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止血固脱法治疗过敏性紫癜肾炎136例疗效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世霞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  过敏性紫癜 肾炎 止血固脱方 血证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36例中门诊病人110例,住院病人26例;年龄在6岁~43岁之间,平均22.5岁;病程3 d~1年;就诊时仅有肾脏表现者88例,合并皮肤紫癜者48例;初患41例,激素及抗组织胺药物治疗无效者63例,停用西药后复发者32例。

    1.2   诊断标准

    参照1990年颁布的《血液病诊断及治疗标准》,过敏体质或有较肯定的过敏原引发[2]。具有下述临床表现:  ①前驱症状:在紫癜发生前1 w~3 w有低热、上呼吸道感染及全身不适等症状;②有典型的皮肤紫癜及相应皮损; ③病程中可有腹痛或关节疼痛,伴肾脏受累,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功能及凝血时间正常,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有肉眼或电镜下血尿、蛋白尿。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血管炎。

    2   治疗方法

    就诊时皮肤紫癜已愈,单纯肾脏受累,表现为肉眼或电镜下血尿、蛋白尿者,给予中药止血固脱方并随证加减,注意休息减少活动,避免接触明显过敏原。止血固脱方药物组成:黄芪30 g,金樱子30 g, 芡实30 g,血余炭 30 g,蒲黄炭30 g,生地炭30 g,升麻炭30 g,焦三仙各15 g,葛根 15 g,甘草9 g。痰湿明显者加半夏9 g, 陈皮15 g,茯苓15 g;湿热明显者加忍冬藤30 g,黄柏15 g,苍术15 g,滑石15 g,萆薢15 g。皮肤紫癜合并肾脏受累予止血固脱方加半枝莲30 g,白花蛇舌草30 g,蝉衣10 g,僵蚕10 g。病情渐轻后,可适当活动,可接触部分过敏原(已证实强烈过敏原仍要避免),并以止血固脱方加山慈菇30 g,白花蛇舌草30 g,蝉衣10 g,地龙10 g善后。

    3   结   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1990年颁布的《血液病诊断及标准》[1]。显效:治疗后症状消失,尿常规检查阴性,尿微量白蛋白检查阴性,与未治疗或其他方法治疗相比达到痊愈所需时间显著缩短,并发症发生率及1年内复发率显著减少。有效: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尿常规检查仅留潜血(±~++),蛋白(-),与其他方法治疗相比达此程度所需时间明显缩短,或治疗痊愈后,2个月内复发者。无效:治疗后,病情无明显好转,尿常规检查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或蛋白、潜血加重者。

    3.2   疗效观察

    136例患者中,显效 38例,有效8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2.5%。3例因对中药不耐受而中断治疗。

    4   讨   论

    过敏性紫癜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年龄跨度大,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该病可影响多个脏器,病情迁延难以彻底治愈,尤以肾型病情较为严重[3]。儿童发病较成人更为多见,对患者及家属身心健康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临床上西医多采用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停药后易反复,且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长期服用副作用明显,对儿童尤为显著。既往多用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或单纯补气摄血治疗,效果欠佳,且每易伤脾败胃,甚或不能坚持治疗。笔者认为皮肤紫癜及肾或毒邪直中于肾,皆可导致肾气不固,封藏失职,精微物质及血液滑脱,随小便而下。故临床治疗过敏性紫癜(肾型)必以止血固脱为第一治疗要义,正如《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笔者经多年临床观察,止血固脱方既能固摄精微物质及血液防其从小便而下,又无伤脾碍胃之嫌,随症加减,疗效显著。

 

【】
  [1]赵荣莱. 临床中药学研究进展[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172-179.

[2]张之南. 血液病诊断及治疗标准[M]. 第2版. 天津:天津技术出版社,1998:285-289.

[3]赵永梅. 当归饮子加减治疗过敏性紫癜肾炎28例[J].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5(3):32-33.

[4]梁华平,张艳,耿波. 黄芪多糖对烧伤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4,1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