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增生病的综合治疗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韦兴中 时间:2010-07-13

【摘要】  乳腺增生是由于雌、孕激素平衡失调,雌激素持续刺激乳腺组织所致。单用西药起效快,但作用难于持续,长期服用毒副反应多,复发率高;单用中药治疗疗效肯定,散结效果明显但起效较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并结合心理疗法,符合个体-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克服了各种治疗方法的局限性和不良作用,提高并巩固了疗效。

【关键词】  乳腺增生病 心理疗法 个体-心理-社会 研究进展 综述

    乳腺增生病(hyperplastic disease of breast, HDB)是一种既非炎症,又非肿瘤的良性乳腺疾病,即乳腺导管和小叶在结构上的进行性和退行性变化失衡的结果。乳腺增生病占育龄妇女的40%,占乳腺疾病的70%~78%。其高发年龄段为30岁~45岁的女性。该病的治疗单用西药治疗起效快但作用难于持续且毒副反应多,单用中药起效相对较慢但疗效肯定。综合中西医的长处并结合心理调试和训练治疗该病疗效肯定、副作用小、复发率低 [1]。

    乳腺增生病表现为乳房胀痛、刺痛、串痛或隐痛,甚至运动、衣服摩擦亦感疼痛。疼痛不规则,有时向腋下、肩背、上肢放射,有时表现为乳腺外形胀满,多数月经前1 w左右疼痛或疼痛加重,经后疼痛消失或减轻 [2]。

    1   中医药治疗

    1.1   分期治疗

    乳腺随冲任、血海在一个月经周期中有先充盈后疏泄的变化,有先增殖后复旧的不同过程,这种增殖复旧的过程发生紊乱是乳腺增生病的病机 [3]。女性月经周期为阴阳消长的转化过程,乳房在月经周期中的生理变化为经前充盈,经后疏泄,遵循此原则,在治疗本病中,应从调经论治,按月经周期辨证治疗乳腺增生病。月经周期前半期:月经来潮后,血海空虚,阴血不充,此时为阴血的恢复和滋长期,乳房随经血外泄,肝气得疏,使乳腺小叶由增殖转为复旧。此期予以补肾、调冲任药物,旨在调节经后性轴受抑状态,调节性激素平衡。方药以六味地黄汤为主;月经周期后半期(排卵期、黄体期):此时阴血充足,肝气旺盛,冲任之气充盛,使乳腺小叶发生增生,若肝郁不疏,气滞痰凝血瘀,经络阻塞,结滞乳中而成乳癖。此时中药多以疏肝解郁,行气活血,软坚散结为主,旨在调和肾阴肾阳的基础上缓解大脑皮质的紧张状态,改善性腺微循环,使冲任之血气充盛及肝之疏泄调畅,肝、肾、脾得到调理,乳房增生与复旧循环交替 [4]。

    1.2   调摄冲任法

    陈德铭教授认为该病的病机为冲任失调,肝气郁结。治疗选用仙茅、仙灵脾等药,温育肾阳,调畅精血,充盈冲任;香附、郁金等疏肝解郁;更配合三棱、莪术等活血化瘀,共奏疏肝活血之效。各药配伍,可使冲任、血海充盈,气血调畅,肝气舒畅条达,血行畅通,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5]。

    1.3   补肾调周法

    补肾调周法是顺应妇女月经周期演化,增强患者体质的治疗方法。具体内容为:根据妇女月经周期中阴阳消长转化的规律,把女性的一个月经周期分为4个阶段:经后卵泡期、经间排卵期、经前黄体期、行经期。依据各个阶段阴阳消长转化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经后期以阴长为主,治以补肾养阴为主,维持阴长至重;排卵期则重阴转阳,开始月经周期的第1次转化,转化的结果为排卵,治宜补肾调气血促排卵;经前期则以阳长为主,治以补肾助阳为主,维持阳长至重;行经期则为月经周期中的第2次转化,重阳转阴,月经来潮,此阶段以疏肝理气调经为主 [6]。

    2   西药治疗

    2.1   激素制剂

    包括雄激素、黄体酮、激素受体抑制剂三苯氧胺、抑制催乳素制剂溴隐亭、丹那唑等 [7]。

    2.2   碘制剂

    常用复方碘溶液或10%的碘化钾溶液5 mL,每天3次口服。于经前症状最明显时使用,效果最佳 [8]。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叶莉莉 [9]以柴胡、炙甘草、白芍、当归、蒲公英、夏枯草、鸡血藤等药组成乳腺1号方,日1剂水煎服,停经服用,并配用维生素B1、B6及谷维素各20 mg,日3次,维生素E 50 mg,甲基睾丸素5 mg(月经第16 d~25 d用),口服每日2次。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用药(1~2)个疗程。

    4   心理疗法

    对待病人态度和蔼,耐心询问,仔细检查,认真解释乳腺增生病的病因、可治愈性及与乳癌的关系,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消除顾虑,使其保持平静的心态,增强治病的信心;与患者家属取得联系,说明患者的病情,解释他们的参与对疾病的治疗起重要作用;嘱其家人多与患者进行思想交流,多鼓励多安慰,尤其是学生患者,帮助其建立自信,正确认识升学与前途问题;生活要有规律,注意饮食结构,荤素合理,忌辛辣生冷及暴饮暴食,少吃燥热、油腻的食品,每日保持8 h睡眠,对有睡眠障碍的患者配合一定的药物治疗;要求患者建立并养成一种有氧运动习惯,每周运动2次以上,每次至少半小时;每天做1次~2次精心怡养,舒展胸臂,呼吸吐纳数分钟;如有情绪波动随时和医生联系和沟通 [10]。

    5   手术

    乳腺增生病是乳腺的良性增生病变,一般主张保守治疗。但有1.0%~1.8%的患者会发生恶变,与乳腺癌关系密切。所以当乳腺增生病有以下情况时,建议患者接受手术治疗:①乳腺增生病变局限在单侧乳房的某一象限,特别是在乳房的外上象限;肿块体积较大、质地较硬,经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者。②年龄35岁以上,具有母系乳癌家族史,且乳房肿块呈结节状,经各种治疗未见明显缩小者。③原有的增生性乳房肿块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大者。④原有的乳腺增生病在观察、治疗过程中,近期症状及体征有所加重,钼靶X线摄片等影像学检查及针吸细胞学检查结果与前次相比,病变有进展,提示有恶变可能者。⑤绝经后的老年妇女新近出现乳腺增生表现,如乳房疼痛、腺体增厚等。⑥乳腺增生病患者经针吸细胞学检查或活检证实乳腺上皮细胞增生活跃,甚至开始有异性性改变者,应做增生肿块切除术或乳腺单纯切除术。必要时,进行术中冰冻切片病理检查 [11]。

    6   结   语

    祖国医学对乳腺增生病有较深入的论述,乳腺增生属中医“乳癖”范畴,治疗本病以肝为本,“木郁不达,乳房结癖”,“其核随喜怒而消长”。肝郁痰凝,结聚乳络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故治宜疏肝解郁,以调肝为主,佐以活血行气,化痰软坚 [12,13]。医学认为月经周期受下丘脑—垂体促性腺激素水平周期节律的调节,乳腺也出现相应的增殖和复旧的周期性变化。在生理情况下,月经的前半期即卵泡期,激素水平逐渐升高,刺激乳腺组织及导管增生;月经来潮后,雌、孕激素水平降低,乳腺组织萎缩复旧。若雌、孕激素平衡失调,使雌激素持续对乳腺组织刺激,使乳腺一直处于增殖不能复旧或复旧不全之中,久而久之,可引起乳腺增生。基于这一理论,西医认为口服三本氧胺可以封闭雌激素对乳腺的作用,临床实践中证实疗效肯定,但长期应用副作用较多 [14,15]。

    中药治疗乳腺增生止痛散结有一定效果但起效较慢,忽视了情绪等精神因素对乳腺代谢的影响,因此并不能完全避免复发。西药作用和机制明确,起效快,服用方便,但长期使用副作用明显,复发率高。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并结合心理疗法,符合个体—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克服了各种治疗方法的局限性和不良作用,提高并巩固了疗效。

【】
  [1]马宏光,郭改会,潘瑞芹. 乳腺增生病的综合治疗[J]. 中日友好学报,2005,19(5):262-264.

[2]张良,孟祥毅. 浅谈乳腺增生症[J]. 邯郸医学高等专校学报,2005,18(2):155.

[3]王玉玺,王松岩. 乳腺增生治则探析[J].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4):285-286.

[4]田莹,林毅. 乳癖从经论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11):1 417-1 419.

[5]吴菊生. 陈德铭调摄冲任法治疗乳腺增生病[J]. 中医文献杂志,2005(3):47-48.

[6]景彦林,罗雪. 夏桂成教授运用调周法治疗乳腺增生经验[J]. 中医药导报,2005,11(7):7-8.

[7]秦明芳,李颖,李廷冠. 中医为主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研究进展[J].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18(1):97-98.

[8]刘义芬,陈章生. 单味夏枯草治疗乳腺增生病32 例临床观察[J]. 时珍国医国药,1999,10(10):772.

[9]叶莉莉.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283例[J]. 福建中医药, 1999,30(3):17.

[10]樊华,周钊. 心理疗法配合乳癖消治疗乳腺增生病临床观察[J]. 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5,15(2):38-39.

[11]陈丕烈,李雪峰. 消块饮和消3贴剂治疗乳腺瘤样增生30例临床观察[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23(3):22.

[12]王爱珍,张帆. 乳腺1号合消结散治疗乳腺增生症的研究[J]. 新疆中医药,1999,17(4):22-23

[13]王庆霞.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并子宫肌瘤12例[J]. 江苏中医, 1998, 19(6):23.

[14]刘桂芝,崔结宗. 疏肝消癖饮配合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170例[J]. 辽宁中医杂志,1998,25(8):362.

[15]陈丽萍. 中西药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50例疗效观察[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10(3):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