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高原病尿液化学检查指标的变化
作者:崔建华,高江峰,高亮,张西洲,李彬,哈振德,王宏运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高原病(CMS)尿液化学检查指标的变化。方法 对驻守海拔4 300 m 和5 000 m 以上高原CMS者采用自动尿分析仪进行晨尿11项分析,并与非CMS者作比较。结果 CMS组尿11项均有异常,其中尤以尿蛋白、潜血、白细胞变化突出。海拔4 300 m CMS组较非CMS组尿蛋白、潜血和白细胞均增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海拔5 000 m 以上地区尿蛋白增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海拔5 000 m 以上地区较4 300 m CMS尿蛋白、潜血、白细胞阳性率虽有所增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MS对肾脏有损害,可能与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降低和肾小球通透性增强有关。
【关键词】 高海拔;慢性高原病;尿分析;尿蛋白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urine biochemical changes of chronic mountain sickness (CMS) sufferers. Methods CMS sufferers who stayed at high altitude of 4300m and above 5000m were analyzed Urine 11 items, and compared with non?CMS sufferers. Results All CMS sufferers' urine 11 items were exceptional, urine protein, urine blood and white cell were exceptional mostly. Urine protein, urine blood and white cell of 4300m CMS group were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non?CMS group, there was ver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01). Urine protein, urine blood and white cell positive rate of above 5000m group were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4300m CMS group, but there was not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Conclusion Damages to renal of CMS may relate to the decline renal tubule's re-absorption function and the enhancement of boost glomerulus's permeability.
Key words: high altitude; chronic mountain sickness; urine urinalysis; urine protein
慢性高原病(Chronic high altitude sickness,CMS)是高原常见病,也是严重影响高原移居者健康的疾患,表现为过度的红细胞增多和显著的肺动脉高压[1]。要深入了解和掌握CMS必须在整体理论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和分析研究高原环境及其对人体的影响,对照比较高原人群各系统、各器官代谢过程,从整体和器官水平的变化,从高原医学的基础研究和了解阐明CMS如何从高原生理反应转为病理过程,最终目的是使高原移居人群如何才能健康地在高原上从事一切活动而不患高原病。尿生化是反映机体内环境平衡的重要指标之一。有关喀喇昆仑山和西藏阿里高原CMS尿生化的变化尚未见报道。为了解和掌握CMS对人体肾脏功能的影响,我们在海拔4 300 m,5 100 m 和5 380 m 对CMS患者进行尿11项检测,以在探讨尿生化改变在CMS发病中的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受试对象为移居西藏阿里狮泉河(海拔4 300 m)1年以上的汉族男性官兵323人,其中CMS87例。驻守喀喇昆仑山5 000 m 以上(海拔5 100 m 和5 380 m)1年的汉族官兵45人,其中CMS34例。CMS者年龄18~37岁,平均21.8岁,上高原前经体检确认健康。
1.2 方法
CMS诊断依据国际CMS“青海标准”[1]。按主要症状、体征(头痛、头晕、记忆减退、疲乏、气促或心悸、睡眠障碍、耳鸣、食欲减退,唇、面及指发绀和结合膜及咽部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的严重程度分别以1,2,3分表示轻、中、重程度。血红蛋白(Hb),180 g/L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 FOR WINDOWS软件包,用χ2检验进行显著性分析。 2 结果 2.1 阳性指标 CMS者尿11项均有异常,其中尤以尿蛋白、尿潜血、白细胞突出。血肌酐和尿素氮都在正常范围内,但较非CMS组增高。
2.2 阳性结果
多表现为1+,海拔4 300 m 尿蛋白CMS组阳性率为81.61%(71/87), 非CMS组为15.68%(37/236);尿潜血CMS组阳性率为47.13%(41/87),非CMS组为3.39%(8/236);白细胞CMS组阳性率为43.68%(38/87),非CMS组为5.08%(12/236),两组间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详见表1。海拔5 000 m 以上地区CMS组尿蛋白阳性率为94.12%(31/34),非CMS组为45.45%(5/11),两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CMS组尿潜血阳性率为52.94%,非CMS组为27.27%,CMS组白细胞阳性率为61.76%,非CMS组为36.36%,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2。海拔5 000 m 以上地区较4 300 m 高原 CMS尿蛋白、尿潜血、白细胞阳性率虽有所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表1 海拔4 300 m CMS尿蛋白、潜血及白细胞阳性率的变化(略)表2 海拔5 000 m 以上CMS尿蛋白、潜血及白细胞阳性率的变化(略)表3 海拔5 000 m 以上和4 300 m CMS尿蛋白、潜血及白细胞阳性率比较(略)
3 讨论
CMS是高原常见病,也是严重影响高原移居者健康的疾患,表现为过度的红细胞增多和显著的肺动脉高压[1],是平原人移居至高海拔地区所发生急性高原病后不缓解并迁延持续3个月以上或进入高原3个月后所出现的与低压、低氧有关的症候群。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心脏病及其混合型,国内均称谓CMS[2]。其症状体征主要是头痛、头晕、耳鸣、气短和(或)心跳、失眠、疲乏、食欲减退等,高原低氧环境是CMS的病因学基础。吴天一1981年首次报道了发生在青藏高原3 008 ~4 888 m 之间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与国外报道的CMS和发生在秘鲁的蒙赫氏病临床特征相似[3]。张西洲报道了发生在喀喇昆仑山和西藏阿里高原移居人群中发生的25例蒙赫氏病患者[4]。本研究依据国际CMS诊断标准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驻喀喇昆仑山和西藏阿里高原部队CMS进行尿生化分析,结果显示,CMS者尿11项均有异常,但其中主要以尿蛋白、尿潜血、白细胞尤为突出,多表现为1+,然而随海拔高度的增加阳性率虽有所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海拔5 000 m 以上地区样本量少有关,有待进一步积累探讨。缺氧环境对机体各主要脏器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表现在组织细胞功能的“缺氧性急性代谢紊乱”,这种改变与在缺氧状态下细胞的生物氧化功能障碍及在缺氧状态下一些酶活性被抑制,ATP合成障碍等有关。肾脏是对缺氧比较敏感的器官之一,机体不但可以通过肾脏排泄体内代谢终产物,而且还可以通过肾脏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物质,从而维持机体血容量、离子浓度、渗透压和pH的恒定。CMS长期处于低氧环境,低氧血症使交感?肾上腺髓质活性增强,引起血管紧张性增加,致使肾小动脉收缩,血管阻力增加;人体血细胞比容和血液黏度呈正相关,长期移居高原人体人体血细胞比容升高,当血流通过肾小球时,经滤过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出球小动脉中的人体血细胞比容,使出球小动脉的血管阻力更为增加,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和滤过分数增加。CMS尿生化异常可能是高原低氧环境等因素刺激机体代偿性产生的一系列变化,出现以内脏血流减少为主的再分配,产生大量的红细胞、血红蛋白和其他有形成分,血液发生“浓、黏、聚、稠”的改变,血液黏度增高,微循环受损,引起肾小球毛细血管阻力增加,肾小球内压升高,血流灌注不足,肾缺氧、重吸收、排泄功能变化加剧,致肾组织细胞、肾间质细胞功能损伤,尿生化异常。血液黏稠度的增高,血液通过肾小球时,使出球小动脉的血管阻力更为增加,肾血流量减少,导致肾脏缺血、缺氧,肾小球滤过膜间隙变宽,有效滤过率增高。这可能是CMS持续微量蛋白尿的原因之一。CMS蛋白尿的发生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由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对低氧敏感,因此蛋白尿的发生可能与缺氧引起肾小管重吸收蛋白不足有关;Winterborn等[5]报道,在海拔4 846 m 高原适应4~6 d 后的14名正常人,经静脉注入赖氨酸前、后测定尿白蛋白的排泄率,注入赖氨酸后,所有受试者的尿白蛋白排泄大为增加,从而说明在高原适应后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是引起高原蛋白尿的主要原因。因此CMS蛋白尿的发生可能是低氧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对蛋白的重吸收功能降低;也可能是由于低氧环境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使蛋白滤出增加。CMS肾脏功能的改变是高原低氧环境引起机体各个系统机能、代谢变化的一部分。由于海拔高度、持续的时间,以及机体对缺氧耐受能力等不同,取得的结果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因此CMS对肾脏的影响也与机体对缺氧的耐受能力有关。
【】
/[1/] 吴天一.我国高原医学研究进展/[J/].高原医学杂志,2005,15(1):1-8.
/[2/] 李万寿,吴天一,陈秋红,等.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流行病学的研究/[J/].高原医学杂志,1998,8(2):10.
/[3/] Wu T Y.Chronic mountain sickness on the Qing hai?Tibetan plateau/[J/].Chin Med J(Engl),2005,118(2):161.
/[4/] 张西洲.蒙赫氏病25例分析/[J/].高原医学杂志,1993,3(2):29.
/[5/] Winterborn M H,Bradwell A R,Chesner I M,E T A L.The origin of proteinuria at high altitudr/[J/].Postgrad med J,1987,63(737):17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