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用于血管吻合术后辅助用药36例临床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亚宁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  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 克林澳 血管吻合术

  1   临床资料

    96例病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15例;年龄18岁~59岁,平均年龄38.5岁;锐器伤23例,机器绞伤12例,撞碰伤25例;单纯血管损伤26例,骨折合并血管损伤34例;伤后血管再通时间小于6 h 46例,大小6 h小于12 h 10例,大于12 h 4例;血管直接吻合49例,血管移植11例。组36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0例;年龄16岁~65岁,平均年龄40.5岁;锐器伤12例,机器绞伤16例,撞碰伤18例;单纯血管损伤13例,骨折合并血管损伤23例;伤后血管再通时间小于6 h 27例,大小6 h小于12 h 7例,大于12 h 2例;上肢血管损伤19例,下肢血管损伤17例;血管直接吻合27例,血管移植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因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术后立即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20 mL,低分子右旋糖酐300 mL,罂粟碱30 mg,每日1次,连用14 d。治疗组患者入院行血管直接吻合或静脉移植吻合,返回病房后,立即给予320 mg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北京四环制药公司生产,批号:040313,80 mg/支)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或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14 d,未辅助其他传统的抗凝、解痉类药物。

    3   结   果

    3.1   疗效标准

    有效:远端肢体动脉搏动良好,末梢循环好,肢体功能恢复良好。显效:发生血管危象,或术后肢体残留部分功能障碍。无效:远端肢体坏死,二期行截肢术。

    3.2   疗效观察

    3.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结果见表1。

    3.2.2   两组患者随访半年后患肢功能评分、肢体肿胀程度判定以及与对侧健肢比较   对照组60例患者中,轻度22例(36.7%),中度24例(40.0%),重度14例(23.3%);治疗组36例患者中,轻度20例(55.6%),中度13例(36.1%),重度3例(8.3%)。两组患者随访半年后患肢功能评分、肢体肿胀程度判定以及与对侧健肢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4   典型病例

    王某某,男性,35岁,汉族,煤矿工人。主因:右前臂机器绞伤,伴伤口出血,末梢发凉发麻8 h入院。入院查体:右前臂中段可见6 cm×20 cm伤口,肌肉、肌腱断裂外翻,尺、桡动脉断裂栓塞,腕部尺、桡动脉触摸不到,末梢苍白、发凉,大鱼际肌腱硬韧无弹性,拇指弯曲挛缩变形。入院后急行扩创,肌腱、肌肉修复,尺、桡动脉吻合,术后给予320 mg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硬韧的大鱼际肌腱软化,拇指主动屈伸活动逐渐恢复,肢体获得保全。

    5   讨   论  

    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为新一代具有弱钙拮抗作用的内源性腺苷增效剂,具有扩张血管和促进细胞营养代谢的双重作用,即选择性抑制Ca2+向肢体血管平滑肌细胞内流,使血管平滑肌松弛,扩张肢体血管,可有效防止血管吻合处痉挛,减少因吻合口痉挛狭窄所造成的血管危象;增加红细胞的柔韧和变形能力,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血小板凝集,预防吻合口栓塞所造成的血管危象;可充分利用内源性腺苷的组织保护作用,阻断缺血造成肢体远端组织损伤,提高组织细胞的抗缺氧能力,特别是对于血管再通时间大于12 h,远端肢体因缺血时间过长,出现缺血性肌挛缩,部分组织开始出现坏死的患者,疗效尤佳。通过腺苷增效,使腺苷与A2受体结合,抑制中性粒细胞的黏附,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微循环,可促进静脉血液回流,有效减轻肢体缺血所致的肢体肿胀,降低骨筋膜室间隔综合症的发生,提高肢体成活率[1~2]。在临床实践中应用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作为血管吻合术后的药物,我们体会到其具有明显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提高缺血组织再灌注及抗缺氧能力,特别是对肢体远端小动脉解痉作用尤为显著。腺苷与A2受体结合,抑制中性粒细胞黏附,减轻炎症反应,减轻肢体肿胀,大大提高了血管吻合术后肢体的存活率,有助于肢体存活后功能的恢复,是一种疗效好、使用安全、值得推广的血管吻合术后辅助用药。

【】
  [1]张丽,黄道飞. 心脑血管病新药马来酸桂哌齐特药理及临床综述[J]. 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0(76):7 002-7 003.

[2]耿洪业,王少华. 实用治疗药物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 060-1 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