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在母乳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总胆汁酸(TBA)在母乳性黄疸(BMJ)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循环酶法测定62例BMJ患儿(早发型BMJ组38例,晚发型BMJ组24例)血清TBA,同时对肝功能相关项目进行测定,并与伴生理性黄疸的30例患儿(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晚发型BMJ血清TBA为36.97±15.54μmol/L,早发型BMJ血清TBA为9.58±6.51μmol/L,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与对照组TBA(6.5±10.1μmol/L)比较,前者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后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晚发型BMJ血清总胆红素和TBA呈正相关,r=0.412,P<0.05。结论 晚发型BMJ血清TBA增高,且与血清总胆红素升高呈正相关,提示存在不同程度的胆汁淤积。
【关键词】 母乳性黄疸 胆汁酸 胆汁淤积
母乳性黄疸(BMJ)其主要特点为新生儿母乳喂养后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临床出现黄疸。随着BMJ的发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对其发病机理及类型的研究不断深入。为了探讨BMJ血清总胆汁酸(TBA)等其他肝功能项目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2001年1月~2006年12月,对我院住院62例BMJ患儿血清TBA及其肝功能项目进行测定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62例全部为母乳喂养的足月新生儿,男35例,女27例,日龄为3~28天。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黄疸,除外感染、溶血、G-6PD缺乏症、肝炎综合征、胆道闭锁等先天性肝胆疾病及其他原因的新生儿黄疸病例,诊断标准参照《实用新生儿学》[2]。其中早发型BMJ 38例,黄疸出现时间为生后3~4天;晚发型BMJ 24例,黄疸出现时间为生后6~8天。选择足月顺产伴有生理性黄疸的窒息、羊水吸入综合征且出生日龄与BMJ患儿相同的住院新生儿30例为对照组。
1.2 方法
入院后抽静脉血3ml,分离血清进行测定。使用日立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循环酶法测定血清TBA,同时测定其他肝功能相关项目。正常新生儿TBA值范围为0~12μmol/L。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数据用±s表示,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直线相关分析处理数据。
2 结果
2.1 早发型BMJ与晚发型BMJ两组肝功能和对照组比较
见表1。晚发型BMJ组TBA及丙氨酸转氨酶(ALT)较早发型BMJ组增高(P<0.05);而谷氨酸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酸(ALP)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早发型BMJ组TBA、ALT、AL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而GGT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晚发型BMJ的TBA、ALT、ALP、GGT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表1 早发型BMJ、晚发型BMJ肝功能与对照组比较(略)
2.2 晚发型BMJ血总胆红素和TBA的关系
晚发型BMJ血清总胆红素为226.54±20.31μmol/L,和TBA呈正相关(r=0.412,P<0.05)。
3 讨论
20世纪60年代初报道[2]BMJ的发生率为1%~2%,随着对BMJ认识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起有逐年上升趋势,尤其1985年以来对早发型BMJ有重新认识和关注,其发生率更高。BMJ的发病机理迄今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有关,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在发病机理中的主要作用已得到认可。
3.1 晚发型BMJ可能存在肝内胆汁淤积
TBA具有胆道分泌、肠道重吸收的肠肝循环特点,血清TBA是肠肝循环的流量表,且TBA水平升高表示存在胆汁淤积[3]。本组资料显示,晚发型BMJ血清TBA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与早发型BMJ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其血清总胆红素与TBA增高呈正相关(r=0.412,P<0.05)。同时结果也显示,晚发型BMJ血清ALP、GGT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ALT虽然增高不明显,但与早发型BMJ及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上述资料均提示,晚发型BMJ可能存在胆汁淤积。估计与过渡乳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浓度明显高于初乳[4]有关,它能分解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键,产生未结合胆红素,同时由于胆红素葡萄糖醛酰酯从胆汁排泄受阻,使结合与非结合胆红素均增高,不仅肠肝循环量增加,并产生肝内胆汁淤积。早发型BMJ黄疸出现时间及黄疸高峰时间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相似,但前者在生后第3~4天胆红素的峰值可超过生理性黄疸的平均值,因此早发型BMJ的TBA、ALT、AL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提示无胆汁淤积发生,可能与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作用不大,而与母乳缺乏、肠蠕动减少,导致未结合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有关。
3.2 血清胆汁酸的测定为不同类型BMJ提供依据
由于晚发型BMJ可能存在胆汁淤积,治疗中除暂停母乳外,予加快胆汁排泄、减少胆汁淤积、避免肝功能损害的药物为主。而本组早发型BMJ无胆汁淤积及肝功能异常征象,患儿大部分生后1~3天存在母乳不足,哺乳次数少,生理性体重下降明显,故认为早发型BMJ中母乳不足、胎粪的排出延迟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称为“饥饿性黄疸”。由于早发型BMJ实际上为母乳缺乏性黄疸,停母乳并不恰当,应改进母乳喂养,使之早开奶,在“按需哺乳”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哺乳频率。生后1~3天新生儿在母乳不充足情况下,哺给适量的葡萄糖水、奶粉,以补充热能,刺激肠道蠕动,加速胆红素排泄,减少胆红素的重吸收,从而减少早发型BMJ的发生。
【文献】
[1]陈苓,樊启红.晚发母乳性黄疸血清胆红素和胆汁酸的变化[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2,17(6):604.
[2]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等.实用新生儿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19-221.
[3]罗晓明,周馥英,王欣欣,等.血清总胆红素测定及新生儿期胆汁淤积状况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1,16(5):295-296.
[4]李巧杰.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及相关因素分析[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3,17(4):31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