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造影检查肝局灶性病变的临床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海燕,李歆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  肝脏;局灶性病变;超声造影;分析

    在各种超声检查时,许多组织脏器及组织脏器与病灶间的回声检查接近,超声不能或难以分辨,造成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困难。此时,将强于或弱于被检组织脏器与病灶回声的物质引入体内,形成对比,即超声造影(CEUS),我们采用CEUS技术检查肝脏局灶性病变,提高了检出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06年3月至2006年9月我院68例经常规超声检查不能完全明确诊断接受CEUS检查的患者,男40例,女28例,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38.8±10.2)岁,53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获得病理诊断,15例经CT、MR、化验等检查及密切随访观察证实为良性。

    1.2  仪器  超声检查使用Acuson Sequoia 512彩色多普勒成像仪,4V1探头,频率1.0~4.0MHz,配备对比脉冲序列(CPS)超声造影成像技术。造影剂:使用声诺维,1.6~2.4ml混悬液经肘静脉团注。B型超声扫查肝脏后注入造影剂,连续6~8min观察肝脏及病灶的增强情况,第8~30s为动脉相,31~120s为门静脉相,121s以后为延迟相[1] 。

    2  结果

    5例局灶性脂肪缺损,3例局灶性脂肪变性和4例肝再生结节与周围正常肝实质同强度、同步增强,同步廓清;3例肝囊肿与肝实质比较呈造影剂充盈缺损状态。其余肝内良恶性肿瘤见表1。

    CEUS检出肿块数目多于常规超声,共检出新病灶18个。另外,CEUS使肿块边界更清晰,肿块大小测量更准确。表1  观察肝脏局灶性病变超声造影增强时间状况注:1)与HCC比较P<0.05;2)与肝血管瘤比较P<0.05

    3  讨论

    对肝局灶性病变通常先用超声检查发现病变,在前做CEUS检查可以对病变的性质做进一步鉴别。肝脏接受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血供,使得肝脏增强具有特殊表现。CEUS能够通过组织的血供状态即增强表现明确病变的性质,HCC在动脉相肿瘤呈快速高强度的均匀或非均匀的增强改变,其增强的强度明显高于周围肝组织,可见瘤周及瘤内扭曲增强的血管和血管湖,之后门脉相相对快速消退,出现低于周围肝组织回声状态,即造影剂的“快进快出”特征,是HCC与血管瘤、转移癌等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2,3]。乏血供转移性肝癌动脉相中心部呈低增强伴有典型的边缘高增强,呈晕环状。富血供的转移癌动脉相为均匀高增强。早期门脉相高增强的晕环廓清,继而整个病灶廓清。延迟相无论乏血供还是富血供均呈低增强。肝血管瘤动脉相呈现瘤周围结节样、环形或环形趋势的向心性高增强,之后门脉相与延迟相向心性渐进性增强,中心部充盈增强缓慢,门脉相及延迟相表现可为高增强或分别为高增强、等增强,即“边缘快进,整体慢出”模式。局灶性结节增生动脉相早期出现造影剂的离心样充填并可见呈放射状排布或轮辐状的血管,之后,与周围肝脏组织比较其呈均匀的高增强,门脉相病灶为等增强,延迟相为持续的等增强或轻度高增强。肝腺瘤若无局灶性坏死、出血时,早期动脉相为均匀的增强,动脉相晚期及门脉相早期随着造影剂廓清呈现略低回声的低增强,门脉相晚期及延迟相病灶呈更为清楚的低增强。

    CEUS检查在肝肿瘤数量的诊断方面优于常规超声和Spiral CT。尤其在检测1cm以下的亚厘米病灶方面,超声造影的显示能力可优于或至少与Spiral CT具有同样的敏感性,同时,也使亚厘米级的肝脏肿物检出率由彩超的56%提高到96%[4]。与CT和MRI相比,超声造影拥有安全性好,较少过敏反应,实时性,检查费用相对较低等优越性。使边界不清晰的肿瘤更加清晰,范围增大,这可能与肿瘤生长方式呈膨胀性、浸润性,侵犯周围血管,导致局部扩散。

    CEUS检查的局限性:目前的实时超声造影检查,只能获得相对局部或临近病灶的资料,无法对肝内多发病变、不同性质的病变同时观察其强化特征,一次造影难以全面观察。另外,当病变位置过深或显示困难时超声造影效果可能受到影响。

【】
  [1]EFSUMB Study Group. 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contrast agents in ultrasound[J].Ultraschall in Med,2004,25:249-256.

[2]吕明德,杨建勇.腹部外科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5-140.

[3]Isozakl T, Numatak,Kiba T.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hepatic tumors by using contrast enhancement patterns at US[J].Radiology,2003,229:798-805.

[4]项明慧,任卫东.临床超声造影诊断图谱[M].沈阳:辽宁技术出版社,2007.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