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其对组胺和IgE的影响
【摘要】 目的 探讨针刺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其对组胺(HA)和IgE的影响。方法 对3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针刺治疗,并记录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和检测患者的血清HA及总IgE水平。结果 经14次治疗后,11例患者治愈,显效9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为66.67%。治疗后HA及总IgE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 针刺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针刺;慢性荨麻疹;组胺;IgE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顽固的皮肤病,临床治疗一般以口服抗组胺药和脱敏治疗为主,但效果不甚理想。中医采用针刺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有一定疗效[1~2]。为进一步探讨针刺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我们对3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针刺治疗并观察,现将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的血清组胺(HA)值及总IgE水平变化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症状体征均较典型,诊断符合标准[3],病程>6周。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6~83岁,平均30?18岁;病程6周~5年,平均4.39年。
1.2 治疗方法
主穴:风门、血海、膈俞、风市;再根据患者虚实及症状轻重,选取大椎、曲池、足三里、脾俞、胃俞、肝俞等1~2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进行针刺治疗。每次留针30 min,隔日治疗1次,4周为1 疗程。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总积分进行临床评价。症状评分标准:(1)瘙痒:无痒感记0分,轻度瘙痒但不烦躁记1分,中度瘙痒尚能忍受记2分,严重瘙痒不能忍受记3分;(2)风团大小(最大直径):无风团记0分,直径<0.5 cm 记1分,直径0.5~2 cm 记2分,直径>2 cm 记3分;(3)风团数量:无风团记0分,1~6个记1分,7~12个记2分,>12个记3分;所有记分之和为总积分。具体方法:症状积分下降指数(SSRI)=(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疗效评定按四级标准:痊愈为SSRI≥90%;显效为60%≤SSRI<90%;好转为20%≤SSRI<60%;无效为SSRI<20%。 总有效率以痊愈率加显效率计算。 同时, 比较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血清组胺HA值及总IgE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s表示,统计处理用t检验及
2 结果
2.1 疗效
经1疗程针刺后,治愈11例,显效9例,总有效率为66.7%。(详见表1);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t=21.522,P<0.05),血清总IgE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t=14.15,P<0.05),血清HA值在治疗后比治疗前降低亦有统计学意义(t=5.89,P<0.05)(详见表2)。表1 针刺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略]表2 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积分、总IgE水平及血清HA值(略)
2.2 不良反应
未见不良反应。
3 讨论
荨麻疹在中医也称“风疹”或“瘾疹”,病因为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病机为邪郁肌腠,毛窍闭塞,不得透泄而发。《内经》云:“诸瘛痒痛皆属于风”因此在治疗上应特别注意驱除风邪。根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原则,选取风门、风市、血海、膈俞作为主穴。其中风门、风市是疏风要穴,风门在上背部,风市在股外侧,二者用以疏散周身之风邪;血海主统血,膈俞为血会之穴,二者用以通调周身之血运;诸穴合用以达活血祛风之目的。另因“风为百病之长”,常挟它邪共犯,因此酌情配以其他若干穴位以对证治疗。从医学角度来看,慢性荨麻疹是一种慢性变态反应性疾病,而血清IgE水平及血清HA值是反映体内变态反应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已有研究表明,针刺穴位治疗能有效控制合成IgE的B细胞的功能,导致患者血清总IgE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4]。一般认为,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总IgE水平及血清HA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5~6]。血清总IgE水平及血清HA值如果下降,就表明患者体内活跃的变态反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通过本观察发现,针刺这些特定穴位可以使慢性荨麻疹患者异常增高的血清总IgE水平及HA值显著下降,病状明显减轻,临床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总有效率66.7%,因此可以作为一种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
/[1/] 袁金兰,张晓萍.针灸、走罐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56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1):18.
/[2/] 唐春蕾.针刺治疗慢性荨麻疹80例临床观察/[J/],针灸,2005,25(4):252.
/[3/]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526-527.
/[4/] 胡志光,尹钢林.针刺对支气管哮喘患者亚群和IL?4的影响/[J/].中国针灸,1992,12(2):111-112.
/[5/] 党倩丽,陆学志,张晓艳,等.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IL?4、IFN?r及IgE水平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0,29(4):208-209.
/[6/] 金贵和,宋方志,季惠刚,等.荨麻疹抗原皮试及血清总IgE含量测定的初步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9,28(2):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