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手术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防护以免发生血源性感染
作者:任传斌,徐丽蓉,张惠芳,李陆苗,邢鲁艳
【摘要】 急诊手术时由于术前来不及对病人作血源性疾病检测,诊治过程常不严加防护。为提高医护人员对血源性疾病的防护意识,对医护人员发生血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作了简要叙述,对医护人员急诊手术发生血源性感染的防护措施作了详细介绍。
【关键词】 急诊手术;血源性感染;防护措施
我国是乙肝高发区,乙肝总感染率高达60%左右[1],艾滋病的流行在我国也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2]。急诊手术时由于术前来不及对病人作HBV,HCV,HIV检测,诊治过程中常常不严加防护,有较多感染血源性疾病的危险。因此,医护人员必须了解其危害并掌握其防护措施。
1 血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
1.1 防护意识淡薄
医护人员对血源性感染正在迅速增加及逐渐向普通人群蔓延认识不足,防护意识淡薄。尤以急诊手术,强调“急”,节奏快,自我防护往往因为工作忙而疏忽。
1.2 主要污染源
随着业、建筑业迅速,创伤病人增加,急诊手术病人随之增加。急诊手术时医护人员由于工作的特殊性,直接接触病人开放性伤口、血液、体液等[3],难免会接触到含有HBV,HCV,HIV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组织器官以及其他感染性材料[4],这些都是医护人员每次急诊手术可能接触到的污染源。
1.3 传播途径
主要经破损的皮肤、黏膜及皮肤接触、黏膜接触。在手术病人出血多,急诊手术多的情况下,锐器损伤更容易发生[5]。有研究表明,锐器伤是导致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最主要的职业因素[6]。
1.4 感染危险
工作年资低的手术室护士锐器损伤次数最多[7],被HBV,HCV,HIV污染的针头刺伤或锐器伤后的相应病源感染率分别为:6.0%~30%,0.4%~6.0%,0.25%~0.40%[8]。其危险程度取决于[9]:(1)皮肤和(或)黏膜接触血液和(或)体液量的大小; (2)接触时间长短; (3)造成表皮损伤的针头粗细、类别(是空心针还是实心针); (4)刺伤的深度; (5)所接触的病毒滴度高低(作为传染源的病人所处病程的早晚); (6)所暴露的人员的免疫功能等。
1.4.1 感染HIV的危险性
我国CDC(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998年的检测报告已证实,20余名被HIV感染的医护人员由职业暴露引起,100余名被HIV感染的医护人员可能由职业暴露引起。
1.4.2 感染HBV的危险性
据王蕾等[10]人研究手术室护理人员乙肝感染率高于内科及外科护理人员,感染率为30%。
1.4.3 感染HCV的危险
有人报道保健工作者中HCV患病率与普通人群相似,血清阳性率为1.7%以下,Gerberding发现保健工作者中HCV患病率较低(1.4%),血清阳性转化为每年1/12 593人,为同一城市献血者的3倍[11]。
2 血源性感染的防护措施
2.1 提高防护意识
防止职业暴露的发生是减少血源性感染最积极、最有效且较容易实施的预防措施[12~13]。通过宣传,使医护人员牢固树立把任何病人的血液和污染物都认为是具有潜在危险的观念,在急诊手术HBV,HCV,HIV检测结果未出来之前,进行各种技术操作,特别是接触手术病人的血液、体液等污染物时要严格按照特殊感染手术处置,形成制度,强调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手术室护士长在管理中反复强调医护人员自我防护,并要求进行各项操作时一定向病人解释,以取得病人的理解和支持。
2.2 搞好隔离,消毒工作
2.2.1 手术物品的准备
手术室内只允许放置必需的器具和物品,手术床先用2层橡胶单覆盖,再用一次性床单覆盖,手术架同上铺法。认真备齐物品,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以便手术后能及时焚烧[14]。
2.2.2 手术人员准备
手术人员禁止戴首饰,禁止留长指甲,皮肤有破损者暂不参加手术。手术人员戴防护眼镜和防渗透性能的口罩,然后洗手上台。穿防水手术衣,戴双层橡胶手套[15]。
2.2.3 做好消毒工作
术后医护人员的手均用0.2%的过氧乙酸浸泡清洗3~5 min,器械用0.5%的过氧乙酸浸泡30 min 后清洗送高压灭菌,一次性用物及垃圾用黄色垃圾袋盛装,送焚烧房焚烧,血液及各种分泌物、排泄物用0.5%过氧乙酸浸泡1 h 后倒入专用下水道。各种锐器浸泡后要放于专门的锐器收集盒内。
2.3 防锐器伤或针头刺伤
(1)巡回护士戴2层手术用的橡胶手套,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最好使用性能良好的护理器材,如无针头的静脉通路装置,可回缩针头的注射器等。(2)洗手护士向手术医生传递器械、缝针等手术用物时,做到主动,准确无误,动作稳妥。注意手术刀的刀锋朝上,缝针的针尖朝上。术中严禁用手直接接针,锐性器械应避免手与手的传递,所有器械的传递都应经过中介物?肾形弯盘,这样可以减少传递器械所致的危险。(3)禁止双手将针帽回套被污染的针头;尽快准确把用过的针头和锐器丢弃于锐器收集箱内[16]。
2.4 积极免疫预防
目前HCV,HlV尚无疫苗。我国是乙肝高发区,职业性感染乙肝的几率最大,因此医护人员要积极接种乙肝疫苗。
2.5 暴露后紧急处理
2.5.1 局部处理措施
患者的血液、体液意外进入眼睛,立即用大量的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刺伤后,挤出伤口的血液,用肥皂水或流水冲洗伤口;可疑暴露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液、体液时,注射抗乙型肝炎病毒高价抗体及乙型肝炎疫苗[17]。
2.5.2 减少受伤者的心理伤害
据研究99.1%的医护人员在针刺伤后非常担心感染血源性疾病[18],因此各级卫生部门和管理者应当关心医护人员,建立暴露登记制度,提供疫苗、暴露后检查、专家咨询等服务,并能够按照暴露级别予以相应处理。
【】
/[ 1 /] Mccormick R D,Maki D G.Epidemiology of needle stick injuries in hospital personnel/[J/].Am J Med,1981,70:928-932.
/[ 2 /] 殷大奎.认清形势加强预防控制艾滋病/[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0,1:35-38.
/[ 3 /] 周春琴,杨小立.手术室职业性危害及护士的自身防护/[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3):231.
/[ 4 /] 杨晓华,周 莉.手术室护士血源性感染的危险与预防/[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7):652.
/[ 5 /] 陈少宾.避免急诊手术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的探讨/[J/].护理管理杂志,2005,5(6):42.
/[ 6 /] Nur Gershon R R M,Flanagan P A,Karkashian C,et al.Health care workers experience witlh postexposure manage ment of bloodborne pathogen exposures:a pilot study/[J/].Am J Infect control,2000,12:421-428.
/[ 7 /] 李柳英,张石红,毛晓萍.手术室护士利器损伤的原因抽查及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9):855.
/[ 8 /] 张 培.护理管/[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91.
/[ 9 /] Gerberding J L.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of HIV,HBV,HCV and cytomegalovirus a mong health care personnel at risk for blood exposure:final report from a longitudinal study/[J/].J Infect Dis,1994,170:1410.
/[1 0/] 王 蕾, 张 克, 姜莉莉, 等.手术室护理人员获得乙型肝炎的调查/[J/].齐鲁医学杂志,1999,(4):302.
/[1 1/] 康维明,张太平.医务工作者与丙肝病毒感染/[J/].国外医学外分册,1997,24(6):328.
/[1 2/] 谢红珍,聂 军.护士针刺伤的危害及其危险因素/[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3):54-56.
/[1 3/] 孙丽娟,卢 丹.关于手术室中的安全问题/[J/].临床军医杂志,2000,28(3):76-77.
/[1 4/] 吴少兰,翁 坚,林小茜,等.手术室护士在艾滋病患者手术中的防护措施/[J/].护士进修杂志,2005,11(15):1211.
/[1 5/] 王筱君.手术室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J/].临床误诊误治,2003,16(5):388.
/[1 6/] Nelsing S.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HIV among health care workers in danish hospital/[J/].J Infect Dis,1994,169:478.
/[1 7/] 邱 萍.对护生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认知调查与教学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5,5(4):26.
/[1 8/] 任小英,刘义兰,阮满珍,等.635名护理人员针刺伤的防护意识调查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3,4: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