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20例临床分析
作者:金延成 ,王世英 ,吴志伟 ,孙燕
【摘要】 目的: 探讨微创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 方法: 根据CT定位,使用YL-1型颅内血肿粉碎仪对颅内血肿碎吸引流。 结果: 成活102例,死亡18例。 结论: 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操作简便、安全,疗效好,费用低,是对高血压脑出血有效的治疗方法。超早期(3~6h)手术可减少脑组织的继发性损害。 ?
【关键词】 微创;高血压;脑出血
2002年7月至2006年6月,我院采用微创手术加尿激酶溶凝血块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2年7月至2006年6月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0例。男78例,女42例,年龄30~88岁,平均63岁,60岁以上的96例,有高血压病史110例。发病前有饮酒、排便、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发因素28例,其中再出血4例。
1.2 意识状态 按GCS评分及主要临床表现,3~5分14例,6~8分28例,9~12分48例,13~15分30例。伴呕吐90例,意识清楚2例,嗜睡18例,浅昏迷68例,中度昏迷20例,深昏迷14例。一侧肢体瘫痪和不全性瘫痪104例,一侧瞳孔散大20例,双侧瞳孔散大8例。入院时血压均在高血压范围。
1.3 CT表现 壳核外侧(包括壳核及外囊)48例,壳核内侧型(包括苍白球及内囊)34例,皮质下出血18例,丘脑出血16例,小脑出血4例。其中24例出血破入脑室系统。血肿量估计(长×宽×高×π/6),15~30ml18例,30~60ml72例,60ml以上的30例。
1.4 出血到手术时间 3~6h66例,6~12h20例,12~24h22例,24~48h12例。
1.5 定穿刺点 根据CT确定血肿量最大的层面,在该层面的血肿中心测到前额、后枕的距离,测距头皮穿刺点最近的距离(即针的长度)。在患者头部的血肿侧,以眶耳线(OM线)为基线,画出穿刺点平面线,然后在此线上找到与CT前后径相应的点,该点就是穿刺点不但要避开头皮、脑膜及脑皮层之重要血管,更要避开重要功能区。
1.6 手术方法 头皮常规消毒,局麻后在用适宜长度的YL-1型穿刺针(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在电钻驱动下直接穿颅进入血肿中心,拔除针芯、密封穿刺口、侧管接引流管。抽吸血肿,可将血肿的液体部分抽出。去除密封盖,插入血肿粉碎针,经粉碎针每次用一定压力注入3~5ml冲洗液(冲洗液为4℃生理盐水或生理盐水500m1加低分子肝素钠12500U),利用其射流作用击碎胶冻样血凝块,经引流管引流出,最后注入血肿液化剂尿激酶(3~5)万U。夹闭4h后再低位开放引流管,血肿破入一侧脑室者只穿刺血肿,尿激酶亦可以液化脑室内血凝块,双侧脑室及Ⅲ、Ⅳ脑室铸形者同时行双侧脑室穿刺引流,此时则应将引流管抬高至脑室额角上15cm。已液化的血凝块经引流管流出,每日重复冲洗注药1~2次,若治疗中发现冲洗液有新鲜出血时,则应用正肾冰盐水(生理盐水250ml加肾上腺素1mg)冲洗止血,同时用药物将收缩压降至适宜水平,直至冲洗液内无出血表现,开放引流,稳定6h后再液化引流。分别于术后l,3,5d(病情加重时随时)复查头颅CT,根据残存血量及血肿与穿刺针侧孔的方向调整穿刺针的深度和方向,直至血肿基本清除时拔除穿刺针。患者冲洗期间应用止血药的同时给予控制血压、降颅压及防治并发症等药物治疗。
2 结果
本组存活102例,死亡18例。其中恢复良好生活能自理的58例(48%);好转(意识、偏瘫较手术前好转)的34例(28%);无好转的10例(8%);死亡的18例(15%)。血肿基本清除2d14例,3d64例,5d24例。术前GCS在5分以下,一般在3d内死亡。术后随访3个月,完全恢复工作13例,生活自理48例,部分生活需要帮助31例,清醒卧床不起7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2例。
3 讨论
3.1 手术优点 高血压脑出血是高发病率、高病残率、高死亡率疾病,是神经外科常见病。资料统计常规开颅清除血肿手术病死率为28%~48% [1] ,内科保守病死率为50%~60%,而本组病死率为15%,显著降低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病死率。微创颅内清除术损伤小(没有切口)、痛苦少(只用局麻)、风险小(不开颅)、治疗费用少(与其他类似手术比较),能比较彻底清除血肿。微创颅内清除术不需要复杂设备及环境,易于基层开展,费用低,疗程短,患者恢复快,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为大面积普及开展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3.2 手术指征 开颅手术指征是幕上30ml以上, 幕下10ml以上,年龄在70岁以上不宜作开颅手术。此手术在幕上15ml以上,幕下10ml以下,年龄在90岁以上都可以做 [2] 。易俊 [3] 认为幕上血肿>30ml因其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或血肿量>30ml但位于重要功能区,引起严重功能障碍,亦应采用微创技术进行治疗。小脑血肿>10ml,并出现颅内压增高,小脑及脑干受压的症状体征也是手术适应证。本技术没有严格的禁忌证,除非患者处于濒死状态或者有严重的多脏器功能衰竭。
3.3 手术时间 目前认为血肿及血浆的产物(成分)导致了脑出血后的继发性损伤。因而保护脑组织免遭继发性损伤和保护神经功能,减少死亡率和病残率是至关重要的。故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应尽早行血肿清除,减少血肿及血浆产物对脑组织的继发性损伤 [4] 。本组有33例超早期(3~6h)手术,效果较好,对幕上15~30ml和幕下<10ml的血肿也主张早期手术,以减少脑组织继发性损害 [5] 。
3.4 高血压脑出血的预后与GCS评分 GCS评分在5分以下的14例均在3d内死亡;6~8分的28例,死亡4例,分别合并糖尿病、心脏病、顽固性高血压,其余的致残率高。9分以上的恢复良好。
【】
[1]王忠诚.神经外[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56.
[2]胡长林,吕涌涛,李志超,等.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技术规范化治疗指南[M].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3.
[3]易俊,张清忠.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清除术的临床应用[J].临床荟萃,2002,17(7):434.
[4]杨国栋,庄崇恩,陈锦峰.34例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治疗探讨[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4,9(6):453-454.
[5]勾俊龙,毛群,邢复明,等.立体定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60例临床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3,19(2):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