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动乱时期中医学的发展状况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闫敬来 时间:2010-07-13

【摘要】  通过分析古代上战乱时期中医学的状态,发现战争不仅没有阻碍中医学的发展,反而促进了中医学的变革和创新。首先,战争造成的伤亡为解剖学和外伤提供了实践的场所和发展的机会;其次,战争造成温疫的流行,促进了外感热病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以及温病学派的产生;再次,战争使各种医学知识广泛交流融合,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可以说,战争催生了中医学的变革,促成了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突破。

【关键词】  战争;中医学;发展;社会动乱时期

    安定繁荣的社会环境直接为包括中医学在内的许多学科的发生、发展、成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却是灾难、疾疫与死亡,许多有价值的书籍毁于战火。然而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不仅没有延缓中医学发展的进程,相反,中医学理论的几次创新都与历史上的战乱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这样说,战乱催生了中医学的变革,促成了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突破。

    1   历史上战乱时期的中医学状况

    中国古代历史上,曾有过六次绵延数十年乃至数百年的社会动乱时期。

    在这六次大动乱时期,除了唐末五代一次外,另外五次竟恰巧是中医学理论上有重大创新、突破的时期。中医学数千年来发展的历史经验,每一次较大的学术进步都是以当时社会的迫切需求为契机的。第一次社会动乱时期是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医的核心理论逐渐形成,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问世。第二次是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此时期,中医的临床辨证体系逐步建立,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当数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第三次是宋金元时期,中医出现理论突破,形成四大学派。第四次是明末清初温病学派的崛起。第五次是清末中西汇通学派的崛起[1]。当社会处于急剧变化和动荡时期,中医学发展的特点表现为新理论产生,医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医学争鸣局面出现。而太平盛世的中医学发展特点表现为以集大成为主,创造、创新的成果相对较少。

    战争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大致有三个方面,其一,战争需要军队的参与,因此主观上和客观上都急需发展中医外科学、骨伤科学和公共卫生学。其二,战争改变了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导致疾病谱发生改变,因此医学必须发展而与之相适应。其三,战争带来了文化交流,思想领域的变化必然影响到医学的发展。

    2   战争促进了中医外科学、骨伤学、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战争造成的伤亡为解剖学和外伤科学提供了实践场所和发展机会。

    早在远古时代,先民们为了求得生存,必然要与毒蛇猛兽搏斗,再加上部落之间频繁的战争,中医外科学、骨伤学自然而然地发生了。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关于刀箭金疮处理的记载说明了战争直接促使了中医外科学、骨伤学的发展。中医解剖知识的获得来源之一就是对俘虏的宰杀[2]。秦汉三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繁,客观上为人体解剖及外科手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国最早的以医学为目的的人体解剖,是在公元11年(西汉王莽新朝始建国三年)10月,朝廷捕获了翟义党徒王孙度,“莽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量度五脏,以竹筵导其脉,知所终始,云以治病”[3]。

    同时军队卫生组织的产生和建设则直接影响着中医外科学、骨伤学、公共卫生学的发生发展,战争使军医组织、战地救护技术等得到发展。

    《后汉书·马援传》说“援在交趾(越南),常饵薏苡实,用能轻身省欲,以胜瘴气”。《居延汉简》中有军医、医方、诊案、疾病的记载,有军用药函以及驻军疾病负伤统计簿、医护人员记勤簿。《汉书·李陵传》记载了当时救护的专门车辆。《后汉书·皇甫规传》记载了最早的野战。东汉时,设立了军队传染病院——庵庐。“军中大疫,死者十三四,规亲入庵庐,巡视将士,三军咸悦。”(《后汉书·皇甫规传》)。

    在明清的医学专著中,与战争有关的著作颇多。明代以刘基为名的专著有:如《刘伯温先生跌打损伤秘方》、《秘传刘伯温家藏接骨金疮禁方》、《金疮秘传禁方》、《跌打损伤方》和《(秘传)刘青田先生家藏禁方》,这些专著实属战伤外科,即兵家伤科范畴。从日本复印回来佚失已久的《急救军门秘方》,为明代吴文炳撰写的军阵伤科专著,是一本疗治战伤的备急手册,对金疮、箭镰、跌仆坠马、损骨伤筋、战伤感染等均有较大篇幅的介绍。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曾以军功世授绍兴卫指挥,在其著作中,曾多处反映出兵家伤科的治法和经验。明代另一位医家陈文治,为塞外著名将军,他所撰写的《疡科选粹》和总督陕西三边军务的武之望编著的《济阳纲目》,以及明嘉靖年间仕至兵部尚书的张时彻所撰著的《急救良方》,再加上清代曾任总兵的郑芝龙所撰写的《金疮跌打接骨药性秘方》等也均属于兵家伤科的范畴。

    3   战争改变了人类社会生态环境,改变了疾病谱,促进了外感热病理论及实践的发展

    战争加速了地区之间人口的流动,为疾病的传播提供了途径。一些本来散在发生的疾病出现了爆发流行,还有一些传染病从国外流入国内,最为典型的是天花。天花大概是在公元一世纪我国汉代时,由战争俘虏传入我国的,所以也叫“虏疮”。我国最早记录天花症状的是晋朝葛洪的《肘后方》:“以建武中于南阳击虏所得,乃呼为虏疮。” [4]

    残酷的战乱加剧了温疫的发生与流行,所谓大兵之后必有大荒,大荒之后必有大疫。战争频繁,灾荒不断,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冲击,饥饿和温疫接踵而至。从秦始皇统一中国至鸦片战争爆发的两千多年中,有记载的流行病至少发生过316次,曾出现过魏晋南北朝前期、宋金元时期、明末清初等三个流行高峰[5]。

    汉末及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势,群雄割据,战争四起,民不聊生,加之当时自然灾害(诸如水涝、干旱等)的连续发生,造成了“千里无鸡鸣,白骨蔽原野”的凄惨局面。张仲景的家族也难免于这种灾难,他所经历的时代(150~219年)较大的流行病至少发生过12次。医学必须在新的现实面前,去寻找预防和治疗的新方法,原有的经验和理论接受着考验,新的经验、新的理论不断总结与形成,临床医学得到了发展。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张机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伤寒杂病的临床及理论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伤寒杂病论》的问世为这一时期临床医学迈上新台阶的重要标志。

    金元时期,战乱较多,人口密度又高,预防措施不力,导致当时汴京发生了两次大疫。李杲脾胃内伤学说形成动因即与“汴京大疫”密切相关。宋金元时期政治上长期动荡不安,流行病接连发生,导致医学创新,促成了中国医学的一次跃进,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明末清初温病学派之诞生等无不与当时社会的医药需求有关。明末清初,连年战争,全国大疫流行,尤其江浙一带更甚,吴有性正处在这一重疫区,因而著成了《温疫论》。自十五世纪初至明亡的两百多年内,就发生过39次较大的温疫。崇祯十四年,开封一役,死亡数十万。四年后,京城鼠疫流行,死者逾二十万,以至“街坊闲人为之绝”。疫疡的流行,加速了病因学的研究,推动了温病学的,温病学派逐渐形成[6]。

    4   战争打破了旧的思想格局,改变了文化隔绝的状态,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

    宽松的环境是医药学术争鸣发展的根本保证。由于战争等原因,政府对学术方面的管束减少,客观上为学术争鸣提供了自由环境。长期处于严格的封建统治下,而战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打破了旧的思想格局,加之战争引发的文化侵略将外来文化和医学强行加入中医学领域,致使不同医学的融合成为可能。

    从两晋、南北朝到唐宋,尤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局方)著成后由朝廷颁发,相当于国家药典,行医者非此方书不能用,使得拘泥保守成方看病的局面达到了顶峰,造成了“医不求理,病不求医”的弊病[7]。《局方》禁锢思想,限制创新,扼杀了创新的萌芽,成为医学发展的障碍。战争倾复了北宋王朝,也摧毁了和剂药局,改变了《局方》独霸医坛的局面,酝酿了有利于新理论、新思想生长的土壤。

    战争导致各种医学知识的广泛交流融合,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医学处于重要的领先地位。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文化包括医学大规模传入中国并很快由沿海传播到内地。西医通过办、建学校、译医书等手段传播,改变了数千年单一的中医学独立存在的局面,出现了中医与西医并存的新格局[8]。

    另外,战争造成一些人才流向医学领域。少数民族的入侵,打破了儒士们“学而优则仕”的价值取向,仕途被阻,只得退而为良医。本来可以入仕途的,被迫转向医学,或自愿隐居从医,以掩盖其政治上的反抗活动,客观上促进了医学人才的优化,提高了医疗队伍的整体水平,改善了医学人员的思维和知识结构,推动了医学事业发展。宋金元时期,少数民族的统治在政治上排斥汉族,许多儒士被迫或者主动由仕途转向医学,其中张元素、李杲、纪天锡、李庆嗣等都由于各种原因由仕转医[9]。明末清初的方以志、吕晚村、傅青主等也是由于各种原因自愿由仕途转向医学的人才[1]。医学人才的优化则促成了医学的新发展。

【】
  [1]马伯英. 中国医学文化[M]. 第1版.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526-527.

[2]李牧. 新石器时代的外科手术[J]. 中华医史杂志,1986,16(1):12.

[3]黄仑,王旭东. 医史与文明[M]. 第1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3:28.

[4]孟庆云. 玉浆换骨天花散——天花的流行及人类免疫的成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7):78-81.

[5]梁俊. 中国古代医政特点及其对当今医政之启示[J]. 中华医史杂志,1994,24(1):9-14.

[6]谭国俊. 明代医学发展的社会因素[J].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1994,14(3):8-10.

[7]宜同飞. 中国医学学术流派[J]. 中医函授通讯,1998,17(4):4-6.

[8]甄志亚,傅维康. 中国医学史[M].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114.

[9]周俊兵. 金代政治因素对中医药发展之影响[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版),2004,5(3):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