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达唑仑和异丙酚复合麻醉的临床研究
【摘要】 目的:观察咪达唑仑和异丙酚复合麻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ASAⅠ-Ⅱ级病人36例,随机分成咪达唑仑麻醉组、异丙酚麻醉组、咪达唑仑和异丙酚复合麻醉组(以下简称复合麻醉组)3组,每组12例。术前常规用药,以度冷丁50 mg、阿托品0.5 mg静脉注射后,分别给予相应的麻醉药物诱导,然后观察其麻醉效果。结果:3组病人术后不良反应均较轻,复合麻醉组病人循环功能较异丙酚组稳定,清醒时间较咪达唑仑组短,麻醉深度更为适宜。结论:咪达唑仑和异丙酚合用,麻醉效能呈协同作用,能保持循环功能稳定,对血压的影响较单独应用异丙酚小;能维持合适的麻醉深度,有利于病人术后意识恢复,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的合理的复合麻醉方法。
【关键词】 咪达唑仑 异丙酚 复合麻醉
两种麻醉药物复合应用,可增强麻醉效果,降低副作用,且可提供一个理想的麻醉起效和恢复时间[1]。我们在临床上采用咪达唑仑和异丙酚复合麻醉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ASAⅠ-Ⅱ级病人36例,随机分成咪达唑仑麻醉组、异丙酚麻醉组、咪达唑仑和异丙酚复合麻醉组(以下简称复合麻醉组)3组,每组12例。咪达唑仑组中男7例,女5例;年龄(54.8±11.7)岁;体重(65.1±11.1)kg。异丙酚组中男6例,女6例;平均年龄(56.1±14.0)岁;平均体重(64.4±8.5)kg。复合麻醉组中男8例,女4例;平均年龄(59.6±12.2)岁;体重(68±8.9)kg。3组病人在性别、年龄、体重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麻醉方法
术前常规用药,以度冷丁50 mg、阿托品0.5 mg静脉注射。咪达唑仑麻醉组:咪达唑仑0.1 mg/kg(徐州恩华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批号:H10980025)、万可松0.1 mg/kg,维持咪达唑仑0.1 mg/kg/h(间断给药)、芬太尼(3.1±0.5)μg/kg、氨氟醚吸入lso 1.5 %~2 %。异丙酚麻醉组:异丙酚2.0 mg/kg(西安力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H19990282)、万可松0.1 mg/kg,维持异丙酚2.0 mg/kg/h、芬太尼(3.5±0.2)μg/kg、氨氟醚吸入lso 1 %~1.5 %。复合麻醉组:咪达唑仑0.1 mg/kg、异丙酚1.0 mg/kg、万可松0.1 mg/kg,维持咪达唑仑0.05 mg/kg/h(间断给药)、芬太尼(1.5±0.2)μg/kg、氨氟醚吸入lso 0.5 %~1 %。以上3组诱导后均行气管插管,接麻醉机控制呼吸。间断静脉注射万可松维持肌肉松驰,术毕均用新斯的明、阿托品对抗。在整个麻醉与手术过程中,采用惠普MD5A型监护仪监测并记录3组病人麻醉前、诱导后、插管前、插管后、术中、拔管前、拔管后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监测呼气末CO2浓度的变化;观察停药后病人清醒的时间和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观察术中及术后病人是否有躁动、恶心、呕吐等反应;术后随访2 d,了解病人对麻醉过程的记忆情况和对麻醉的感受。
3 结 果
3.1 3组病人麻醉前后心率变化的比较 结果见表1。
3.2 3组病人麻醉前后平均动脉压变化的比较 结果见表2。
3.3 3组病人术毕意识恢复时间比较
3组患者术后意识恢复时间以异丙酚组最短,为10 min~15 min,咪达唑仑组最长达45 min~70 min,复合麻醉组介于异丙酚组和咪达唑仑组之间为20 min~30 min;意识恢复程度以异丙酚组最佳,在12例患者中,有4例轻呼能睁眼,8例能对答;复合麻醉组5例轻呼能睁眼,3例能对答,4例呈嗜睡状;咪达唑仑组10例强刺激能睁眼,2例呈嗜睡状。3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发生躁动、恶心、呕吐的反应率均低于1%。术后随访,咪达唑仑组和复合麻醉组病人有90%的患者只记得进入手术室,对以后各种事件均无记忆,对麻醉大多表示满意;而异丙酚组有90%的患者记得麻醉前行静脉穿刺等操作,对麻醉有一定程度的不良记忆。
4 讨 论
单独用药剂量大,副作用明显,复合用药与之比较更加合理而有效。咪达唑仑和异丙酚是近年临床应用较多的新一代麻醉药物,两者联合应用已在临床上引起重视。本研究表明咪达唑仑和异丙酚是二种比较理想的复合应用药物,主要表现在①可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稳定[2]。一种药物单独应用时由于剂量较大,对呼吸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异丙酚对循环的影响尤为明显[3]。在3组病人中,以异丙酚组患者平均动脉压下降和心率增快程度最为显著;当异丙酚与咪达唑仑合用时,对血压和心率的影响就不很明显,复合麻醉组患者在整个麻醉过程中基本保持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的稳定。②增强麻醉效能,维持麻醉平稳。有报道异丙酚和咪达唑仑合用后,可减少异丙酚用量52%[4]。本研究中,复合麻醉组异丙酚的剂量为异丙酚组的半量,手术过程中芬太尼和氨氟醚的用量亦较咪达唑仑组和异丙酚组少,双频指数(SEF)和边缘频率(BIS)值也较咪达唑仑组和异丙酚组更为理想。③取长补短,克服单独用药的不足。咪达唑仑是短效苯二氮■类药物,但大剂量应用后作用消失时间很长;而异丙酚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咪达唑仑和异丙酚合用后,克服了咪达唑仑诱导慢和意识恢复时间长等缺点,同时也减轻异丙酚静脉注射引起的局部疼痛[3]。总之,通过3组病人的临床比较认为咪达唑仑和异丙酚合用,麻醉效能呈协同作用,能保持循环功能稳定,对血压的影响较单独应用异丙酚小[6],同时能维持合适的麻醉深度,有利于病人术后意识恢复。因此,咪达唑仑和异丙酚合用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的合理的复合麻醉方法。
【文献】
[1]李正,彭章龙,于布为. 咪达唑仑对异丙酚诱导需要量的影响[J].临床麻醉杂志,2003,19(10):610-612.
[2]徐福涛,顾晓萍,业光衡,等. 咪达唑仑和异丙酚联合诱导的临床观察[J]. 临床麻醉学杂志,2000,16(8):408-409.
[3]宗明江,赵豫华,周丽萍,等. 咪达唑仑或丙泊酚伍用芬太尼对镇 静深度和呼吸、循环的影响[J]. 临床麻醉学杂志,2005,21(1):13-16.
[4]Delucia J A ,White P F. Effect of midazolam on induction and re-covery characteristics of propofol[J]. Analg,1992(74):63.
[5]郑吉键,庄心良,杜冬萍,等. 异丙酚和咪达唑仑复合对交感神经元钠通道电流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1,21(11):686- 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