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溴特罗口服液佐治小儿支气管肺炎30例
【关键词】 小儿支气管肺炎;氨溴特罗
2006年1—4月我科应用氨溴特罗口服液小儿支气管肺炎30例,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2006年10月 第34卷 第5期临 床 军 医 杂 志 (Clin J Med Offic)
1?1 一般资料
将我科住院治疗的小儿支气管肺炎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6个月9例,<1岁10例,<3岁6例,>3岁5例,胸部X线检查:双侧点片状阴影7例,肺纹理增粗22例,1例未查。WBC >10×109/L 16例,4~10×109/L 11例,<4×109/L 3例。C反应蛋白阳性19例,MP咽拭子PCR阳性4例;主要合并症:佝偻病6例,贫血10例,心肌损伤2例,肠炎7例。对照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6个月8例,<1岁13例,<3岁5例,>3岁4例,胸部X线检查:双侧片状阴影8例,肺纹理增粗者17例,5例未查。WBC >10×109/L 15例,4~10×109/L 13例,<4×109/L 2例。C反应蛋白阳性6例,MP 咽拭子PCR阳性5例;主要合并症:佝偻病7例,贫血3例,心肌损伤5例,肠炎6例。两组全部病例均有发热、咳嗽、咳痰及肺部固定湿啰音。诊断参照《诸福堂实用儿》[1]。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合并症、相关检查等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常规使用抗生素(头孢呋辛或头孢曲松、阿奇霉素、利巴韦林)及退热、吸氧等处理。治疗组给予氨溴特罗口服液(商品名:易坦静;北京韩美药品有限公司。100 ml 含盐酸氨溴索150 mg,克仑特罗100 μg)。用量:<6个月2.5 ml/次,2次/d,<1岁5 ml/次,2次/d,<3岁7.5 ml/ 次,2次/d,>3岁10 ml/次,2次/d 口服治疗5 d。
1.3 疗效判断
(1)显效:3 d 体温正常,咳嗽明显减轻,气促消失,肺部啰音消散;(2)有效:5 d 体温正常,咳嗽减轻,气促明显减轻,肺部啰音减轻;(3)无效:症状体征无任何改善。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17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1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0?0%,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 两组疗程比较
组(5.24±1.29)d,对照组(6.78±2.03)d,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小儿气管及支气管在解剖上比较狭窄,肺泡数量少,弹力纤维发育差,血管丰富,间质旺盛,肺含血量多而含气量少,容易发生支气管肺炎。各种病原体及毒素刺激可使黏膜充血肿胀,引起气道阻力增加,分泌物增多,出现咳嗽、喘息等症状。治疗主要为抗感染及改善气道通气。氨溴特罗口服液是由盐酸氨溴索和盐酸克仑特罗组成的复方制剂。氨溴索有高度肺组织亲和力,具有调节肺泡巨噬细胞功能[2] 和抗氧化、抗感染、促进肺表面活性蛋白A合成作用。它可刺激支气管黏液腺的分泌,降低痰液黏度,增加支气管纤毛运动,使痰液易于咳出[3]。并能抑制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改善肺功能[4],使肺炎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SAA和C?反应蛋白明显下降,提高抗生素疗效[5,6]。盐酸克仑特罗为选择性β受体激动剂,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增强纤毛运动,扩张气管作用。两药合用,可使氨溴索遍布肺部的气管、支气管甚至肺泡等处,提高抗生素在肺组织中的浓度,起到有效地杀灭病原体作用,提高肺炎的治愈率,缩短疗程。本治疗组加服氨溴特罗后患儿在咳嗽、喘息、肺部啰音消散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病程明显缩短,说明其疗效确切。此药口味佳,也易为儿童接受,尤其在静脉输液困难的婴幼儿中更值得推广应用。
【】
/[1/] 吴瑞萍,胡亚美.诸福堂实用儿/[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140.
/[2/] Aihara M,Dobashi K,Akiyama M,et al.Effects of nacetylcgsteine and ambroxol on the production of IL?2 and IL?10 in human alveolar macrophagse/[J/].Respiratio,2000,67(6):662-671.
/[3/] 熊迎春,熊胡燕.氨溴索注射液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J/].右江医学,2004,32(2):135.
/[4/] 王欣燕,吴晓梅,赵 红.盐酸氨溴索对实验性肺纤维化的干预作用/[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4,27(4):282-284.
/[5/] 姜 林,方 凤,郭品娥.盐酸氨溴索对小儿肺炎血清SAA和C?RP的影响/[J/].儿科药学杂志,2003,9(5):19-20.
/[6/] 马利军,吴纪珍.氨溴索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肺转运作用的研究/[J/].新药杂志,2003,12(1):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