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兵增氧呼吸器对高原移居青年心功能指数的影响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3

               作者:王伟,马广全,哈振德,李彬,崔建华,王宏运,马勇,张西洲 

【摘要】  目的 探讨单兵增氧呼吸器对高原移居青年体力作业效率的影响。方法 对进驻海拔3 700 m 20 d 的12名青年在佩戴与不佩戴高原单兵增氧呼吸器时分别用EGM?Ⅱ型踏车功量计做坐位踏车运动,初始负荷功率为50 W,每3 min 递增50W,以60 r/min 连续踏车至200 W 3 min 后终止。按公式心功能指数。结果 佩戴单兵增氧呼吸器时心功能指数为52.73±4.67;不佩戴时心功能指数为48.35±4.32,佩戴时较不佩戴时心功能指数明显增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 在高原佩戴单兵增氧呼吸器能明显提高高原移居青年的心功能及体力作业效率。

【关键词】  高海拔; 运动试验;呼吸器;心功能指数

    高原缺氧是影响进驻高原人员工作能力的主要因素,而人力无法改变高原低氧环境,因此,寻找增强机体的抗缺氧能力,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是对抗高原缺氧的有效途径之一。高原供氧的趋势是向着轻巧、便携、安全、持续长时间供氧的方式,过去常用的是大氧气钢瓶或充氧量很少的轻便供氧箱及氧气袋,用于车载和野外机动供氧难度大,已无法满足人群在高原长时间活动的供氧需求。空气由氧、氮等气体混合组成,在海平面的标准大气压力情况下,氧气的含量约为21%。随着海拔的上升,气压逐渐降低,肺泡及动脉血和组织内氧的分压也相应降低。为维持人体在高原活动时血液中的含氧量,必须增加机体红细胞的含量,但人体自动增加红细胞含量至少需要几天的时间[1],因此初入高原或从低海拔到更高海拔时,会因为海拔高度突然增高,人体来不及适应而产生体内氧供应不足的情形,使劳动能力下降。海拔高度愈高,过渡时间愈短,产生的反应就愈剧烈。为此,我们使用第四军医大学医学生物工程系研制的HZY?1型高原单兵增氧呼吸器在海拔3 700 m 进行了佩戴与不佩戴时做踏车负荷运动的研究,旨在探讨单兵增氧呼吸器对高原移居青年心功能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受试者为自平原进驻海拔3 700 m 20 d 的某部男性官兵12名。实验前经体检确认健康。年龄18~26岁,平均(20.08±2.91)岁。
  
  1?2  方法 

  在不佩戴高原单兵增氧呼吸器的情况下受试者于上午用EGM?Ⅱ型踏车功量计(湖南岳阳市仪器厂生产)做坐位踏车运动,初始负荷50 W,每3 min 递增50 W,以60 r/min 连续踏车至200 W 3 min 后终止。按公式计算心功能指数[2]。为了恢复体力,于6 d 后佩戴单兵增氧呼吸器再次进行踏车功量计运动实验。踏车时间、方法及检测指标计算同不佩戴时。

  1.3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以(±s)表示,组间差别显著性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在佩戴与不佩戴高原单兵增氧呼吸器时用踏车功量计做坐位踏车运动比较,佩戴时心功能指数为52.73±4.67;不佩戴时心功能指数为48.35±4.32,两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为了克服高原低氧对人体的不利影响,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以往我们采用在高原建立富氧室和液态氧供氧技术[3~5],但设备条件要求较高。空气中氧气对机体的生理作用不决定它在空气中所占的体积百分比,而取决于它的分压,要想减轻高原缺氧对机体的危害,就必须想方设法提高氧分压。过去主要利用增加氧气体积百分比、空气压力保持不变的方法来提高氧分压。而单兵高原增氧呼吸器在思路上有所创新,采用增加面罩内局部空气压力、氧气体积百分比保持不变的方法,使氧分压得以提高,从而对急性高原反应起到预防和作用,提高劳动能力。肖华军等[6]在研制“新型机载供氧装备”时提出“高空供氧生理等效应”理论,指出飞行员不必呼吸纯氧,呼吸富氧气体足以降低减压病的发生,这也进一步证实了最终对机体产生生理作用的并非氧气的体积百分比,而是氧分压。单兵高原增氧呼吸器打破常规惯例,不需要添加任何化学物质,以空气为原料,变制氧为增氧,通过局部加压的方式提高空气浓度,增加机体动脉血氧分压。该仪器充电后可重复使用、无污染、方便、操作简单、便于携带。初上高原的战士使用该仪器后,可以明显减轻由于缺氧而导致的食欲不振、头痛、心慌等不适症状,对急性高原病起到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使初上高原的部队尽快适应环境,保障提高部队应急作战能力[7~8]。心功能指数是一种反映机体劳动能力和心脏功能的客观指数,也直接反映了做功效率。从本结果来看,在高原佩戴单兵增氧呼吸器后,心功能指数明显增高(P<0.05),说明单兵增氧呼吸器能明显改善心脏耐缺氧和抗疲劳能力,提高人体机能状态及有氧劳动能力,可以有效加快高原习服过程,这对于加速机体对高原的适应,改善高原工作能力和提高未来高技术军事作业效率与作战能力有着深远的意义。

【】
    /[1/] 高钰琪,罗德成,牛文忠,等.高原习服的评价标准与方法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1,23(12):1453-1454.

  /[2/] 李文选.有氧代谢能力和心功能测定及战士体力评价/[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1990,8(1):109-112.

  /[3/] 王 伟,朱永安,张 芳,等.富氧室在海拔3 700 m 对人体体力活动时氧耗量的影响/[J/].西南国防医药,2002,12(5):386-389.

  /[4/] 崔建华,张西洲,王 伟,等.液态氧在高原地区供氧效果的研究/[J/].应用生杂志,2004,20(3):283-284.

  /[5/] 崔建华,张西洲,王达文,等.富氧室对高原人体运动一氧化氮及其合酶的影响/[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2(8):685-686.

  /[6/] 肖华军.航空供氧装备生理研究回顾与展望/[J/].航空学报,2001,22(5):441-443.

  /[7/] 崔建华,罗二平,马广全,等.高原单兵增氧呼吸器在高原增氧效果的评价/[J/]. 西南国防医药,2006,16(1):36-37.

  /[8/] 崔建华,罗二平,李 彬,等.单兵增氧呼吸器对高原人体运动自由基代谢的影响/[J/].临床军医杂志,2005,33(6):681-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