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新生儿黄疸的动态监测及早期干预治疗效果评价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3

              作者:姜晓华,孙丽娟,张冬华,王琦,董九伟,刘淑平     

【摘要】  目的 观察出生1周内新生儿黄疸的动态变化、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病因分析及早期干预的效果。方法 利用经皮胆红素测定仪对我院产科出生的928例新生儿每日进行同一部位的皮肤测定,根据新生儿不同出生情况对超过胆红素值安全范围的及时给予口服药物或转儿科蓝光治疗。结果 928例新生儿因高胆红素血症住院156例,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为15.74%,无1例发生胆红素脑病。结论 对新生儿黄疸进行监测和早期干预治疗,可大幅度降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从而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高胆红素血症;干预

    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症状,大多数为生理性,但若病理性黄疸得不到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致胆红素脑病。所以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治疗颇为重要。自2004年4月—2005年8月,我们对我院产科出生的新生儿,生后1周内给予经皮胆红素动态监测,并对超过一定程度者给予及时干预治疗。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为2004年4月—2005年8月,本院产科分娩的新生儿共928例,其中男417例,女511例,早产儿39例,过期产19例,剖宫产420例,巨大儿16例。胎龄33~43周,体质量2.2~4.6 kg。因我院对经阴产妇常规做会阴侧切,需6 d 左右时间出院。对提前出院者(住院不到1周),胆红素无下降趋势者,要求其每日返院做胆红素监测,大部分家长都能依从性。

  1.2  测定方法 

  采用南京理工大学科技咨询开发公司生产的JH20?1A型经皮测胆仪,对每一例新生儿生后第1天起,由固定的人员每日对每例新生儿前额及胸部皮肤进行经皮胆红素测定,每个部位重复测3次,取其平均值。本仪器同时配有经皮胆红素读数(TCB)与血清胆红素浓度对照表(基于北京协和临床报告)。生后第2天起对每个新生儿进行皮肤黄疸监测。

  1.3  干预方法 

  原则上参照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1]。根据我院情况对足月健康儿测定值(对应的血清胆红素值)超过80 mg/L,早产儿超过60 mg/L,即给予口服苯巴比妥(50 mg/(kg·d),分2次)、茵栀黄注射液(5ml 3次/d),足月儿超过120 mg/L,早产儿超过100 mg/L,则转入儿科,并在寻找病因的同时积极给予光疗或综合退黄处理。有高危因素的患儿则适当放宽干预标准,尽早干预。

  2  结果

  2.1  足月正常新生儿(772例)胆红素峰值出现在产后最高峰值为(108±21)mg/L,早产儿峰值出现在产后5~6 d,最高峰值为(124±42)mg/L 消退时间延长。  详见表1。表1  足月正常新生儿与早产儿生后1~7d 经皮胆红素值动态变化(略)

  2.2  928例患儿中因高胆红素血症住院156例,住院率为15.74%,男86例,女70例。早产儿26例,感染23例,窒息后综合征15例,颅内出血7例,头颅血肿6例,肝炎综合征3例,母乳性黄疸16例,原因不明46例,溶血性黄疸14例,无1例发生胆红素脑病。

  3  讨论

  3.1  新生儿黄疸的动态监测和早期干预意义 

  从本组结果可以看出,足月儿和早产儿黄疸出现时间和胆红素达峰值时间与报道相符[2]。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较正常新生儿黄疸重,可能是由于部分高危因素可引起急慢性缺氧,故生成的红细胞较多,出生后环境氧分压提高,红细胞相对过多,破坏亦多,从而胆红素产生过多。近二十几年来,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较过去明显增多,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甚至占新生儿住院数的首位,可达30%~50%,由于诊断不及时,并发胆红素脑病致死或致残者也不少见。过去诊断高胆红素血症,多从肉眼观察到患儿出现较明显的黄疸后再查血清胆红素,不论日龄大小,胆红素超过205 μmol/L(120 mg/L)时才诊断,然后进一步找原因和,明显达不到早期诊断和防治的目的。我院产科、儿科为全军优生优育中心,为临床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对我院出生的每一例新生儿均有儿科医生常规给予检查、指导。本研究中采取方便、安全、无痛苦的经皮胆红素测定仪,对早期新生儿(出生1周内)每日进行胆红素动态监测,并指导家长合理喂养和正确护理,减少肠肝循环和感染机会引起的黄疸加重,对高危儿和胆红素超过安全范围者则及时给予干预治疗,1年多来无1例发生胆红素脑病,既大幅度降低了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15.47%),避免了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又对一部分原属于生理性黄疸者免去接受不必要的治疗,减少转入儿科病房继发交叉感染的机会,提高母乳喂养率,减少了家长的负担,意义十分重大。我们的另一个体会是不能用一个固定的界限作为新生儿黄疸的干预标准,应根据日龄、胎龄和出生体质量等情况综合考虑,对一部分超过干预推荐标准,不实行光疗,仅给予口服茵栀黄注射液(减少肠肝循环)、苯巴比妥(诱导肝酶)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2  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分析及临床特点    

  上世纪70年代引起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以感染因素为主,80年代后则以围生因素为主,原因不明者与母乳性黄疸逐渐增多[3]。本组中第1位也为围生因素,但原因不明者占第2位,理论上高胆红素血症每例患儿都应有病因,实际上有部分患儿确实胆红素值达到甚至超过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但临床上找不到明确病因,经给予退黄治疗,黄疸可很快消退,本组中此部分病例出现黄疸时间、黄疸达峰值时间与生理性黄疸接近,但黄疸消退时间延长,血清胆红素以间接胆红素为主,蓝光照射效果显著。  

  本研究中溶血性黄疸出现少,程度轻,与文献报道有差距[3],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本地区为沿海开放城市,人们的产前检查意识强,产科、儿科合作,在产前对严重溶血已做出诊断,在小儿娩出前后给予积极处理有关。3.3经皮测胆红素  经皮测胆红素与血清胆红素有很好的相关性[4],可以反应血清胆红素浓度,本研究采用经皮黄疸仪监测新生儿黄疸,无漏诊和误诊现象,避免了对有黄疸的新生儿反复采血,减轻了婴儿的痛苦,减少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更能为家长接受。但因经皮胆红素检查影响因素多,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全代替血清胆红素浓度,可用于新生儿黄疸的筛查和监测血清胆红素的动态变化,对有严重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应同时作血清胆红素测定。

【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组.全国新生儿黄疸与感染学术研讨会纪要/[J/].中华儿科杂志,2001,39(3):184-185.

  /[2/] 罗凤珍.生理性黄疸/[M/]//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15-217.

  /[3/] 赖 宏,张安荣,王志新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382例病因分析.中日友好医院学报,1997,11(2):165-167.

  /[4/] 赵 炜,王秀英.经皮胆红素测定仪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临床应用/[J/].优生与遗传杂志,2003,11(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