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沟肠杆菌致新生儿感染17例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阴沟肠杆菌致新生儿感染的耐药性、效果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分离出的17株阴沟肠杆菌进行药敏分析并依据药敏进行治疗。结果 17株阴沟肠杆菌内感染占70.59%,ESBLs阳性率为23.53%,对多数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高度耐药,对第四代头孢类抗生素敏感性达80%,对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洛培南高度敏感,均为100%;经治疗后13例痊愈,4例死亡,治愈率为76.47%。结论 医院内感染是新生儿期阴沟肠杆菌感染的主要途径,病死率高,临床应在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同时严格消毒灭菌,减少侵袭性操作以减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 肠杆菌,阴沟;婴儿,新生;交叉感染;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阴沟肠杆菌是肠杆菌科中的一种常见条件致病菌,普遍存在于水、污水、土壤和蔬菜中,也寄居在人的皮肤、呼吸道和泌尿道等部位,可引起呼吸道、泌尿道、伤口感染及败血症等。本科在2002年1月~2005年12月共收治17例新生儿阴沟肠杆菌感染病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7例新生儿中,男11例,女6例,体重<1500g 3例,1500~2499g 4例,≥2500g 10例,平均体重2613g,日龄4~26天,平均12.49天。17例患儿中败血症11例(其中并发化脓性脑膜炎3例),肺炎4例(其中社区获得性肺炎2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2例),皮肤脓肿1例,肠道手术后化脓性腹膜炎1例。
1.2 方法 阴沟肠杆菌采用法国梅里艾公司的API系统进行菌种的鉴定和药敏试验,双纸片法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结果按照1999年NCCLS标准判定。
2 结果
2.1 菌种分布 17例患儿共有血液、脑脊液、痰液、脓液、腹水标本21份检出阴沟肠杆菌,其中3例脑脊液与血液、1例腹水与血液同时检出阴沟肠杆菌且药敏结果相同,视为同一菌株,17株阴沟肠杆菌的标本分布及感染原因,见表1。
表1 17株阴沟肠杆菌标本分布及感染原因(略)
2.2 药物敏感试验 检出的阴沟肠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多数第三代头孢菌素高度耐药,对第四代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抗生素敏感性较高,碳青霉烯类高度敏感。药敏试验结果,见表2。
2.3 ESBLs阳性率 17株阴沟肠杆菌中共检出ESBLs菌株4株,阳性率为23.53%。
2.4 治疗结果 17例患儿均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治疗,13例痊愈,4例死亡,死亡4例中化脓性脑膜炎2例,化脓性腹膜炎1例,败血症1例,死亡原因均为严重的感染性休克。
3 讨论
阴沟肠杆菌系革兰阴性杆菌,属肠杆菌科肠杆菌属,作为条件致病菌,主要发生于免疫机能低下者,是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1]。本组17例中医院内感染12例,占70.59%,说明医院内感染是新生儿感染阴沟肠杆菌的主要途径,可能因新生儿期机体发育不成熟,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低下,故极易发生感染;且新生儿感染局限能力差,血脑屏障功能差,故易导致败血症与化脓性脑膜炎[2],本组17例患儿败血症与化脓性脑膜炎共11例,占64.71%。
表2 17株阴沟肠杆菌体外药物试验结果(略)
阴沟肠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高产AmpC酶和ESBLs是其耐药的主要机制[3];研究显示[4],近10年来,β-内酰胺类抗生素特别是第三代头孢素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使革兰阴性杆菌产生β-ESBLs的能力越来越强,耐药率亦增加;本组资料显示阴沟肠杆菌ESBLs的阳性率为23.53%,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均大于50%,对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的敏感率达到80%,对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洛培南高度敏感,均为100%,与相关研究相符[4],因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具有中枢神经毒性和胃肠道反应[5],故对于新生儿阴沟肠杆菌感染宜首选头孢吡肟,头孢吡肟耐药者可选用毒性较低的第二代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美洛培南,本组17例患儿选用头孢吡肟11例,美洛培南治疗6例,治愈率为76.47% 。本组资料还显示,阴沟肠杆菌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抗生素敏感性较高,但因其毒副作用较大,新生儿不宜使用[6],故临床意义不大。
新生儿期阴沟肠杆菌感染病死率高,应对其有足够重视,临床应在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同时严格消毒灭菌,减少侵袭性操作以减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
[1] 周光,沈定霞,罗燕萍,等.临床阴沟肠杆菌感染的分布与耐药特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3):340-342.
[2]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37-342.
[3] 顾怡明,张杰,俞云松,等.多重耐药阴沟肠杆菌流行状况及耐药机制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12):1321-1324.
[4] 马越,李景云,张新妹,等.1995~2002年阴沟肠杆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分析[J].四川生理杂志,2004,26(1):1-4.
[5]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J].临床药学杂志,2005,14(3):7-12.
[6] 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儿科药学专业组.抗菌药物儿科临床合理应用指导意见[J].儿科药学杂志,2006,12(1):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