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胃霉菌感染18例临床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陈波,文建梅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  关键词:食管;胃;真菌;感染

  霉菌感染是食管胃感染性疾病中较常见的一种,常为食管胃病变或全身多器官病变的并发症。现将我院2002年2月~2006年8月收治的18例食管胃霉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8例食管胃霉菌感染患者中,男8例,女10例,男女之比为1∶1.25,年龄45~75岁,平均52岁,病程2周~10年。临床表现为咽部不适、食管异物感、吞咽疼痛或困难和胸骨后疼痛及无的上腹部疼痛、厌食、恶心、腹胀等,其中出现发热4例。基础病变有食管癌2例,肺癌1例,慢性支气管炎2例,糖尿病2例,慢性胃炎1例,胃溃疡6例,胃癌3例,功能性消化不良1例。

  1.2  胃镜食管检查  2例食管癌患者见肿块表面有黄苔样假膜形成,质脆、触之松动,豆腐渣样,周围散布苔状物、胃部可见散在串珠状、斑片状苔状物。7例患者见串珠状、斑片状苔状物,沿食管壁纵轴分布,以中下段为主,食管粘膜弥漫性充血、水肿,部分患者可见食管壁糜烂和浅溃疡、毛刷剥离分泌物后,可见红斑样质脆粘膜、触之易出血,胃部亦见散在串珠状、斑片状苔状物。9例食管可见散在串珠状、斑片状苔状物,胃部见直径2.5~5cm溃疡,溃疡底面有大量灰白色分泌物覆盖,边缘尚整齐,溃疡底高低不平,覆有污秽苔或坏死物,X线检查多显示巨大穿透性溃疡的特征,病理检查6例发现尚未恶变,3例有恶变。

  2  结果
   
  18例患者食管及胃苔状分泌物在显微镜下均查见霉菌丝和孢子。做细菌培养8例,其中7例有霉菌生长。所有患者在原发病的基础上,予酮康唑200mg,每天1次,治疗1周后复查,8例患者食管胃恢复正常。3例慢性支气管炎和非消化系肿瘤患者未痊愈,改用氟康唑100mg静脉滴注(每天1次)5天,10天后复查治愈。3例患者因溃疡面较大及1例食管癌、1例胃癌用氟康唑100mg静脉滴注(每天1次)7天,半个月后复查胃镜及细菌学检查,霉菌感染得到控制,行外科手术治疗痊愈,1例食管癌及1例胃癌因病情严重预后不佳。

  3  讨论
   
  食管胃霉菌感染一般为继发性病变,系白色念珠菌等侵入食管粘膜引起的一种伪膜性炎症,伪膜中有纤维蛋白、坏死组织和真菌的菌丝体。所选病例中6例(1/3)为胃溃疡。目前普遍认为胃溃疡是胃真菌感染的重要病理基础。胃溃疡形成后局部粘膜屏障作用丧失,免疫力减退,给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真菌入侵溃疡面提供了机会。胃腔的内在环境适宜,溃疡面的糜烂分泌物对真菌滋长十分有利,一旦溃疡面继发真菌感染,它就长期寄居,不断繁殖,在繁殖过程中所产生的真菌酶、真菌毒素加上机械性刺激,使溃疡面积明显大于单纯性胃溃疡。真菌还有高度入侵和穿透组织的特性,可侵入血管,引起血栓,造成组织缺血、梗塞、坏死、溃疡加深和出血[1]。在胃、十二指肠疾病的过程中,往往要使用抗生素、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在杀灭幽门螺杆菌、抑制胃酸分泌的同时,可破坏人体菌群间的生物平衡,导致真菌的过度生长及上皮感染。增加了感染真菌的危险性及食管胃对真菌的易感性。因此,在治疗胃、十二指肠疾病而需长期应用抗生素和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时,要注意防止食管真菌感染的发生[2]。应用抗菌药物继发真菌感染占同期真菌感染的绝大部分[3],抗生素的使用应合理选择。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为最多见的真菌感染诱因之一[4],可降低机体的防御能力,发生食管胃霉菌感染;免疫功能低下亦是其发生的重要因素,在携带者和患者中大量存在继发白色念珠菌感染,导致霉菌性食管胃炎的发生;恶性肿瘤、2型糖尿病患者中易出现继发性霉菌感染。部分胃病合并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发生粘膜糜烂和溃疡,食管粘膜屏障被破坏,霉菌侵袭,导致霉菌性食管炎发生。恶性肿瘤患者以及原发或继发免疫功能缺陷的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明显低下,食管胃霉菌感染的发病率则明显升高。

【】
    [1] 佘尚扬.胃真菌感染研究进展[J].临床荟萃,2001,16(2):50-51.

  [2] 刘模荣,谢海燕,吴会超,等.胃镜诊断真菌性食管炎77例分析[J].临床荟萃,2003,18(16):926-927.

  [3] 李景苏,蔡长春.78例应用抗菌药物继发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华感染学杂志,2002,12(12):888-889.

  [4] 刘正印,盛瑞媛,李旭丽,等.院内真菌感染149例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03,83(5):39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