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极小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效果观察
作者:揭旭日 王小超 陶丽菊 陈诗强
【摘要】 目的 通过联合应用极少量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IVIG)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观察其治疗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重症ITP患者52例分为A、B两组,A组34例静脉滴注地塞米松联合小剂量IVIG;B组18例静脉滴注地塞米松。结果 两组患者疗效、复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A组患者止血时间、PLT达正常水平时间、PLT达峰值时间比B组明显缩短(P<0.01或0.05),PLT峰值高于B组(P<0.05)。结论 联合应用极少剂量IVIG对提升ITP患者血小板水平和控制急性出血症状具有显著疗效,但对预防临床复发无意义。
【关键词】 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 特发性 丙种球蛋白类 地塞米松
1999年7月~2006年4月,我们对34例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应用激素联合极小剂量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及临床意义。下面就34例重症ITP患者联合应用极小剂量IVIG与18例不联合应用IVIG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52例均为重症ITP住院患者,符合首届中华血液学会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修订的ITP诊断标准[1]。其中男11例,女41例,年龄(40.2±24.2)岁。初治患者45例,复治患者7例,复治患者均用过正规激素治疗。52例患者都有多部位较严重出血症状,血小板计数(PLT)为(14.76±10.05)×109/L,符合有关重症ITP的诊断标准[2]。分为A、B两组,年龄分布、性别构成、治疗前PLT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治疗方法
①两组基础治疗相同:卧床休息、对症处理、控制感染、避免外伤;服用维生素C、云南白药等药物;止血敏(1~2)g/d静脉滴注至出血症状缓解;治疗过程中未输注血小板;②A组: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mg/d×3d并联合小剂量IVIG(40~50)mg/kg·d-1×(3~5)d,3天后停用地塞米松改口服强的松片1mg/kg·d-1维持治疗;③B组: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mg/d×3d,3天后改口服强的松片1mg/kg·d-1维持治疗。
1.3 观察项目
①治疗前后出血症状、体征变化;②治疗前后PLT变化:治疗开始后2周内每天测定PLT,以后根据病情每周测定1~2次PLT。
1.4 疗效标准
按照第二届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拟定的ITP疗效标准[1]。①显效:PLT>100×109/L,出血症状停止;②良效:PLT(50~100)×109/L,出血症状停止;③进步:PLT上升,出血症状改善;④无效:PLT和出血症状均无改善。
1.5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A、B两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表1 两组疗效比较(略)
2.2 两组有效例数有关指标比较
在A与B两组治疗有效例数中,治疗后PLT开始上升,止血时间、PLT达正常水平时间(≥100×109/L)、PLT达峰值时间及PLT峰值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或0.05),见表2。表2 两组治疗有效例数有关指标比较(略)
2.3 两组复发率比较
在密切随访下,两组患者2年内复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3。表3 两组患者2年内复发率比较 (略)
3 讨论
ITP是一种由血小板自身抗体引起血小板破坏增多的一类疾病,其发病机理与感染、免疫因素、肝脾及遗传等因素有关,其中,免疫因素为重要原因[3]。对于ITP的治疗通常采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切脾等。而重症ITP因有严重出血现象或PLT<10×109/L,有中枢系统出血的危险性因而需要紧急治疗。近二十年来IVIG治疗ITP逐渐应用于临床,取得良好疗效,其作用机理在于:①封闭单核—巨噬细胞Fc受体;②干扰单核—巨噬细胞免疫廓清作用;③增加抑制性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逆转TH/TS(T4/T8)比例,降低B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并能清除体内存在的慢性病毒感染。目前较多采用大剂量IVIG 400mg/kg·d-1×5d或1g/kg·d-1×2d治疗重症ITP,疗效显著[4,5],但由于费用昂贵,难以普及使用。国内张源慧等[6]报道用IVIG(50~60)mg/kg·d-1×5d治疗重症ITP,又有学者[7,8]采用IVIG(50~150)mg/kg·d-1×5d治疗,在提高PLT水平、PLT峰值,短期内控制出血方面均取得较好疗效。本组应用静脉滴注地塞米松联合小剂量IVIG(40~50)mg/kg·d-1治疗ITP的效果与单用地塞米松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在止血时间、PLT达正常水平时间、PLT达峰值时间以及PLT峰值方面均优于单用地塞米松者,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或0.05)。提示联合极小剂量IVIG治疗较单纯应用地塞米松能够更快地升高PLT,使其尽早达到有效止血水平。但在随访观察中发现:联合应用IVIG与不联合应用IVIG,其2年内复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联合应用极小剂量IVIG治疗在预防ITP复发方面无作用。同时在随访中亦发现:一直在口服强的松维持治疗的2例ITP患者,治疗过程中都定期应用IVIG治疗,但2例患者2年内均复发,此现象亦提示在治疗ITP的过程中定期应用IVIG巩固治疗并不能预防ITP的复发,但此结果需进一步收集资料进行探讨。
综上所述,联合极少剂量IVIG治疗ITP患者可更迅速提高PLT水平,短期内控制出血症状,避免重要器官出血危及生命,同时极小剂量IVIG的费用比大剂量IVIG的费用明显降低, 让更多的患者有条件应用之,更进一步降低该病病死率,但联合应用小剂量IVIG治疗对预防复发无临床意义。
【】
[1]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天津:天津技术出版社,1991:245-247.
[2]季林祥,杨德光,王玫.静注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ITP[J].中华血液学杂志,1995,16(3):145-146.
[3]王凤计.血液病治疗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48-2641.
[4]刘鸿,邵宗鸿.静注免疫球蛋白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应用[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0,21(10):558-559.
[5]权柄涛,黄国强,郝建宁.亚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杂志,2006,3(1):66-67.
[6]张源慧.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J].中华血液学杂志,1992,12(2):104-106.
[7]黄东瑾,蔡广理,刘家雄,等.中剂量丙种球蛋白并激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观察[J].广东药学,2001,11(2):35-36.
[8]史军,武忍侠.小剂量免疫丙种球蛋白治疗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0例[J].华西药学杂志,2001,16(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