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健脾抑肝汤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79例疗效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范梅红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观察自拟健脾抑肝汤抽动—秽语综合征临床疗效。方法:7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8例,治疗组41例。对照组口服氟哌啶醇,若出现锥体外系反应以等量安坦对抗。治疗组采用自拟健脾抑肝汤治疗。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95%,治疗组为95.12%,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自拟健脾抑肝汤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疗效好,不容易复发,副反应少,疗程短,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抽动—秽语综合征;氟哌啶醇;自拟健脾抑肝汤

    抽动—秽语综合征(TS)起于儿童时期,是以慢性、波动性、多发性、运动肌快速抽动,伴不自主发声和语言障碍为主的综合,征其患病率为0.05%~3.00%[1]。临床表现为头面部及四肢不自主抽动并伴有发声和言语障碍,近年来我们采用中药自拟健脾抑肝汤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41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79例患者为我院儿科2001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门诊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DSM-IV关于抽动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2]。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8例,男26例,女12例;平均年龄5.1岁;病程平均1.3年;临床表现以眨眼、抬肩、噘嘴、面肌抽动等头面部症状为主者35例,兼有甩手、伸腿、耸肩、捶胸等肢体症状者16例,兼有咳嗽、清喉音、哼哼声等异常声音者7例。治疗组41例,男28例,女13例;平均年龄5.7岁;病程平均1.2年;临床表现以眨眼、抬肩、噘嘴、面肌抽动等头面部症状为主者36例,兼有甩手、伸腿、耸肩、捶胸等肢体症状者18例,兼有咳嗽、清喉音、哼哼声等异常声音者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表现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儿均做脑电图排除癫痫及脑部占位病变。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氟哌啶醇,从小量开始0.025 mg/kg·d-1~0.05 mg/kg·d-1,以后每4 d~7 d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至0.25 mg/kg·d-1~0.5 mg/kg·d-1,最大剂量小于2 mg/kg·d-1~6 mg/kg·d-1给予治疗,若出现锥体外系反应以等量安坦对抗。治疗组采用健脾抑肝,方用自拟健脾抑肝汤。药物组成:菊花9 g ,防风9 g,僵蚕 9 g,蝉衣6 g,炒白芍9 g,当归9 g,秦艽9 g,地龙9 g,炒白术9 g,苍术9 g,炒三仙各9 g,莱菔子9 g,橘红9 g,茯苓9 g,姜半夏6 g,甘草6 g。依照年龄大小、体重用量给予加减,1剂/d,早晚分服,5剂/w。 3 w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疗效观察采用家长负责喂药且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以在上学时询问同学和老师,放学回家密切观察患儿的一举一动,其中包括生活起居及写作业时的具体情况。切记千万不能直接询问患儿本人,否则会加重患儿的病情。每周来复诊1次。根据患儿的实际病情辨证施治,适当加减中药药味和药量,使用西药时依据用药过程中患儿的反应来调整用药量。同时统计家长记录的观察情况和门诊就诊时询问、体格检查、化验检查的结果。另外包括药物副反应的情况记录,如瞌睡、反应迟钝、静坐不能等锥体外系反应及恶心、呕吐、大小便情况。

    3   结   果

    3.1   疗效标准

    痊愈:3 w后症状完全消失,行为无异常,观察1个月后无复发;好转:症状在治疗3 w中逐渐消退,异常行为几乎消失,偶发时能够控制,观察1个月后无复发;无效:症状在治疗3 w中患儿的异常行为略有减轻,但疗效不显著,异常行为不能自控,或好转后观察1个月又复发。

    3.2   疗效观察

    两组患者后疗效比较,结果见表1。

    3.3   副反应

    79例患儿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有2例出现恶心、腹部不适、便次增多现象,给予调整用药时间后无不适。对照组10例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剂量增加时患儿出现上课时有瞌睡、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及锥体外系反应,给予等量安坦对抗后缓解。

    4   讨   论

    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病机主要在肝,与脾胃的关系密切,往往三脏合病、虚实并见,风火痰湿并存,变化多端。小儿脾常不足易聚湿生痰,痰为阴邪,作祟百病,为主要病理产物,小儿属于纯阳之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3]。肝风内动、风痰相搏是该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其中风、火、痰、惊为标,肝、脾、胃不足为本,对其治疗应审证求因,辨证施治。本方选用清火化痰、平肝熄风、健脾和胃的方药来达到扶土抑木,柔肝潜阳之效果。方药自拟健脾抑肝汤中,菊花平肝潜阳、息风止惊;防风发表散风、解惊定搐;僵蚕主入肝经,有息风止惊,化痰泄热之效;蝉蜕凉肝息风止惊,为君药。白芍养血柔肝,平抑肝阳;当归养血活血;秦艽为药中之润剂,善散风祛湿、舒筋通络;地龙息风止痉,又善清热,为臣药。橘红、姜半夏、苍术、炒白术、炒三仙、莱菔子用于和胃健脾;甘草调和诸药为佐使。治疗时佐以心理治疗,医护及家长多方配合,以使患儿完全康复。

    多发运动性抽动伴发声性抽动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其患病率为0.05%~3.00%[3]。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发病机理虽然仍不完全明白,但儿童表现出来的行为障碍显而易见,可分为运动障碍,不自主的抽动外,粗细动作不能协调,快速交替动作完成困难;行为障碍,任性易怒,缺乏自控力,容易自伤或伤人;思维障碍,注意力不能集中,思维不能连续;人格障碍,胡言乱语,口出秽语[4]。这些怪异的行为严重地影响儿童的学习生活及身体发育。西药治疗以镇静剂为主,易复发,副作用大。Sugerr认为该病患者的纹状体内有过度活跃的多巴胺系统,有学者学者认为本病是脑器质性病变,可以由脑的炎性病变引起,还有的倾向于纹状体苍白球中多巴胺机能缺损的学说[5~6]。有学者认为本病是儿童在发育期间遗传、神经生理行为和环境因素等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临床上主要应用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和促进多巴胺分解的药物如氟哌啶醇、泰必利等治疗,但临床应用氟哌啶醇太多会使患儿出现瞌睡、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及锥体外系反应等副作用。我们通过临床观察发现,中药治疗具有疗效好,不容易复发,副反应少,疗程短等优点。

【】
  [1]Freeman R D,Fast D K,Burd L,et al.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on Tourette syndrome: selected findings from 3 500 individuals in 22countries[J]. Dev Med Child Neurol,2000,42(7):436-477.

[2]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M]. Washington: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1994:100-105.

[3]苏树蓉. 中医儿[M]. 第1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10.

[4]吴家骅. DSM-IV关于抽动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J]. 中华儿科杂志,1996,34(5):352.

[5]Baumardner T L,Singer H S,Denckla M B,et al. Corpus callosummorphology in children with Tourette syndrome and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J]. Neurology,1996,47(2):477-482.

[6]张海福. 以抽动秽语为临床症状的脑炎2例报告[J]. 临床脑电图学杂志,1993,2(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