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136例孕产妇死亡分析
作者:刘秀姣,梁海燕,张素梅,韦碧霞
【摘要】 目的 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维护妇女的生殖健康。方法 统计和分析136例孕产妇死亡报告卡。结果 2006年孕产妇死亡率为50.30/10万,与2004年和2005年相比下降率分别为66.53%和46.70%。产妇死亡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孕产妇死亡的前3位死因为产科出血、羊水栓塞、产褥感染。结论 政府重视,加快卫生改革,提高住院分娩率,加强三级妇幼卫生信息管理建设及计划生育管理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孕妇;产妇死亡率;病因分析;干预措施
孕产妇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文化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母婴安全的重要指标。为找出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有效地降低我市的孕产妇死亡率,现将我市2004~2006年孕产妇死亡情况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为2003年10月1日~2006年9月30日河池市11个县(市、区)内有正式户口的孕产妇,包括计划外的孕产妇。凡监测地区内孕产妇从妊娠开始至产后42天内死亡者,不论妊娠各期和部位,凡与妊娠有关或因妊娠病情加重及原因造成的死亡均报告孕产妇死亡,但妊娠各期的意外死亡者不计在内。
1.2 方法 按孕产妇死亡监测方案要求,由乡村医生或保健员收集资料,县级以上的医疗保健人员负责核对并填写死亡报告卡,县(市)、市、省级审核、评审。查对死因及相关因素,根据个案卡进行统计分析。
1.3 统计方法 所有资料输入机并用SPSS10.0统计包进行检验处理。
2 结果
2.1 孕产妇死亡率 2006年河池市监测地区活产数53682例,孕产妇死亡27例,孕产妇死亡率为50.30/10万。与2005年相比下降率为46.70%,经统计学处理,χ2=6.25,P<0.05,说明监测地区不同年份孕产妇死亡率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
2.2 孕产妇主要死亡原因 2006年河池市监测地区孕产妇死亡的前3位病因及构成比依次为产科出血、羊水栓塞、产褥感染。2006年与2004年比较,监测地区主要孕产妇死因别死亡率有不同程度变化,其中产科出血下降了37.04%,产褥感染上升68.03%,羊水栓塞上升14.29%。各死因构成比经统计处理差异无显著性,见表2。
表1 2004~2006年监测地区孕产妇死亡状况(略)
2.3 产科出血的死因构成 2006年监测地区发生产科出血孕产妇死亡9例,死因构成比占33.33%,较2004年下降了37.04%,但仍为孕产妇死亡的第一位死因。宫缩乏力和异位妊娠是产后出血的主因,见表3。
2.4 孕产妇死亡的相关因素
2.4.1 一般情况 136例死亡的孕产妇中年龄在18~44岁,小学以下文化程度123例,占90.44%;人均收入在100元以下的64例,占47.06%;家居山区、不便121例,占88.97%;少数民族129例,占94.85%;计划外生育66例,占48.53%。低文化层次,经济贫困,交通不便,民族陋习,计划外生育均是孕产妇死亡的相关因素。
2.4.2 死亡孕产妇接受产前保健情况 136例死亡的孕产妇中约有1/2的孕产妇未接受产前保健,死亡的孕产妇产前保健次数几乎都在5次以下,见表4。
表2 2004~2006年监测死亡孕产妇主要死因构成(略)
表3 2004~2006年河池市监测地区产科出血原因及其构成比(略)
表4 2004~2006年河池市监测死亡孕产妇接受产检情况(略)
2.4.3 死亡孕产妇的分娩与死亡地点 已分娩的100例产妇中,在家中分娩的比例占49%,在家死亡的孕产妇比例为46.32%;死在各级医疗机构的占53.68%,死在途中的比例占46.32%。经统计学处理,死亡孕产妇分娩与死亡地点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
2.4.4 孕产妇死亡评审结果 自治区级对孕产妇死亡评审结果为不可避免死亡13例,占9.56%,可避免死亡和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123例,占90.44%。说明今后我市降低孕产妇死亡率仍有较大潜力。死亡孕产妇存在的问题中以个人家庭态度问题为主,其次为知识技能问题,包括个人家庭知识水平及医疗保健系统的知识技能。
3 讨论
3.1 继续加大妇幼卫生保健投入 由于孕产妇死亡是由医学与社会诸多因素相互交织与作用的结果,所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要政府重视的前提下靠多方面的协同干预[1]。2005年降消项目及“母亲安全工程”在全市实施后,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孕产妇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但仍远高于广西监测水平[2]。为了巩固“降消”成果,政府应加大对妇幼卫生保健投入,改善农村地区妇女儿童卫生保健条件,加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利用服务的能力,才能促进民族区域协调,整体提高我国妇女儿童健康水平。
3.2 加快农村卫生改革,提高住院分娩率 监测资料显示,近半数死亡孕产妇在家中分娩,高比例的非产科人员接生,必然有较高的死亡率。要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提高住院分娩率是关键。但由于河池市属老、少、边、山、穷地区,农村孕产妇仍有无钱住院分娩的现象,因此,要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完善贫困孕产妇救助制度,继续限价住院分娩及设置贫困孕产妇免费待产室,促进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
3.3 建立三级妇幼卫生信息管理 本监测资料还发现,死亡的孕产妇中约有1/2的孕产妇未接受产前保健。因此,笔者认为要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规范围生保健是首要的基础措施。充分发挥三级网络作用,开展孕情摸底及早“建卡”,加强产科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孕产妇系统管理及高危妊娠管理水平,提高各级妇幼人员的急救、应急能力,这是确保孕妇平安分娩减少孕产妇死亡的技术保障。否则,住院分娩就会成为孕产妇死亡地点的转移。
3.4 完善产科急救绿色通道 由于分娩过程瞬息万变,某些未确定的因素,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意外而危及母婴健康甚至生命。所以在市、县级医疗机构产科均应建立院内、外一体化的产科急救绿色通道,强调学科间的密切配合,以保证绿色通道畅通无阻,维护妇女生殖健康。
3.5 重视孕产妇死亡评审 从孕产妇死亡评审的结果看,可避免死亡和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占90.44%。分析其影响因素就有半数以上与个人、家庭知识、态度、资源有关,22.61%与医疗保健机构知识、态度、资源、管理有关。这说明,要彻底转变少数民族地区的生育陋习,还需要妇联、媒体、等部门的大力配合;同时要重视孕产妇死亡评审工作,找出孕产期保健及产科处理上的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将防治对策及改进意见等信息及时反馈,这对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将起着积极作用。
3.6 关注弱势高危人群 连续的监测资料显示,有半数以上死亡的孕产妇为计划外生育,这些孕妇很少到进行产前检查并多选择在家中分娩,在发生危急情况送医院时常因延误而丧失生命。如何做好弱势高危人群的孕产期保健服务还有待与计生部门共同努力解决。
【】
[1] 田宏,张明,陈惠池,等.孕产妇死亡研究现状[J].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4,6(20):379-380.
[2] 陈赤.2003年广西孕产妇死亡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05:20(9):1135-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