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切除术后致胆管损伤16例分析
【关键词】 胆囊切除术; 胆管损伤
胆囊切除术中损伤胆管是较为严重的并发症。我院自1994年 1月—2005年 5月共有 16例。现将其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例,男7例,女9例。年龄25~73岁。开腹胆囊切除术损伤13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损伤3例。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6例,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6例,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4例。损伤部位:右肝管3例;肝总管4例;左右肝管汇合部2例;胆总管7例。其中手术分离破损10例,胆管横断1例,缝扎胆管3例,电凝2例。发现时间:术后第1天发现3例,第3~5天发现10例,第5天后发现3例。
1?2 处理
对胆漏4例采取非手术。出现胆汁性腹膜炎的10例立即行腹腔、胆道引流术,3个月后行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2例黄疸患者均在术后4~6周内行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
1?3 治疗效果
本组病人平均住院41 d,继发腹腔内感染5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随访1~10年。随访期间因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并肝功能衰竭死亡 1例。疗效优者(无症状)10例;良(偶有胆管炎症状)3例;差(胆管再狭窄,反复发作胆管炎)3例。
2 讨论
2?1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有胆汁性腹膜炎和黄疸。
2?1?1 术后胆汁性腹膜炎
胆汁流入腹腔后,引起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后者可出现腹痛、腹胀、恶心、便秘等症状,同时可有脉搏增快、体温升高,继之出现血压下降。查体可发现腹胀,呼吸运动受限,右上腹或全腹有压痛、反跳痛与肌紧张,有浊音或移动性浊音,肠鸣板蓝根音减弱或消失。为确定胆汁性腹膜炎的存在,可反复进行腹腔穿刺术,B超检查也可发现腹腔内有积液。
2?1?2 术后黄疸
术后黄疸出现的时间不一。胆总管结扎引起的黄疸多在12 h 后出现,黄染逐渐加重[1];胆总管部分梗阻,则黄疸指数可上下波动。肝功能衰竭,则多在手术1周后出现。黄疸伴有发热,表明有胆道感染;伴有典型胆绞痛者,以胆道残余结石的可能性大;伴有灰白色大便,则为梗阻性黄疸的特点。
2?2 实验诊断
对术后黄疸的鉴别诊断有很大的价值。直接胆红素比例明显增高,为梗阻性黄疸,应考虑为胆管损伤可能。淀粉酶增高,可诊断为术后胰腺炎。
2?3 影像学诊断
B超检查,对术后黄疸有鉴别诊断意义[2]。经皮肝穿胆道造影(PTC),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RCP),对确定梗阻的部位、程度均有帮助。
2?4 胆管损伤的
胆管损伤后的严重程度与部位、方式(机械或热能)等因素有关,胆管损伤后初次手术时机的把握、术式的选择对后期效果至关重要。一般而言,术中及时发现的损伤处理相对较易。对术后胆漏,早期确定病因则有一定难度。小的迷走胆管损伤和胆床渗胆汁,多可自愈。术后3 d 以上仍有大量渗胆汁时应考虑损伤发生。胆盐刺激、炎症水肿使得多数病人只可行近侧置管和腹腔引流,而无法完成根治性手术。术后一旦确诊胆汁性腹膜炎,要尽早剖腹探查,因局部炎症所致水肿明显,勉强修补或吻合多发生再次胆漏。个别患者甚至找不到胆管破损的确切部位,此时只需在胆管周围及腹腔内放置多管引流,待3个月后再考虑二期胆道重建术。术后早期黄疸的患者多是胆管被结扎造成。在控制感染并严密观察下,可待术后3周左右,经B超检查显示胆管扩张。选用PTC或 ERCP了解狭窄部位、程度后行胆道重建术,此时近端胆管已有一定程度扩张,使手术中便于寻找胆管,利于胆肠吻合。超过4周以上,肝功能损害加重,影响愈后。胆管损伤或损伤修复后的狭窄,其理想术式是近侧正常胆管与空肠的端侧Rouxy吻合。本组例行肝管空肠端侧Rouxy吻合术,效果满意。要保证手术成功并获得良好效果,必须严格遵守以下原则:(1)完全剔除瘢痕组织,显露近端胆管健康组织,做到黏膜对黏膜吻合。(2)保证吻合口良好血供,根据胆管血供特点以行胆肠端侧吻合为佳。(3)必要时行肝门胆管或肝内胆管整形,扩大胆管口径,使用无损伤线做胆肠单层吻合。(4)保证吻合口无张力。(5)选用适当类型的吻合口支撑管,放置3个月~1年。(6)充分引流肝下区,减少胆汁渗漏引起的纤维化。
【】
/[1/] 胡志前.胆囊切除术后黄疸的预防和治疗/[J/].肝胆胰外科杂志,2001,13(1):4-5.
/[2/] 吴金术,廖春红,毛先海,等.医源性胆管损伤132例临床分析/[J/].肝胆胰外科杂志,2002,14(1):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