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病证候的现代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健,白兆芝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通过小肠病证候的研究,进一步规范中医小肠病证候。方法:对建国以来3 536例西医小肠疾病的中医辨证分型采用多组间χ2检验,对出的10组证候进行两两比较。结果:3 536例小肠病常见中医证候依次是:①肝脾不调;②脾胃阳虚;③脾虚湿困;④湿热内蕴;⑤脾肾阳虚。脾胃阴虚亦为较常见证候,而肝气郁结、痰瘀热毒、肠腑瘀滞并非小肠病中常见证候。结论:研究结果与我们拟定的小肠病证候辨证标准有一定的出入,说明当前中医小肠病临床辨证比较混乱,也从另外一方面说明进一步研究、规范小肠病证候的重要性。

【关键词】  小肠病;证候;现代研究;


    中医小肠是消化系统的实体脏器,其解剖结构与西医小肠基本相似,生理功能有许多共同之处,但更为广泛,故可以包括西医小肠在内。西医的许多小肠疾病,以各种感染与炎症(急性肠炎、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小肠结核、克隆氏病)、吸收不良综合征、梗阻、损伤与出血以及寄生虫病等较常见。

    前人对脾胃病机及其证候论之甚详,而对小肠病机、证候较为忽略,如对病机论述不够深入,对小肠证候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等。为了进一步规范中医小肠病的诊断与,为小肠证候研究奠定基础,我们广泛收集整理现代文献,对建国以来西医小肠疾病的中医辨证分型进行了统计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①检索《中文科技资料目录》(1949年~1988年);②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1979年~2006年);③重庆维普信息数据库光盘系统(1989年~2006年);④中国学术期刊文献检索数据库CNKI(1997年~2006年);⑤万方数据医药信息系统(1998年~2006年)。

    1.2   纳入标准

    建国以来全国公开出版的有关西医小肠病中医辨证分型的期刊、文献、出版物,对文献中出现的小肠疾病(如急性肠炎、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吸收不良综合征、肠道菌群紊乱、克隆氏病、肠易激综合征、小肠梗阻、胃肠神经症等)的中医证候进行整理,其中具有明确辨证分型者,纳入分析对象[1~21]。

    1.3   方   法

    通过检索,共查阅有关西医小肠疾病中医证候的文献、期刊、出版物100余种,共计文献300余篇,报道的临床病例共3 536例。从中共筛选出符合标准且作者不同的文献80篇,涉及症状39种,按《中医诊断学》[22]和《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23]的诊断标准,对其进行归类,共总结出10类证型。运用SPSS10.0统计软件各证型在所有病例中所占的百分比,得出其分布频率。并采用多组间χ2检验对总结出的10组证型进行两两比较。

    2   结   果

    根据临床病例报道统计,3 536例西医小肠疾病分布情况见表1,小肠病中医证候的分布频率见表2。

    采用多组间χ2检验,可以看出第1组(肝脾不调)与其它各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第2组(脾胃阳虚)与第3组(脾虚湿困)、第4组(湿热内蕴),第3组(脾虚湿困)与第4组(湿热内蕴),第5组(脾肾阳虚)与第6组(脾胃阴虚)的病例数相近,其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01);但第2、3、4、5组与病例数最多的第1组(肝脾不调)和病例数较少的第7组、第8组、第9组、第10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第6组与第9、10组比较差异明显,与第7、8组比较差异不明显,虽然病例数较多,有高于第7、8、9、10组的趋势,但难以确认为最常见证候。而第7、8、9、10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01),而且出现频率较低,亦难以作为常见证候。因此,可以认为,3 536例小肠病常见中医证候依次是:①肝脾不调;②脾胃阳虚;③脾虚湿困;④湿热内蕴;⑤脾肾阳虚。脾胃阴虚亦为较常见证候,而肝气郁结、痰瘀热毒、肠腑瘀滞并非小肠病中常见证候。

    3   讨   论 

    根据现代文献报道的3 536例西医小肠病中医证候统计情况来看,肝脾不调、脾胃阳虚、脾虚湿困、湿热内蕴、脾肾阳虚5型为常见证型,脾胃阴虚亦为小肠病中较常见证型;而肝气郁结、痰瘀毒热、肠腑瘀滞并非小肠病中常见证型,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小肠病辨证的基本情况,与我们拟定的小肠病证候辨证标准有一定的出入[24]。主要的原因,一是由于各医家多以其他脏腑证候代替小肠证候,并以脾胃病的辨证论治来概括小肠疾病的辨证论治;二是对小肠病的辨证标准多为自拟,教材或著作作为证候判定标准,具体证候名称比较混乱,辨证要点不能完全统一,导致证候的诊断标准不规范,在临床实践中无法做到具体和客观,所以其研究结果会有较大的差异,也说明当前中医小肠病临床辨证的标准比较混乱。正是因为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也从另外一方面说明进一步研究小肠证候的重要性。

    中西医小肠病的中医证候罗列非常多,多达39种,这种情况给统计带来很大的困难,我们在研究中将这些证候进行了归类,如将肝郁气滞、气机郁滞为主要病机的证候归为肝气郁结型;将肝脾不和、肝郁脾虚为主要病机的证候归为肝脾不调型。这种归类是否合适,有待于同行指正。同时由于人力、物力有限,对复合证候未能深入研究。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将中医辨证理论与现代医学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等方法有机地结合,制定统一的中医小肠病证候诊断标准。这些证候的确定还有待于临床验证,并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扩大样本量以期得到更满意的结果。

 

【文献】
  [1]刘国晖. 葛根芩连汤为主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15例[J]. 湖南中医杂志,1998,14(1):32.

[2]邓向林,杨学信. 疏肝健脾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34例[J]. 河北中医,2002,24(6):453.

[3]刘石坚. 何炎老中医治疗克隆病医案评析[J]. 新中医, 1997,29(3):8.

[4]高举先.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概况[J]. 国医,1994(2):45.

[5]谢仁广. 肠易激综合征辨治方法探讨[J]. 陕西中医,1999,20(9):404.

[6]齐晓. 白术止泻饮治疗小儿急性肠炎98例[J]. 陕西中医,1999,20(7):299.

[7]何学敏,黄小民. 肠易激综合征的纤维结肠镜检查与辨证论治[J].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1,15(6):14.

[8]黄穗平. 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近况[J]. 中医药信息,1991(2):14.

[9]陆敏,王德明,肖庆龄,等. 急性肠炎寒热辨证与炎症关系[J]. 中医急症,2001,10(1):39.

[10]刘咏,潘明义. 辨证分型治疗肠易激综合征30例[J]. 山东中医杂志, 2000,19(6):348.

[11]袁建喜,王保福,王继旺.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30例[J]. 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8,7(6):903.

[12]常永. 自拟方治疗小儿急性坏死性肠炎20例[J].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7,9(4):185.

[13]王发渭. 赵冠英治克隆氏病举隅[J]. 上海中医药杂志,1998(4):6.

[14]吴会战. 保守综合治疗小肠梗阻的探讨[J]. 光明中医,2004,19(1):21.

[15]白宇宁,白兆芝. 近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药研究治疗进展[J].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6(2):56-58.

[16]唐润霞,李明虎. 健脾止泻汤治疗小儿急性肠炎150例[J]. 国医论坛,1996,11(3):38.

[17]陈锦辉,陈植荣. 辨证治疗结肠易激综合征74例[J]. 新中医, 2003,35(12):53-54.

[18]陈必勤,淦家荣. 辨证治疗肠易激综合征94例[J]. 新中医,2003,35(1):55-56.

[19]罗玉国. 辨证治疗结肠易激综合征67例小结[J]. 实用中医药杂 志,1995(2):12.

[20]李卫真. 吸收不良综合征二例治验[J]. 黑龙江中医药,1998(6): 27.

[21]谢孔缓,蒋旭华. 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30例[J]. 山东中医杂志,2003,22(3):168.

[22]邓铁涛. 实用中医诊断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279 -291.

[23]赵金铎. 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67-266.

[24]白兆芝,张润顺. 应重视小肠病机及其证候的规范化研究[J]. 中 医杂志,2003,44(5):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