维重建及ERCP检查,部分病例同时作其它影像学检查,包括腹部X线平片、胃肠道双对比造影、PTC、US等。

  1.3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手术结果   

  原发性肝外胆管癌96例中,病变位于肝外胆管上段12例(12.5%),中段32例(33.3%),下段52例(54.2%)。病理分型:腺癌86例,鳞癌10例。

  2.2  SCT表现   

  (1)见有软组织密度肿块,本组75例CT值45Hu左右,增强扫描可见肿瘤的增强效应出现早而强(动脉期CT值增强25Hu以上),同时持续时间长、密度均匀;(2)肿瘤沿胆管壁浸润性生长,可见局限性偏心性胆管壁增厚及管腔狭窄,病变近端胆管明显扩张,或呈息肉状或结节状向管腔内生长,结节为软组织密度,本组65例;(3)肿瘤向腔外浸润扩展,胆管壁边缘模糊,侵犯胆囊、肝脏、毗邻的血管及淋巴组织,本组32例。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肝外胆管癌的敏感性78.1%(75/96),特异性66.7%(64/96)。

  2.3 ERCP表现   

  胆管不完全阻塞76例,阻塞近段扩张、肝内胆管扩张迂曲、阻塞端多为突然截断65例、病变区胆管狭窄范围长短不等、边缘不规则72例、造影剂可通过狭窄区胆管流至近端[2]。ERCP诊断肝外胆管癌的敏感性81.2%(78/96),特异性79.2%(76/96)。ERCP与螺旋CT三维重建单用诊断肝外胆管癌的差异并无显著性(P>0.05)。螺旋CT三维重建与ERCP联合应用诊断肝外胆管癌的敏感性(90/96,93.8%)与特异性(89/96,92.7%)均达到92%以上,较之两者单用,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胆管癌多发生于较大胆管,以肝外胆管发病率较高,胆管癌生长缓慢,但早期就可发生梗阻症状。胆管癌预后不良,早期正确诊断能提高手术切除率。US具有无创伤性、方便、,对于胆管癌的检查常作为常规筛选,但不易显示肿瘤本身,尤其是浸润性生长的肿瘤。螺旋CT三维重建作为一种无损伤性的影像学技术,可检测胆管腔内外的病理改变,应用于胆道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3]。胆管癌在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上可呈低密度、高密度或等密度软组织肿物,可判断病变及胆管腔阻塞位置,局部管壁增厚,阻塞近段胆管扩张(图1,2,3)。有作者[3]认为,总胆管管壁正常不超过1.5mm,当总胆管管壁超过5.0mm时,尤其是有局限性偏心性增厚时,胆管癌几乎可以确诊。螺旋CT还能显示门脉周围、胰周和总胆管周围的淋巴结转移,并可以对肝外胆管癌进行正确地TNM分期,以便能对手术与预后作出正确的估计。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可直接显示整个胆道,不仅可以对肝外胆管癌进行定位诊断,而且可以获取活检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螺旋CT对于诊断胆管扩张、梗阻的部位、梗阻的原因的准确性方面不如ERCP ,但ERCP 与螺旋CT三维重建联合应用可大大提高术前诊断正确率,准确性高达93.8%(90/96)。

【】
    1 中华医学会外会胆道外科学组.肝外胆道癌全国调查1098例分析.中华外科杂志,1990,28(9):516~521.

  2 吴志强,李素琴. ERCP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内镜杂志,1997,3:71.

  3 程红岩, 贾雨辰, 王培军,等,主编 .肝胆疾病影像学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39~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