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治疗外伤性脾破裂50例疗效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陈道宾,梁爱琴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探讨保守外伤性脾破裂的疗效。方法:所有患者绝对卧床休息,迅速建立静脉输液通路,快速输入晶体和胶体液,适量输血,以维持循环稳定;持续胃肠减压、禁食;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反复测定血红蛋白,24 h内Hb不低于70 g/L;适当使用止血药及抗生素;卧床2 w~3 w后可适当活动。结果:术中有3例患者因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体温升高、血压下降而中转手术。保守治疗成功的47例中有4例因过早活动而再出血,经再次保守治疗而痊愈,痊愈率为94%。结论:只要能正确诊断,严格掌握适应症,保守治疗外伤性脾破裂是可行的。

【关键词】  外伤;脾破裂;保守治疗;疗效观察

    传统上外伤性脾破裂以手术为主,但随着医学的,发现脾脏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因而外伤性脾破裂后,保脾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临床意义。近3年我院采取保守治疗50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0例患者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70岁,平均年龄35.2岁;按致伤原因分事故30例,高处坠落12例,打击伤8例;伤后至入院时间最短5 min,最长4 d,其中24 h内入院者44例,占88%;住院时间为6 d~32 d,平均21 d;脾损伤程度Ⅰ级20例,Ⅱ级15例,Ⅲ级9例,Ⅳ级6例;受伤后发生休克者11例,有合并他处伤者16例,其中肋骨骨折11例,颅脑损伤5例。

    1.2   诊断标准

    左肋部或腹部有明显外伤史;有失血表现;有腹部疼痛、肌紧张、压痛及反跳痛,叩诊有移动性浊音;腹腔穿刺时有不凝固血液;临床基本能排除腹腔内其它脏器的破裂;B超和(或)CT检查确诊为脾破裂。所有病例经B超检查确诊41例,CT检查明确33例。所有病例均符合上述6条诊断标准中的其中4条。

    2   方法

    所有患者置外科病房内监护,绝对卧床休息2 w~3 w;禁食,持续胃肠减压,并给予营养支持。禁食期间每日给予氨基酸250 mL,20%脂肪乳250 mL,维生素C 3.0 g,维生素B6 0.2 g,10%氯化钾40 mL~60 mL 。排气或排便后停止胃肠减压并给予流质饮食;快速补充血容量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液以生理盐水、林格液和胶体液(血或血浆)为主;严密监测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及尿量情况,若血红蛋白低于70 g/L,尿量少于17 mL/h应适量输血(400 mL~800 mL)并快速补液至尿量正常;使用止血剂及适当应用抗生素。立止血1 ku~2 ku小壶加入,连用3 d;氨苄青霉素6.0 mg、1次/d;甲硝唑250 mL、2次/d,静脉滴注,一般用5 d~7 d。

    3   结   果

    本组3例因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体温升高、血压下降而中转手术,手术证实脾损伤属Ⅲ级的1例,属Ⅳ级的2例。保守治疗成功的47例中有4例因过早活动而再出血,经再次保守治疗而痊愈。痊愈率为94%。治疗中输血量最多3 000 mL,最少200 mL,未输血11例。本组出院前均行B超和(或)CT复查,显示脾脏形态结构基本正常。

    4   讨   论

    脾脏在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脾切除术后发生肺部感染、伤口感染、血栓栓塞性病变的危险性明显增加,甚至可发生脾切除术后暴发性感染。随着基础研究的进展,脾外伤后的自行止血功能为非手术保脾提供了理论依据。 影像学的不但能明确诊断,且可为能否保守治疗提供依据。但保守治疗过程中存在一定风险,因此严格掌握保守治疗的适应症,加强治疗过程中的监测是成功的关键。对外伤性脾破裂进行保守治疗,首先要对脾破裂程度进行分级。根据笔者体会,采用美国外科损伤协会制定的Thomas分级标准[2]是可行的。根据临床表现、B超和(或)CT检查确定脾破裂存在,且损伤程度在Ⅰ~Ⅲ级者,可行保守治疗。外伤性脾破裂保守治疗的适应症为患者入院时血压平稳,或经输血400 mL~800 mL及快速补液后血压平稳;无合并腹内其他脏器损伤,动态观察腹部体征无进一步加重趋势;脾损伤程度在Thomas分级在Ⅰ~Ⅲ级者;伤后24 h左右血红蛋白不低于70 g/L; 无意识障碍、巨脾等疾病; 保守治疗过程中生命体征平稳,无再出血者。根据上述适应症保守治疗,总的方法为患者绝对卧床休息,迅速建立静脉输液通路,快速输入晶体和胶体液,适量输血,以维持循环稳定;持续胃肠减压、禁食;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反复测定血红蛋白,24 h内Hb不低于70 g/L; 适当使用止血药及抗生素;卧床2 w~3 w后可适当活动。总之,根据笔者体会,只要能正确诊断,严格掌握适应症,保守治疗外伤性脾破裂是可行的。

【】
  [1]戴朝六,许永庆. 脾外伤分级与外科治疗的选择[J]. 实用外科杂志,2004(12):71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