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胆汁淤积症175例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对围产期影响及其防治对策。方法 2001年1月—2006年12月在我院分娩的ICP孕妇175例与同期正常孕妇2 957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175例ICP中发生早产31例,早产发生率为17.71%;死胎3例,新生儿死亡2例,其围产儿死亡率为28.57‰;新生儿Apgar评分≤7分≥4分者8例,占4.57%;产后出血5例,占2.86%。早产率较正常组高(P<0.01),新生儿窒息率高(P<0.05),羊水粪染率高(P<0.005),产后出血量多(P<0.01)。结论 ICP可引起早产,胎儿宫内窘迫及新生儿窒息,增高了剖宫产率及产后出血量,加强产前监护,早期诊断,产时严密观察产程进展、胎心变化、羊水情况,适时终止妊娠,是降低ICP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早产;胎儿宫内窘迫;黄疸;瘙痒
妊娠胆汁淤积症(ICP)是一种典型的亚临床胆汁淤积,是发生于妊娠中、晚期,以皮肤瘙痒、黄疸、血清ALT,AST和胆汁酸(TBA)升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且易引起早产、胎儿宫内缺氧、产后出血、甚至胎儿突然死亡,一旦分娩,瘙痒迅速消退,肝功能亦迅速恢复正常,但再次妊娠或口服避孕药时可再次出现。ICP孕妇预后较好,但胎儿宫内窘迫、早产、死胎、死产等是ICP的主要危害。ICP被认为是导致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几年已被列入高危妊娠范畴。2001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收治分娩的ICP孕妇175例与正常孕妇2 957例,现回顾性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对象为2001年1月—2006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ICP孕妇共175例,为研究组。同期住院分娩总数为3 132例,ICP发生率为5.59%。同期住院分娩非ICP孕妇2 957例作为对照组。ICP组年龄20~45岁,平均年龄26.24±2.32岁。分娩孕周31+4~40+3周,平均孕周(37.2±2.34)周。分娩方式中经阴道分娩11例,剖宫产164例。本组资料显示临床首发症状为皮肤瘙痒,其发生最早孕周为24周,发生于孕中期占13.71%(24/175), 孕晚期占86.29%(151/175);以腹部及四肢皮肤瘙痒为主,可累及全身皮肤。皮肤瘙痒兼有黄疸者占18.29%(32/175)。血TBA均>19 μmol/L。 血ALT, AST升高者占81.15%(142/175),其中血ALT≥200 μ/L 者占22.86%(40/175)。约有9.71%(17/175)患者伴有其他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1.2 诊断标准 ICP的诊断《中华妇产》[1]的标准:(1)在妊娠期出现以皮肤瘙痒为主的症状;(2)肝功能异常,主要是血清转氨酶轻度升高;(3)可伴有轻度黄疸;(4)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无明显呕吐、食欲不佳、虚弱及其他疾病症状;(5)一旦分娩,瘙痒迅速消退,肝功能亦迅速恢复正常;(6)血胆酸水平升高(本院T B A正常值<19 μmol/L);(7)排除皮肤疾患及肝脏疾患。胎儿宫内窘迫的诊断,符合下列各项之一即可:(1)NST无反应;(2)OCT或CST阳性;(3)羊水Ⅱ~Ⅲ度污染。
1?3 临床表现 皮肤瘙痒:本组病例发生最早为妊娠24周,发生于孕24~36周62例,孕37~40周113例,瘙痒部位以躯干、手、脚掌和下肢为主,并随妊娠进展逐渐加重,持续至分娩,产后迅速消退,最早发生在产后8 h,即无瘙痒症状。
1.4 临床处理 (1)一旦诊断立即收入院;(2)正常孕妇胎儿监护每周1次,而胆汁淤积症孕妇为每天1次,评分一旦低于正常及时终止妊娠;(3)监护胎儿胎盘功能,一旦有异常尽早中止妊娠;(4)胆汁淤积症孕妇的分娩方式,因胆汁淤积时胎儿?胎盘功能较差,胎儿在产程中耐受性差,阴道分娩易发生死产,重度新生儿窒息,致围产儿、新生儿死亡率较高,故剖宫产较为安全,应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5)孕周较早的孕妇,应在严密监测下,尽量延长孕周,促使胎儿成熟。总之,在孕期要注意筛查胆汁淤积症患者,注意询问病史;一旦确诊,要积极有效地进行监测胎儿宫内情况;并适时终止妊娠,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以确保胎儿的安全性,降低围产儿死亡。
1.5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显示ICP的发生率为5.59%;早产41例,早产发生率为23.43%;死胎3例,新生儿死亡2例,围产儿死亡率为28.57‰;新生儿Apgar评分≤7分≥4分者8例,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4.57%;羊水粪染Ⅱ~Ⅲ度32例,NST无反应27例,OCT或CST阳性5例,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为36.57%;产后出血者5例,产后出血发生率为2.86%。而对照组的早产发生率为6.59%(195/2 957),围产儿死亡率为12.17‰(36/2 957),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1.39%(41/2 957),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为15.08%(446/2 957),产后出血发生率为1.42%(42/2 957)。ICP患者的早产、胎儿宫内窘迫及新生儿窒息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非常显著(P<0.001);而围产儿死亡及产后出血的发生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ICP的发病率与机制 1986年戴钟英[2]报道ICP发生率为4.4%。围产儿死亡率为67.11‰。本组ICP发生率为5.59%,与报道相似,而其围产儿死亡率为28.57‰,较文献报道低,因此适时终止妊娠对减少围产儿死亡有一定作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有不少学者认为,妊娠胆淤与妊娠时血中雌、孕激素水平增高有关。雌、孕激素可使胆道分泌功能减退,又阻碍肝脏对胆红素及胆盐的排泄,使孕妇全身皮肤瘙痒及黄疸。有些妊娠胆淤者在过去服用避孕药时也曾发生过胆汁淤积,故而间接证明雌孕激素增加可能是妊娠胆淤发生的主要因素。妊娠胆淤者再度妊娠时,瘙痒、黄疸加重可以重现;同时有家族史,孕妇母亲或姐妹在妊娠时往往有同样病史,故认为此病可能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关。
3.2 ICP与围产儿预后 ICP孕妇的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围产儿死亡增加;本组ICP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为36.57%,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4.5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本组围产儿死亡率为28.57‰,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钟英[2]报告围产儿死亡率为67.11%。本组ICP发生胎儿宫内窘迫的原因至今未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胆汁酸、胆红素及胎盘血流灌注不足。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ICP胎儿是急性缺氧,胆汁酸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可能通过其细胞毒作用使细胞能量衰竭,氧自由基损伤、生物膜及细胞凋亡、坏死等,从而使胎儿受损害。胆红素本身具有细胞毒性,可以控制细胞的氧化磷酸化,ATP减少。增加胆汁酸的细胞毒作用,使胆汁酸的细胞毒性加大。妊娠胆淤者其病理为肝组织活检可见肝细胞无明显炎症,但在肝小叶中心区毛细血管内有胆淤及胆栓;检查胎盘、绒毛板及羊膜处均有胆盐沉着,滋养叶细胞水肿、数量增多,绒毛间质水肿,绒毛间隙缩小,因而导致血流灌注不足,胎儿胎盘缺氧[3],特别是当宫缩时更为明显,故围产儿死亡率及病死率增加。当合并妊高征、双胎时,胎儿宫内窘迫及围产儿死亡程度更为严重。本组ICP的围产儿死亡率相对较低为28.57‰,可能与我科的早期诊断、积极处理ICP有关。
3.3 ICP的处理 ICP对母儿,特别是胎儿危害大;早期诊断主要依靠对ICP的重视,每次产前检查医师都应仔细询问病史有无瘙痒及发生部位,并及时跟踪肝功的检查,对已确诊的ICP孕妇,在产前产时重点监护,应积极处理。我院对ICP患者皮肤瘙痒严重、血胆汁酸较高者行住院,每天监测胎动,隔日做NST监护;治疗主要是改善症状,加速胆酸排泄,促胎儿肺成熟,适时终止妊娠,以剖宫产为宜。
【文献】
[1] 曹泽毅.中华妇产(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03.
[2] 戴钟英.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的重要性[J].上海医学,1986,9:440.
[3] 刘伯宁.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胎盘的组织计量测定[J].中华妇产科杂志,1988,2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