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纤维蛋白原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3

                  作者:马志祥,刘安丽,刘家恒,张海燕,陈鑫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测定正常人82名、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的冠心病(CHD)患者4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15例的血浆纤维蛋白含量。结果 正常男女两性间无显著差别(P>0.05),随着年龄增长有增高趋势(P>0.05)。AMI组和CHD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0.05)。CHD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与冠脉狭窄支数有密切关系。结论 血浆纤维蛋白原在冠心病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  冠心病;血浆纤维蛋白原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role of plasmatic fibrinogen in the pathogenesi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Methods  Fibrinogenic levels in plasma were measured in 46 patients with CHD diagnosed by coronary radiography, 15 one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and 82 healthy volunteers as control.Results  In healthy volunteer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lasma fibrinogenic level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P>0.05). The plasma fibrinogenic level of CHD or AMI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or P<0.01). In the CHD group, the fibrinogenic level in plasma was correlative to the number of the strictured coronary arteries.Conclus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fibrinogen in plasma take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he pathogenesis of CHD.

  Key  words: coronary heart disease; fibrinogen

    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AMI)和脑卒中的危险因素[1],其含量越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严重,二者呈正相关[2]。本研究测定了正常人、AMI患者和冠心病(CHD)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分析了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与冠脉狭窄支数的关系,并初步讨论了血浆纤维蛋白原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正常对照组82名中,男性58名,女性24名,平均年龄(51.3±7.5)岁。其中26名因非典型胸痛或心电图有缺血改变行冠状动脉造影排除了冠心病。其余56名经体格检查,平静心电图和心电图运动试验除外心血管疾病。AMI组15例中,男性10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64.4±9.3)岁。CHD组46例中,男性36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58.4±7.8岁)。CHD组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有器质性狭窄,其中单主支狭窄15例,双主支狭窄10例,三主支狭窄21例。

  1?2  方法 

  AMI组患者入院后即刻采取血标本,采血时间距发病时间1~5 d。CHD组患者于非心绞痛发作期采血。正常对照组随时采取。测定:(1)血浆纤维蛋白原:采用热沉淀法[3],即将长65 mm、内径1 mm  的毛细玻璃管充满待测血液(肝素20 U/ ml 抗凝),一端封死,高速离心5 min,然后置于(56±1)℃ 恒温水浴中保温5 min,再次高速离心5 min,在显微镜下读取血浆及沉积的纤维蛋白原长度,其浓度以 g /L(1 mg%=0.1 g /L)表示。每份样本做双管,取其平均值。(2)血清胆固醇:采用硫磷铁法。

  2  结果

  2?1  性别、年龄对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影响 

  正常男、女两性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分别是(3.25±0.76)g/L (325±7.6 mg%)和(3.05±0.59)g/L (305±59 mg%),两组间无显著差别(P>0.05)。 将两组合并,按年龄分为三组。 36~45岁、 46~55岁、 56~72岁年龄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分别是(2.9±0.8)g/L (290±80 mg%)、 (3.21±0.5)g/L (321±50 mg%),和(3.42±0.94)g/L (342±94 mg%),随年龄增长其值有增高趋势,但经统计学处理各年龄组间无显著差别(P>0.05)。

  2?2  AMI组和CHD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 

  由于血浆纤维蛋白原受性别影响小,受年龄影响较大,故本研究分别设立年龄配对的正常对照组与AMI和CHD组进行比较(表1,2),结果AMI和CHD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AMI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也明显高于CHD组,但因两组年龄相差较大,故未做统计学比较。表1  AMI组与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比较(略)表2  CHD组与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比较(略)

  2?3  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与冠状动脉狭窄支数的关系 

  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受多种因素影响[4],为综合分析这些影响因素,本研究选用血浆纤维蛋白原作为因变量(Y), 冠脉狭窄支数(0~3支,×1)、 血清胆固醇(mg%×2)、 年龄(岁,×3)、 吸烟(吸烟为1, 非吸烟为0, ×4作为自变量,在68000机上应用统计程序做多元回归分析。 其公式为(y)=0.332×1+0.165×2+0.091×3+0.120×4,由公式可见冠脉狭窄支数的标准化偏回归系数最大(P<0.01),提示CHD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主要取决于冠脉狭窄支数。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正常人年龄在36~72岁之间范围内,男性的血浆纤维蛋白原略高于女性,按年龄分组后随年龄增长血浆纤维蛋白原有增高趋势,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为排除年龄因素的影响,我们根据AMI组和CHD组的年龄分布分别设立了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AMI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可影响AMI的预后,据报道,死亡、再梗死、心源性休克多见于血浆纤维蛋白原大于4?0 g/L(400 mg%)的AMI患者[2,3]。大规模流行病调查结果表明,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是发生脑卒中和AMI的危险因素[4,5]。本结果表明,血浆纤维蛋白原与冠脉狭窄支数有密切关系,提示血浆纤维蛋白原在CHD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其作用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1)过多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沉积在血管壁,从而导致脂质的沉积。(2)高浓度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加血液黏度使血流速度减慢易于形成血栓。 (3)血浆纤维蛋白原直接促进 AT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
    /[1/] 龚五星,蔡月明,彭 健,等.冠心病患者纤维蛋白原Bβ启动区基因多态性/[J/].动脉硬化杂志,2002,10(2):140-143.

  /[2/] 纪求尚,张 运,杨晓静,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炎症介质的动态变化及意义/[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3,11(4):349-351.

  /[3/] 张国兵,陈灏珠,江智文,等.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1,9(4):310-312

  /[4/] 黄秋霞,姜德谦.冠心病患者血清甘油三酯水平与纤溶激活系统的关系/[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01,9(4):313-315.

  /[5/] 王红勇,何作云,李希楷.冠心病患者全血黏弹性的变化/[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2,10(3):236-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