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芥冲剂治疗大鼠变应性鼻炎的实验研究
【摘要】 目的:研究麻芥冲剂变应性鼻炎(AR)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以卵白蛋白致敏法制备AR大鼠模型。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鼻炎康组、麻芥冲剂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除空白组外,余组造模后并分别给药,疗程15 d。观测大鼠鼻部症状并计分,检测血中组胺吸光度。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麻芥冲剂高、中、低3剂量组均可有效改善大鼠鼻部症状,叠加量化计分有显著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麻芥冲剂高、中剂量组组胺吸光度显著下降(P<0.05),但各组间差异没有显著性。结论:麻芥冲剂可以有效改善AR大鼠模型鼻部症状,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中组胺含量有关。
【关键词】 变应性鼻炎;麻芥冲剂;组胺含量;实验研究
Abs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and the mechanism of Majie granule on rats with allergic rhinitis (AR). Methods:48 SD rats were randomized into normal group,model group,Biyankang treatment group,Majie granule treatment group 1(high dosage),group 2(medium dosage)and group 3(low dosage). The model rats were induced by injecting ovalbumin(OVA). 6 groups rats were treated with corresponding medicines for 15 days. The nasal symptoms of rats were observed,the accumulative scores of nasal symptoms were calculated and the histamine content in blood were determined. Results:Compared with model group,AR symptoms of three Majie granule treatment groups were alleviated remarkably and the accumulative scores of nasal symptom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P<0.05). Compared with model group,the histamine content in blood of Majie granule treatment group 1 and group 2 wer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P<0.05),bu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 1 and group 2. Conclusion:Majie granule can decrease the histamine content in blood,which may contribute to alleviating the symptoms of rats with AR.
Key words allergic rhinitis (AR); Majie granule; histamine content; experimental study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又称过敏性鼻炎,为机体对某些变应原(亦称过敏原)敏感性增高而发生在鼻腔黏膜的一种IgE介导、T细胞依赖、肥大细胞启动并以嗜酸粒细胞浸润为特征,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为主要症状的一种变态反应疾病。由于该病病因复杂,临床上虽然治疗方法颇多,但均疗效欠佳。相比之下,中医中药由于更侧重从调整患者过敏体质着手,致力于调节人体内环境的动态平衡,扶正培元、标本兼顾,故疗效较为满意。本实验拟通过对自拟验方“麻芥冲剂”治疗AR的药效学研究,证实其确切的治疗效果。同时通过深入的分析讨论,试图对麻芥冲剂治疗AR的作用机理作出说明,从而为临床更好地治疗AR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健康清洁级SD大鼠48只,雌雄各半,体重(180±20)g,由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动物室提供,合格证号:晋动(证)字A00-002号。
1.1.2 药品与试剂 麻芥冲剂(主要由麻黄、白芥子、防风、黄芪、元参、银花、当归等药物组成)由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制剂室提供,每10 g冲剂含生药81 g;鼻炎康购自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0.37 g/片(含马来酸氯苯那敏1 mg),佛山德众药业生产,批号:04241;卵白蛋白:worthington 产品,批号:PLC5516;百日咳杆菌: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2002(270211);氢氧化铝:天津化学试剂三厂生产,批号9702。
1.1.3 实验仪器 荧光分光光度仪: PF-540,日本岛津生产;离心机沉淀机:LXJ-Ⅱ,上海医用分析仪器厂生产;旋涡混合器:FZQ-2型,江苏泰县医疗器械厂制造。
1.2 实验方法
1.2.1 分组 选取健康清洁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6组,即空白组、模型组、鼻炎康组、麻芥冲剂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简称为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每组8只,雌雄各半。除空白组不予处理外,余组均制成变应性鼻炎模型。
1.2.2 造模 [1]方法,采用卵白蛋白对大鼠的全身致敏和局部攻击法制作大鼠变应性鼻炎模型。分3步进行致敏,即全身致敏、强化致敏、局部抗原攻击。①全身致敏:乙醚麻醉大鼠,在大鼠左右前肢和后肢跖(脚掌)部分别注射0.1 mL和0.2 mL的抗原佐剂混悬液进行致敏;②强化致敏:初次致敏5 d后强化致敏,将0.5 mg卵白蛋白溶解于1 mL生理盐水注入大鼠背部;③局部抗原攻击:初次致敏后第7 d开始每天1次用卵白蛋白l g/L滴鼻,每次10 μL,维持至给药结束,共23 d。
1.2.3 给药 各组均于局部抗原攻击激发前半小时灌胃给药,日1次,共计15 d。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分别灌服不同浓度的麻芥冲剂,具体给药剂量折算参考文献[2]方法而定,其中高剂量组大鼠给予18.9 g/kg/d、中剂量组大鼠给予9.45 g/kg/d, 低剂量组大鼠给予4.725 g/kg/d(3组给药剂量约合正常成人量的14倍、7倍、3.5倍)。阳性组大鼠给予鼻炎康0.43 g/kg/d;空白组大鼠灌服等量蒸馏水,各组每只动物每次给药量均为2 mL。
1.2.4 指标观察与检测方法
指标观察共分两项,鼻部症状行为学观察与血中组胺含量测定。造模给药过程中,选择特定观察日对大鼠鼻部症状进行记录;末次给药后,腹主动脉取血,采用组胺荧光分光光度测定法测定血中组胺含量。
1.2.4.1 鼻部症状行为学观察 实验天数共为29 d,分别在第7 d、第11 d、第15 d、第20 d、第24 d、第28 d观察,共计6次,均定于抗原激发后0.5 h内观察。鼻部症状评分标准表参考文献[3]制定,其中鼻痒:1分(轻擦鼻几次)、2分(抓挠鼻、面不止,到处擦磨);喷嚏:1分(1个~3个)、2分(4个~10个)、3分(11个以上);清涕:1分 (流到鼻前孔)、2分(超过鼻前孔)、3分(涕流满面)。在记录时采用叠加量化计分法,最高分为8分。
1.2.4.2 血中组胺测定 采用改良的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4],实验步骤参考文献[5]制定:①取血:实验第29 d(末次给药后),麻醉动物,腹主动脉取血5 mL, 肝素抗凝 (1 mg/5 mL,蒸馏水溶解加入试管后烘干,低于60 ℃)。②血样处理:0.25 mL肝素抗凝全血,加入三蒸水1.4 mL,待完全溶血,慢慢加入25%三氯醋酸0.35 mL,混匀,3 000 rpm离心30 min。③组胺提取及反应:取上述血样(经离心)沉淀蛋白后的上清液1.6 mL,加入10 mL具塞试管中,再加正丁醇4 mL、2.5 mol/L NaOH0.2 mL、NaCL1.5 g,混匀,振荡5 min、静置,初步分离有机相与无机相。然后取3.6 mL正丁醇相于另一10 mL具塞试管中,加光学纯正庚烷2 mL,加0.1 mol/L HCL1.2 mL,混匀,振荡5 min、静置,充分分离有机相与无机相。弃去有机相,取无机相1 mL于另一试管中,加三蒸水1 mL、0.4 mol/L NaOH 0.5 mL碱化,混匀。④组胺与邻苯二甲醛的缩合反应:快速加入0.1%邻苯二甲醛甲醇溶液0.1 mL,放入21 ℃~22 ℃水浴10 min,加入0.5 mol/L HCL0.5 mL终止反应,稳定荧光产物。⑤荧光测定:440 nm(EM)/360 nm(EX)下用荧光分光光度仪测定荧光强度并记录。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 8.0统计软件处理,多组间样本均数比较用方差分析(方差不齐做相应变换)。
2 结 果
2.1 鼻部症状行为学观察
2.1.1 大鼠鼻部症状随时间改变的比较 致敏大鼠从第1次给药开始,10 min之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鼻痒、喷嚏症状,尤以鼻痒症状明显,但是未见有明显流涕现象。初次致敏后第7 d,鼻部症状已经逐步明显,出现典型的鼻痒、喷嚏,流涕也开始明显。经叠加量化计分法,各造模组合计均分都大于5分,判定动物造模成功。随着滴鼻给药时间的延长,症状越来越趋于明显而稳定。第15 d的观察结果显示,除中剂量组均分未满8分外,余造模组均达理想模型状态。经用药干预,与模型组相比,第20 d、第24 d、第28 d的结果表明,鼻炎康组与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动物的症状也逐步减轻,并几乎接近空白组的水平,但各组间无显著差异。如图1示:
2.1.2 末次给药后各组大鼠鼻部症状叠加量化计分及血中组胺含量吸光度值比较 结果见表1。
末次给药后各组大鼠症状叠加量化计分比较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总分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模型组相比,麻芥冲剂高、中、低剂量组总分值显著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没有显著性。说明麻芥冲剂可有效改善AR大鼠模型鼻部症状。
血中组胺含量吸光度值比较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麻芥冲剂高、中剂量组组胺吸光度显著下降(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但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3 讨 论
麻芥冲剂系门九章教授参合古意,自拟之有效验方,临床应用该方为底方加减治疗AR多年,疗效显著。其主要药物组成为:麻黄、白芥子、防风、黄芪、元参、银花、当归等,诸药合用,具有升阳益气,祛风解毒之功。AR患者多禀赋特异,故素体阳虚或表阳不通之证多见。方中麻黄味辛性温,功能升阳开表,是为君药;相伍同为辛温的白芥子,更增其温通阳气,发散表寒之用,且白芥子性滑利,走窜彪悍,可开窍并搜剔表里内外之邪,助各药通行无碍,直达病所,亦为君药。AR患者本就表阳偏虚,病变日久,更可致卫外无力,风寒诸邪乘虚而入,于病甚为不利,故取玉屏风散之意,酌配防风、黄芪,以收祛风益气兼固护卫表之效,是为臣药。AR之为病,虽有外邪之因,但邪毒内蕴,久致伤阴的病理机制亦不容忽视,银花、玄参皆为解毒要药,而银花质轻清趋上,玄参兼可养阴,二药相伍,用之颇合病情,共为佐药。AR 多系慢性发病,缠绵难愈,“久病入络”多致血瘀内阻,加入当归取其活血祛瘀,疏通脉络之功,故为使药。综观全方,组方精妙,配伍得当,虚实同治,标本兼顾,共奏升阳益气,祛风解毒之功,与变应性鼻炎患者多禀赋特异,素体偏虚,邪毒内蕴,易感风寒的特点应之颇合,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实验用卵白蛋白对大鼠全身致敏和局部抗原攻击激发的方法制备AR大鼠模型。对大鼠鼻部症状行为学观察采用叠加量化计分法,这种将其转变为定量指标的计分方法的好处在于减少了人主观判定的偏差。实验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经麻芥冲剂治疗后,大鼠的喷嚏、鼻痒、流涕等鼻部症状均大大降低,接近空白组,其差值具有显著性。这就证实了麻芥冲剂可以有效改善AR大鼠模型的鼻部症状。
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中,脱颗粒反应导致的介质的释放是十分关键的环节之一。正是由于他们作用于效应组织才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分泌活动亢进、嗜酸粒细胞浸润等一系列反应并诱发相应的诸多临床症状[6]。作为原发性介质的代表,组胺在各种变态反应的发病中均起重要作用,在变应性鼻炎发病的多个环节中尤其起主导作用。因此,对于组胺的含量测定也是评价药物对Ⅰ型变态反应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本实验我们测定了血中组胺含量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麻芥高、中剂量组组胺吸光度显著下降(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这就说明麻芥冲剂可以有效降低血中组胺含量,从而防止由于介质的释放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另外,在对实验结果分析时,我们也发现,鼻炎康组胺含量下降趋势较麻芥冲剂组更为明显。鼻炎康系中西合剂,内含少量马来酸氯苯那敏,属于药理作用机理明确的抗组胺药。由于药物靶向性明确,针对性强,相对于中药多途径、多靶点起复合作用的特点而言,鼻炎康组的血中组胺含量下降趋势明显应与此有密切关系。但是如前所言,中医中药更侧重从调整患者过敏体质着手,致力于调节人体内环境的动态平衡,扶正培元、标本兼顾,在长期疗效和副作用等方面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继续开展对麻芥冲剂的深入研究仍有很大的意义。
【】
[1]陈忠,唐法娣. 大鼠过敏性鼻炎模型建立及应用[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01,30(6):276-277.
[2]陈奇. 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3-34.
[3]赵秀杰,董震,杨占泉,等. 鼻超敏反应实验模型的建立[J].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3,28(3):17-18.
[4]向军俭,陈华粹. 组胺的荧光测定法的研究[J]. 医学院学报,1981,3(3):183-186.
[5]邓娅,李桂明,兰雁飞. 荨麻疹患者血中组胺的测定及其意义[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3,17(1):16-17.
[6]顾瑞金. 变态反应学[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