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8例输血前患者HBsAg、抗-HCV、抗-HIV Ⅰ/Ⅱ、抗-TP检测与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3

               作者:黎海澜,焦伟,黎英兰,伍焕秀,李秀萍

【摘要】  目的 了解术前、输血前和产前病人中,乙型肝炎、艾滋病、丙型肝炎、梅毒的患病及分布情况,避免误诊、漏诊和因输血引起的交叉感染。方法 采用ELISA法对1638例患者血清进行 HBsAg、抗-HCV、抗-HIV 及抗-TP等4项标志物检测。结果 1638例患者血清传染性标志物总阳性率为13.68%,HBsAg、抗-TP、抗-HCV、抗-HIV Ⅰ/Ⅱ阳性率分别为:10.74%、2.08%、0.79%、0.06%。结论 受血者进行输血前各项病毒感染指标检测非常必要,可避免和预防患者院内感染和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也可减少或避免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加强责任心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关键词】  输血;输血传播;病毒


  近年来,输血的安全性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因存在“窗口期”感染的问题,在技术上很难杜绝输血感染。输血越多,风险越大。世界卫生组织警告,全球有超过一半的国家没有对献血者献出的血液进行彻底检验,导致很多人在接受输血时感染艾滋病、肝炎、疟疾和梅毒等十多种疾病。血源性疾病的输血传播已经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适应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举证的原则,根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本院常规检测所有术前、产前和输血前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Ab)、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HIV-Ab)、梅毒抗体(抗-TP)等4项传染性标志物,以利对患者及时诊治和减少或避免感染和医疗纠纷的发生。现将1638例输血前及术前患者的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  所有标本均来自2004年4月~10月在本院住院及门诊拟输血和手术的患者,输血前及手术前送检的1638份血样本,其中男657例,女981例,年龄6天~92岁。

  1.2  试剂与仪器  HBsAg、抗HCV、抗HIV Ⅰ/Ⅱ、抗-TP等检测试剂均由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提供。结果采用美国BIORAD500全自动酶标仪判读。所有试剂均通过卫生部生检所批批检,并在有效期内使用,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1.3  方法  均于患者输血前、手术前或产前抽取5ml静脉血,当天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对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者均用梅毒螺旋体间接血凝试验(TPHA)确诊,对抗HIV Ⅰ/Ⅱ复试阳性标本按“全国HIV检测管理规范”送广西疾病控制中心HIV确证实验室进行确证。

  2  结果
    
  1638例输血前及术前患者HBsAg、抗-HCV、抗-HIV Ⅰ/Ⅱ、抗-TP检测结果,见表1。
   
  我们采用了7个月的统计数字,受检人数1638例,输血前血清传染性标志物总的阳性例数为224例,阳性检出率为13.68%。乙肝表面抗原、梅毒螺旋体抗体、丙肝抗体、HI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0.74%、2.08%、0.79%、0.06%。

  3  讨论  
      
  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颁布后,医疗纠纷再次成为医学界以及广大群众关注的焦点。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案件不断上升,病人在接受过程中要求“知情权”,增加透明度。近年来,我国经输血造成感染性疾病的诉讼案件不少,许多案例就是没有进行输血前血清传染性标志物检测导致不能分辨是否为输血前感染。其实,输血所致病毒感染一直是国内外医学界所关注的一个问题。近十年来我国对献血员乙肝病毒、丙肝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进行了严格筛查,使经输血传播的病毒感染率显著下降[1]。诚然,医院使用的血液,均已按卫生部有关规定进行检测,但由于病毒检测的“窗口期”问题,输血导致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仍是不可避免[2]。侵入性医疗措施和输血治疗并非血源性疾病唯一感染途径。为明确责任和澄清事实,对有可能输血的病人进行输血前病原学检测尤为重要。


    
  表1  输血前及术前HBsAg、抗-HCV、抗-HIV Ⅰ/Ⅱ、抗-TP检测结果(略)

  乙型肝炎是一种传染性较强的传染病,由于不易发现,治愈率较低,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我国是肝炎感染率较高的国家之一,据研究[3],人群中乙肝的感染率达10%~15%左右。本组统计结果显示,2004年4月~10月在本院住院及门诊拟输血和手术的患者中,HBsAg阳性率为10.74%,与人群中乙肝的感染率一致。HCV的感染与肝硬化、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抗HCV在健康人群中的阳性率可达0.7%~3.1%[3]。本组抗HCV阳性率为0.79%(13/1638),与健康人群中的阳性率相同。13例中,2例来自肝胆外科,泌尿外科、消化内科、妇科、血液内科、小儿科各一例,而另外6例为泌尿内科尿毒症后期长期血液透析病人,是否与反复输血有关,有待临床进一步调查研究。HCV是输血后肝炎的主要致病因子[4],它也是目前严重威胁我国临床输血与血液制剂安全的重点病毒性传染病。对受血者进行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检查,可为排除输血后肝炎留取重要资料。梅毒是一种较严重的性传播疾病,资料显示有日益上升的趋势。本组梅毒抗体阳性者34例,阳性率为2.08%,其中16例为来自妇产科的患者,这应引起妇幼保健工作者足够的重视。从结果可知,在受血者中也存在HIV感染者,阳性率为0.06%。HIV 是当今威胁人类健康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传播迅速,专家预言,我国现正进入HIV 感染的快速增长期,加强抗-HIV 实验室检测是早期发现和预防HIV传播的重要手段。艾滋病、梅毒、病毒性疾病感染途径多样,是输血和医源性感染所致还是患者接受输血或人院前已被感染需要获得患者受血前检测的资料以进行区别,且受血前检测可为提供依据,对预防医务人员的职业感染以及防止医疗纠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可帮助了解术前、输血前和产前患者乙型肝炎、艾滋病、丙型肝炎、梅毒等的患病及分布情况。还可了解本地区血源传播性疾病的传播状况,有助于当地卫生行政部门采取积极有效的监测及预防措施,防止疾病的进一步传播蔓延。尤其是艾滋病和梅毒,既是医学问题,又是社会问题,其防治已成为我国目前的迫切任务。当然,输血前检查同样存在病毒感染机体后的潜伏期、试剂盒灵敏度问题,以及病原体本身因素(如含量极低、降解和基因突变等)造成的假阴性[5,6]。所以,即使检测结果为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感染已存在的可能,临床医师有必要向患者及家属交待清楚。有条件的医院最好能保存受血者输血前的血液标本,以备日后患者提起诉讼时取证。
          
  输血前病原学检测,是一项旨在受血前的疾病筛查。通过检查对病人身体状况、病情程度有较明确的了解和定位,对患病者有针对性地治疗和预防,避免误诊、漏诊或诊治过程成为新的传染源。医务人员可针对血清病毒标志物阳性患者加强防护和消毒处理工作,特别是实施穿刺、注射、手术等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加强操作隔离保护,减少和避免医疗损伤,对血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及其他物品严格消毒,避免和预防院内交叉感染。本组1638例受检者中,血清传染性标志物总阳性检出率为13.68%,HBsAg、抗-TP、抗-HCV、抗-HIV Ⅰ/Ⅱ阳性率分别为:10.74%、2.08%、0.79%、0.06%。结果提示:在我们这一地区乙肝、梅毒较为隐匿,而且检出率较高,值得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加以关注。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加强责任心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
    [1] 王亚,李颢,张晓举,等.1614例输血前检查结果分析[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3,15(4):79.

  [2] 郭勇,郭桂英,事小彬.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意义探讨[J].输血杂志,2005,18(1):32.

  [3] 彭文伟.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03.

  [4] Takeuchi K,Boonmar S,Kubo Y,et al.Hepatatis Cviral cDNA olones isolated from a healthy carrier donor implicatel in post-transfusion non-A,non-B hepatitis [J].Gene,1990,91(2):287-291.

  [5] 陈瑜,钟步云,徐根云.低水平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测定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1,24 (1):39-41.

  [6] 葛军辉,张乐之.肝细胞癌中乙型肝炎病毒变异[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01,8(4):306-308.