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疗养康复对双向转诊脑卒中患者的效果观察
作者:杨伟光 吴晓华 吴媚 徐国庆 仲梅
【摘要】 目的 探讨综合疗养康复对双向转诊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运动功能、ADL能力及认知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 康复组50例为210转来我院的急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进行综合疗养康复4周,于6个月后随访观察运动功能、ADL能力及认知功能恢复情况,并与对照组(同期210医院脑卒中患者未经康复直接回家者)48例,进行评价比较。结果 两组随访结果显示,康复组与对照组FMA,MBI,MMSE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疗养康复可以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认知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并发症的发生,远期疗效显著。
【关键词】 脑卒中 疗养 康复 ADL能力 认知功能
脑卒中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语言、认知及心理等多方面的障碍,严重影响自理能力及生存质量。我院自2003年起接受总部联勤疗治双向转诊试点工作,军队干部在治疗医院急重症疾病基本稳定后,随即由治疗医院转入疗养院进行疗养康复治疗。4年来,我院收治脑血管病恢复期患者200余例,经综合疗养康复后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03年4月—2006年10月由210医院转来我院的急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50例为康复组,其中男48例,女2例;年龄42~96岁,平均(74.67±12.33)岁;脑出血39例,脑梗死11例。对照组为同期210医院脑卒中患者经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后未经综合康复直接回家者48例,其中男46例,女2例;年龄43~94岁,平均(73.71±12.42)岁;脑出血38例,脑梗死10例。均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1],并经CT或MRI确诊。康复组发病12d以上开始康复治疗,生命体征及神经病学体征平稳。排除标准:昏迷、失语、明显智能损害;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血液病及精神障碍患者。两组间年龄、性别、病变性质等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略)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制定具体的疗养康复计划,认真实施。(1)系统康复治疗[2],主要采取Bobath技术、运动再学习法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及康复护理等,1次/d,60 min/次,每周6次;(2)疗养因子疗法(酌情给予日光浴、沙滩浴、海水浴等);(3)高压氧,1次/d,100 min/次,每周5次;(4)物理疗法[3],低频脉冲电刺激及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等,1次/d,20 min/次,每周6次;(5)中医针灸、手法治疗,1次/d,50 min/次,每周5次;(6)心理干预,入院时进行心理测试,针对不同心理障碍,一对一进行心理疏导及心理治疗;(7)疾病知识及家庭康复培训等,使患者及家属共同掌握疾病知识及康复方法,配合治疗,康复期为4周。
1.3 疗效评价 两组患者分别于6个月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定其运动功能情况,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法评定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认知功能采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表(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测定,随访评价比较。随访采取逐个入户问卷调查测定的方式进行。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得数据以±s表示,数据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随访结果显示,康复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认知功能均有显著改善,与对照组FMA ,MBI ,MMSE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FMA,MBI,MMSE评分比较(略)
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诊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脑卒中急性期的及时处理,大大降低了死亡率,然而致残率在其存活者中却高达70%~85%[4]。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脑功能的恢复是有限的,要提高功能恢复的程度和使患者能够适应环境与独立生活,脑卒中的康复是极为重要的因素[5~7]。尽早的康复介入以及综合运用各种治疗手段等在康复领域早已达成共识。脑卒中后,在疗养院早期采用综合疗养康复方法,可以有效地防止肩关节半脱位、关节挛缩、肌力低下及骨质疏松等废用综合征,同时可增强患者坐、站、走等行动能力,还可以训练和指导患者穿脱衣裤、鞋袜,正确使用卫生器具等,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和ADL能力。本研究随访结果与[8]一致,接受正规康复训练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ADL能力的恢复与不接受康复治疗的患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卒中患者中,61%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并常伴有认知功能低下[9],经综合疗养康复,自然因子疗法、心理治疗、心理护理等4周后,患者对疾病、自我现状和训练后结果有一明确认知,能主动配合治疗和锻炼,抑郁症状、认知功能均有明显改善。6个月后随访发现,抑郁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可见早期康复治疗能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和情感功能[10]。中医针刺阳明经,可改善微循环,降低血黏度,改善脑组织血流,促进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建立及神经功能修复与再生,从而减轻脑组织损伤,有利于瘫痪肢体的功能恢复。在健康中,我们还注重建立患者完善良好的家庭支持度。随访发现,有94%的家人能够坚持参与患者的家庭康复训练,脑卒中患者的终生康复具有重要而长远的意义,有利于患者发挥最大潜能,重新回归社会。
【文献】
[ 1] 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 2] 燕铁斌.康复治疗学[M].广州:广州科技出版社,2004:363-367.
[ 3] 燕铁斌,窦祖林.实用瘫痪康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98-420.
[ 4] 励建安,王 彤.康复医学[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2:207-217.
[ 5] Winstein C J, Rose D K. Arandomized controlled comparison of upper?extremity rehabilitation strategies in acute stroke:A pilot study of immediate and long?term outcomes[J].Arch Phys med Rehabil,2004 ,85(4):620-628.
[ 6] 倪朝民,傅 佳,高晓平,等.急性脑卒中患者独立步行能力的预测[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1999,21(4):196-198.
[ 7] 董琳琳,宋临军.急性脑卒中56例早期康复训练的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军医杂志,2006,34(6):704-705.
[ 8] 尚翠侠,李 强,刘珊珊,等.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的临床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25:619-621.
[ 9] Angelelli P,Paolucci S,Bivona U,et al. Development of neuropsychiatric symptoms in poststroke patients: a cross-sectional stud[J].Acta Psychiatr Scand,2004,110(1):55-63.
[10] 潘大津,杨苏骏,朱满莲,等.早期康复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研究[J].康复医学杂志,2006,2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