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93例急性中毒患者的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 了解综合性急性中毒病人的特点。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对近五年时间中到本院急诊科就诊的所有急性中毒病人进行分析。结果 五年共收治急性中毒患者3793例,占同期急诊病人的0.88%。20~49岁为急性中毒的高发人群占80%以上,男性多于女性,居前三位的急性中毒分别为:乙醇中毒(56.66%)、药物类中毒(18.80%)、食物中毒(10.97%)。主要的方法为对症支持治疗,急诊治愈率为95.62%,需要住院进一步治疗者占3.11%,急诊病死率为0.71%。结论 急性中毒的年龄、性别、中毒种类、治疗方法、疾病转归有其自身的特点,掌握这些特点能更好地为急性中毒的防治提供帮助。
【关键词】 中毒;急性病;急救医学;流行病学
急性中毒是常见的急诊疾病之一,具有发病急,变化迅速的特点,而且毒物量越大,毒性越强,病人受损脏器越多,若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1]。我科自2001年以来,共收治急性中毒患者3793例,为了了解急性中毒的临床特点,我们对这些病例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急诊科自2001年以来,采用FOXPRO软件对所有来院就诊的患者进行了登记,登记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入院时间、入院诊断、出院时间、出院诊断、治疗内容、疾病转归。我们选取2001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出院诊断包含有中毒的全部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排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妊娠中毒综合征。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对急性中毒病人占急诊病人和急诊留观、抢救病人的比例,以及急性中毒病人的年龄、性别、中毒种类、中毒原因、治疗方法、疾病转归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同期急诊病人432890例,急诊留观、抢救病人164276例,急诊中毒病人占急诊病人的比例为0.88%,占留观抢救病人的比例为2.31%。
2.2 急性中毒的年龄分布 年龄2~79岁,平均35.05岁。20~49岁病人数占总数的80%以上,以每10年为1个年龄段进行研究。结果不同年龄段的中毒人数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1),见表1。
表1 急性中毒患者的各年龄段分布(略)
注:χ2=3793.27,P<0.001
2.3 急性中毒的性别分布 全部急性中毒病人共3793例,其中男2056例(54.21%),女1737例(45.79%),男女之比为1.18∶1。不同性别的中毒人数差异有高度显著性(χ2=26.83,P<0.001)。
2.4 急性中毒的毒物种类 乙醇2149例(56.66%);药物类713例(18.80%),其中安定212例(5.59%);食物416例(10.97%);一氧化碳259例(6.83%);农药103例(2.72%),其中有机磷类89例(2.35%);灭鼠药95例(2.50%);蛇伤52例(1.37%);鱼胆4例(0.11%);化学烟2例(0.05%)。不同毒物种类的中毒人数差异有高度显著性(χ2=8994.13,P<0.001)。
2.5 急性中毒的原因分类情况 根据中毒的原因,分为饮酒过量、误服误吸、服毒自杀、精神异常、蛇伤、原因不祥。不同性别患者的中毒原因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1),见表2。
表2 病人中毒的原因分类情况 (略)
注:χ2=123.64,P<0.001
2.6 治疗方法 使用特效解毒剂者321例(8.46%),主要为安定中毒、有机磷农药中毒和蛇咬中毒患者;进行洗胃或催吐者253例(6.67%);进行血液净化治疗者175例(4.61%);采用高压氧治疗者149例(3.93%);其余所有患者均采取了对症支持处理。
2.7 结果 3793例中毒病例中门急诊留观治愈或好转出院3627例,急诊治愈率为95.62%,需要住院进一步治疗者118例,住院率为3.11%,急诊死亡27例,急诊病死率为0.71%,自动放弃出院21例(预后不详,占0.55%)。其中有意中毒死亡16例(59.26%),意外中毒死亡11例(40.74%)。
不同中毒类型中,需要住院进一步治疗的人数居前三位的分别是:药物、农药和一氧化碳,分别占43.31%、17.80%和11.86%;但是,急诊住院率居前三位的分别是农药、药物和鼠药,分别占20.39%、7.99%和7.37%。不同毒物中毒患者的住院率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1);不同毒物中毒患者的住院构成比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1),见表3。
表3 不同中毒类型的急诊住院情况(略)
注:a:χ2=225.58,b:χ2=124.27,P均<0.001
中毒死亡人数中,农药、一氧化碳、药物中毒分列前三位,分别占40.74%、22.22%和18.52%,但是,急性中毒病死率居前三位的分别是农药中毒、一氧化碳中毒和鼠药中毒,分别为10.68%、2.32%和2.11%。不同毒物中毒患者的病死率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1);不同毒物中毒患者的死亡构成比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5),见表4。
表4 不同中毒种类的急诊死亡情况(略)
注:a:χ2=167.21,P<0.001;b:χ2=15.44,P<0.005
3 讨论
我院五年中收治急性中毒患者3793例,占同期急诊就诊病例的0.88%,低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报道的3%[2]。
在年龄分布上存在差异。急性中毒病人集中在青壮年,主要分布在20~49岁年龄段,占该样本总数的81.39%。这一年龄段的人群是社会、家庭的中坚力量,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他们承受较大的生活压力,在担负着繁重工作的同时还要面临随时可能被社会淘汰的风险,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当其不能很好释放压力时就有可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选择不当的方式发泄,以至于危害身体甚至生命,一旦他们的健康出现问题就会给其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在性别上存在差异,男性多于女性。急性中毒者中女性占45.79%,低于美国中毒控制联合会1994年度报告的58.00%[3]。另外,女性急性中毒的有意发生率(60.37%)明显高于男性(39.63%),与邓文彬等[4]报道的1847例急性中毒病例分析中女性有意中毒发生率(60.16%)高于男性(38.76%)一致。
在毒物种类上乙醇、药物、食物中毒分居前三位,与其他类型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本组2149例乙醇中毒病例,占同期急诊中毒病例的50%以上。韩明等[5]报道的1380例急性中毒临床分析中的乙醇中毒排第一位,与本次分析结果一致,这与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报道[2]的药物中毒居第一位不一致,可能由于南方和北方对急性酒精中毒是否需要到医院处理的认知有差异所致。而在药物引起的急性中毒中又以安定所占比例最大(29.73%),列所有药物之首。由于此类药物较容易取得且在服用时痛苦程度较小,当病人失业、失恋或家庭起纠纷时,多选这类药物自杀。因此,及时发现这类病人的不良情绪,做好心理护理,引导他们以积极心态对待生活,同时加强镇静催眠类药物的管理,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此类中毒的发生。在中毒原因方面,自杀、精神异常在女性中多见,其余在男性中多见。研究显示[6],女性是自杀观念的高危因素。服毒的主要诱因有婚姻恋爱情感问题、家庭暴力、事业失败、下岗失业、生活窘迫、家庭成员关系紧张、疾病等负性生活事件,当人的心理和身体不能承受负性生活事件的打击时易选择死来逃避现实,且由于女性从心理上对应激性生活事件的承受能力较男性差[7],所以女性病人多于男性,本组694例(男275例,女419例)亦有此特点。
急性中毒的治疗主要是生命支持、尽可能清除毒物、对症支持治疗,在实际的救治过程中有特效解毒剂或能采取特殊治疗手段者所占比例极低,在临床实践中,应该加强对中毒患者的对症支持处理,而不应该依赖特效解毒剂或特殊治疗手段,急性中毒的急诊救治是一个综合治疗的过程。我们的统计发现,急诊洗胃在急性中毒患者的处理上,并非必不可少的手段,3793例患者,进行急诊洗胃的只有253例,占6.67%,主要有以下原因:部分患者中毒超过6h才送达医院,超过了洗胃的最佳时机;由于大部分酒精中毒患者在入院前有过呕吐病史,或者有消化道出血的情况,所以,基本上没有洗胃;部分患者因为病情不重,患者本人或家属拒绝洗胃;部分中毒患者系经呼吸道或外伤中毒,不需要洗胃。
急诊的中毒治愈率达95.62%,说明极大部分的中毒患者经急诊处理后可治愈出院,但风险较大的几类中毒是:农药、药物、鼠药、一氧化碳,急诊住院率分列前四位,其中的农药、一氧化碳、鼠药中毒致死率高于其它种类。追踪病例分析原因:①接触毒物毒性较大,多系对硫磷、甲胺磷、毒鼠强等;②接触毒物的量较大、时间较长,发现后送达医院治疗的时间太迟,没能及时脱离或清除毒物和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症支持治疗,以至于机体的重要脏器出现不可逆转的的损害,加重抢救难度,增加病死率;③所接触的毒物目前无特效解毒剂;④部分患者中毒症状恢复后再出现中间综合征或迟发性脑病;⑤年纪在60岁以上合并有慢性基础疾病(COPD、HBP、CKD),体质较差的患者;⑥心理上悲观绝望或身患重疾丧失生存意念的患者。
急性中毒严重威胁着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是医务工作者需要重视的问题,各级医院要加强急诊医护人员的临床毒培训,以尽快提高急性中毒患者的诊治水平;国家应采取有效措施对药品、食品进行卫生监督,普及全民的安全防护及食品卫生知识,提高人民的综合素质;医疗机构要与媒体、社区积极合作,向社会各层面宣传防毒知识和中毒急救知识,推行自防、自救、互救,从而减少中毒的发生或尽可能减轻中毒所致的严重后果,为后续的抢救治疗赢得机会;社会对弱势群体及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应给予更多关爱,在提供物质帮助的同时亦予心理疏导治疗,让其以乐观、自信、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
【】
[1] 张倩霜,鹿继英.1015例急性中毒患者的调查及急救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0):826-827.
[2] 刘郁,李学荣,周莹,等.综合性医院急性中毒病人的临床特点[J].急救医学,1997,6(4):197-199.
[3] Litovitz TL, Clark LR, Soloway RA, et al. 1993 annual report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oison Control Centers Toxic Exposure Surveillance system [J]. Am J Emerg Med,1994,12(5):546-584.
[4] 邓文彬,韩超,管健.1847例急性中毒病例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5,21(21): 2894-2895.
[5] 韩明,钟立新,梁丽燕.1380例急性中毒的临床分析[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6,11(1):57-58.
[6] 张志群,郭美婷.中学生自杀观念的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3,36(2):108.
[7] 刘杰,李志武,刘世红,等.北京市丰台区综合医院急诊科服毒自杀130例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2):10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